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乡村振兴 福州人才 福州都市圈 金融
榕视频 讲述福州 乌山时评 听福州 福州365·百姓

福州市罗源县创新“民族+”模式 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20-11-16 11:45:19来源:福州新闻网

  摘要:近年来,罗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畲乡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民族+”模式,有效推动畲族文化传承、激发畲乡发展活力、提升民族村社会治理水平,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罗源样板”。2019年,罗源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

  罗源县有27个民族成份,其中畲族人口2.2万,占全县总人口8.2%,占全市畲族人口的43.75%,畲族人口相对数位居福州市第一、福建省第三、全国第四,是历史上畲族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畲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15次来到罗源,其中5次深入畲族村,强调罗源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畲族山区特色的市场、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路子。近年来,罗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创新“民族+”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统筹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罗源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子。2019年,罗源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党委。

  一、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绽放民族传统文化魅力。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一眼就认出畲族代表服饰“罗源装”,这既体现了总书记对畲族的关心和了解,也是罗源畲族文化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缩影。罗源县紧抓总书记点赞“罗源装”的契机,乘势而为,推动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民族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大放异彩。一是打造畲族特色品牌。坚持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通过创新举办各类活动,打响“千年古邑、凤舞畲乡”品牌。例如,在三坊七巷举办“畲乡凤来仪”首届中国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周活动,累计受众达2000万人次,大大提升罗源凤凰装作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代表装的知名度。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端午包粽子活动、平安接力赛、自行车骑游、传统特色美食、十佳农特产品评选活动等,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深耕非遗文化传承。坚持在创新优化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上发力,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建强非遗文化保护阵地,加强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等,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增强民族团结。编辑出版《畲山歌谣》《罗源县畲族志》等书籍,畲族古籍资料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古籍收集整理工作受到国家民委表彰。建立省内首个“非遗传承人之家”,建成竹里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后张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分馆等非遗阵地,罗源畲族非遗文化亮相第三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目前,罗源县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14项,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17人。三是创新畲乡推介渠道。坚持不断激活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让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比如创新编写“畲语三字经”,推出“云端庆祝三月三,邀你来祝福”线上推介活动,制作“山海罗源、春意畲乡”电视特别节目在央视播出等,有效扩大罗源畲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近期打造的罗源民族文化数字云平台,将罗源民族文化、文旅景点、农特产品等转化为线上资源,打造一个具有“线上展厅+线下实景+电商带货”等多元功能的文化平台和经济平台,自2020年9月中旬上线以来,云平台浏览人数近13万人次,线上引流带货销售额超100万元。

  二、打造“民族+产业”发展模式,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总书记曾在一篇题为《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的文章中写道:“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他当年深入罗源八井畲族村调研时,走进畲民雷炳金家的厨房,看到锅里煮的是地瓜米,鼓励他要勤劳致富。承载着总书记的关心和关注,罗源县聚焦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村产业发展新路径,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开拓,不断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7年底实现6个建档立卡民族村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全县少数民族家庭户均纯收入6.05万元,同比增长13.1%;人均纯收入1.45万元,增长13.5%,增幅高于全县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一是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探索“文化+旅游+商业”模式的产业发展路子,将区位优势和富集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价值。一方面,挖掘、改造、整合两个传统畲族名村八井村、竹里村的畲文化资源,打造集吃、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罗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镇,并在小镇内建成全省第一座县级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集中展示罗源畲文化,同时将现代科技融入展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规划实施“一区三镇”项目,依托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海洋文化小镇、知青小镇打造集生态涵养、畲族文创、休闲农业体验、畲族文化展示、畲医畲药康养、海洋文化、知青文化为一体的三个文化小镇,并与罗源湾海洋世界景区联动,助力罗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如今,以畲民雷炳金为例,乘着民族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实现年收入逾10万元。二是力促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立足民族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引入帮扶机制,让民族乡村释放新活力。例如,对接县农信社为霍口畲族乡食用菌企业、农户创新推出“畲情贷”,向全乡1138名畲民发放贷款5564.4万元,并计划成立霍口畲族乡民族产业园,带动全乡约1600户群众就业;与中国农业银行罗源支行合作,创新启动“畲e贷”项目,专门服务从事畲医药、旅游、非遗文化等产业的农户;每年投入3000万元扶持花卉苗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引导畲民流转土地建设畲医药种植基地。三是探索新农人发展路径。有效激活乡村闲置资源资产,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带头人、乡村企业家。例如,起步镇水口洋村成立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白塔乡南洋村引进房车营地项目;飞竹镇塔里洋村以畲族婚礼为基础成立两岸婚俗文旅产业合作基地;松山镇竹里村“谷仓”摇身变“画院”,致力设计畲族服饰装置画等文创产品;飞竹镇官路下村乡状元基地将“牛栏”变“商铺”,售卖乌米饭等畲家农产品,辐射带动村民增加收入;松山镇八井村流转土地200亩建畲医药种植基地,亩均创收8000元。

  三、构建“民族+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共创共建共享格局。总书记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罗源县始终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是探索群众服务机制。通过完善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精准帮扶就业等举措,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2013年以来,每年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提升民族乡村民生公共服务水平;累计投入600万元建设6个多彩畲村,34个民族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4个民族村获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松山镇岐屿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示范点,提升各族群众对社区大家庭的归属感;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月嫂、新型农民等创业就业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累计增加就业50多人。二是探索民族纠纷化解机制。持续创新推进霍口畲族乡法治畲乡、飞竹镇塔里洋村平安畲村等民族特色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探索推行“畲风”评理模式,在畲家宗祠中探索成立村民议事评理会,以宗族血缘关系为依托,由具有威望的宗族族长担任主持人。调解人遵从先“情”、后“理”、再“法”的规则运作,让法律成为调停争端的最后屏障。同时,充分调动辖区党员、居民骨干、少数民族模范个人、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形成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强大阵容。三是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创新各民族一家亲宣传方式和载体,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Logo、口号、专题宣传片、宣传册,设置民族团结宣传牌,印制发放宣传海报、宣传折页等,开设“民族团结兴罗川”创建工作宣传电视专栏,营造和谐氛围。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军营等“七进”活动,形成共建共享生动局面,让各族群众更加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罗源县委深改办)

相关新闻
本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