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福州乌山东麓的乌塔和周边风景(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山水文脉提升城市品质
秋日清晨,福州于山的喜雨台上,铙声钹音不时响起,台上艺人操着福州方言讲得神采飞扬,台下听众席地而坐听得怡然自得。
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评话”的现场。去年以来,于山风景区实施改造提升,全面清理与景区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搭盖,于山风景区管理处办公楼也在拆除之列,之后就在原址复建了“于山二十四景”之一的喜雨台。
古城墙修缮一新,戚公祠、状元峰等景点全面提升,人文空间“白塔书场”成为独特风景线……于山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孙伟表示,“围绕‘显山露塔、拆墙透绿、还山于民’的目标,于山改造更加注重彰显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冶山被誉为“闽都之根”,是福州建城2200多年的文明标志。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海拔不高的冶山逐渐隐没在周围建筑之中。
近年来,福州对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整治,拆迁建筑亮出山体,部分消失古景得以还原,磨损的摩崖石刻再现往日光彩,“冶山春秋园”成为福州新的历史文化坐标,也成为福州市民文化休闲的优先选项。
“有形的山水承载的是无形的文化,显山露水不仅关乎生态治理、城市建设,更使城市品质在山脉水韵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中得以提升。”福州市园林中心副主任陈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