今年福建高考作文,要写关于体育的启示意义
这回,有请语文老师“教体育”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州新闻网6月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安梓)7日是高考首日,上午考语文,全国一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今年是福建省首次进入新高考,福建省使用新高考Ⅰ卷,Ⅰ卷是指语数英三套采用全国统一命卷,物理、历史及选考科目由福建省自主命卷。因此备受关注的福建省高考作文题正是全国统一命卷的。
这道题如何下笔?福州晚报特邀福州一中语文组组长王兆芳老师和福州八中高三语文集备组组长林勇峰老师点评。
王兆芳老师认为,本题在选材和话题上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材料的内涵是关于“强”与“弱”的辩证思考:“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要清醒看待“天生”的强与弱,强不必“自喜”,弱也不必“自悲”;“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关注弱者,引导弱者抓住时机变成强者。这种哲思、“启示意义”,正是语文学科基于语言的思维素养;这种思维素养,还有望借考生的才华,继续推广到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上。他认为本题做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本题的写作要求,倒是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不再硬性要求所谓的“情境化”“应用性”,给考生留下宽阔的写作空间。
福州八中的林勇峰老师向记者透露,学校之前在高三第四次周练的时候考到相关的题型,因此这题对福州八中学生来说并不难写。他表示,材料以体育素质强弱、体育素质先天与后天的辩证转化关系为核心。从浅层面来看,身体的强弱是一个变量,和先天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体育之效在于可以通过“勤之锻炼”不断提升,反之忽视体育之效,自恃其强有可能“转为至弱”。这个转化的关键在于“勤自锻炼”、在于“久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之效是长期之效,“生而弱”或是“生而强”都不是忽视体育锻炼的理由,重视体育之效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这也正是《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谓的“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
林老师表示,考生如果不谈体育之效,一开始就泛谈强弱辩证关系恐怕不太妥当。立足材料但又不能囿于部分材料,仔细揣摩题意和材料的整体,提示语明确指出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如果只写体育,会显得视野不够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