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民在手撬海蛎。
渔民卸下“穷扁担”海鲜不再去“流浪”
蛤沙村枕山靠海,是筱埕镇的门户之一,建村于唐末。居住在这一带的渔民依然保留传统的作业方式,以海为田、靠海吃海。
村口的环海公路边,有个蛤沙渔市,它不仅是当地村民的“钱袋子”,还是游客喜爱的“网红渔市”。近日,渔民魏美华在海鲜摊子前守着,尽管临近中午,仍不时有游客上门淘鲜,然后扫码支付。她说:“海鲜都是自家捞的,洗干净煮煮就能吃,鲜得很。”
魏美华介绍,村子盛产牡蛎、海带等海产品,自从有了家门口的这个渔市后,海鲜十分畅销。她一年能赚十万元,比之前在上海打工赚的还要多。
而之前,这里却鲜有人至,“二三十年前,海鲜再好也难卖。我们得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箩筐,筐里装着海鲜,沿着山路吆喝。有的人还挑到了县城,把腰都压弯了。”渔民老李回忆道。
那时,蛤沙村是我省最大的贻贝产区之一,由于交通不便,渔民甚至不得不把几十万公斤无法及时运出的贻贝倒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