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万芃琦 冯松龄)楼下的广场舞音乐震天响,窗外的KTV深夜高歌不断,隔壁的建筑工地机器轰鸣……近日,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收到多地群众反映称,各类噪声让人无法休息,有居民不堪其扰,多方投诉,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噪声治理难在哪?记者调查发现,针对噪声污染的问题,虽已有法可依,但由于事涉多方,至今治“噪”效果甚微。专家表示,彻底治理噪声,除了顶层设计,还需多方合力。
你被噪音吵到过吗?
据“全民拍”网友反映,在江苏省南京市保利梧桐语小区,每天会有一群大妈在居民楼下跳广场舞,音响音量震耳欲聋。居民找过很多部门,物业、公安、环保、街道、信访局,但都劝止不了这些大妈。
在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六联社区,仅在3个月里就接到有关广场舞扰民的投诉70多宗,投诉量占社区民生诉求系统总量的一半。
记者梳理“全民拍”后台发现,群众身边的噪音问题积重难返:广州居民区附近的金域酒店KTV深夜扰民,投诉无果;福建福清龙江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夜间施工扰民无人管;山西运城一工地白天不施工夜晚大型机械作业,严重扰民……昆明一网友在多次反映小区附近篆塘路地铁工地中午和深夜施工扰民无果后,无奈只能搬家。
生态环境部今年发布的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全国受理环境噪声投诉高达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
记者注意到,我国早在1997年便正式实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但噪声污染屡禁不止,至今仍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举证、执法、维权……治噪存在几大难
噪音为何难治?大体有这些原因。
第一,取证难。
记者调查发现,受到噪声影响,大多数人会直接拨打12345市政热线进行投诉,再由市政热线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出面解决。但实践中,由于噪声具备转瞬即逝等特殊性,投诉人常常难以及时固定噪声污染证据并提供给执法部门,最终导致维权不了了之。一位“全民拍”网友告诉记者,他所投诉的湖南长沙一建筑工地为了避免投诉和处罚,与居民和相关部门玩起了“躲猫猫”:只在清晨施工。居民难取证,相关部门也难抓“现形”。
第二,成本高。
昆明冯先生告诉记者,他向12345投诉了地铁工地扰民之后,12345联系了环保、城管、施工方等多部门,这些部门分别和他取得联系,一一了解情况,之后对工地进行了警告和处罚。但没过多久,工地又称,“由于工期紧张,需24小时施工。”一番折腾之后,噪声继续。冯先生再投诉,之前这些流程又重复一遍。由于投诉成本高,复杂,不少噪声污染受害者常常无奈放弃维权。
第三,执法难。
记者以噪声污染为由,向昆明市环保局举报。接线员建议找五华区环保局,五华区环保局建议找环境监察大队,区环保局没有执法权。五华区环境监察大队接线员表示将交相应科室。23日,记者接到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五华区分局电话,对方表示,地铁施工噪声问题应由轨道分局负责,他们与轨道分局属于平级关系,只能向其提出整改建议。
记者发现,噪声污染的治理常常涉及工业、交通、生产生活等多种源头,监管涉及环保、工商、城管等多部门,常常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加之噪声污染不一定持续长时间,存在取证难、执法难。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对在禁区内产生噪声污染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噪声治理虽有法可依,但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难题。
究其原因,住建部特聘专家、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教授认为,主要是因为扰民噪声并未列入城市治理的任务中,基层需要建立起有效治理社会噪声污染的体制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