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人记录家史传后世 回忆一家三代抗战记忆

2015-08-21 11:52:27来源:东南快报

85岁老人记录家史传后世 回忆一家三代抗战记忆

林建厦老人著述回忆录《我们的一家》

85岁老人记录家史传后世 回忆一家三代抗战记忆

林建厦一家1947年拍摄的全家福

为保妹妹安全 林建厦徒步百里寻父

遭逢救火会抵抗的日军开始抓捕抗日英雄家属,林建厦一家无奈之下转移到闽清父亲的两个谊亲家,林建厦和母亲分别带着几个弟妹,分开两地暂且在刘、林两家住下。期间,林建厦带着妹妹捡树枝、锄草、积肥(拾猪、牛粪),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但因为刘林两家相距二十多里,母亲又不放心林建厦和两个女儿,时年13岁的林建厦,隔三四天就得去母亲处汇报安全情况。

日后,林建厦注意到,父亲谊亲的婶婆们对自己带的三个妹妹指指点点,似乎要收妹妹当童养媳,于是便及时知会母亲,在探知父亲的具体落脚点后,向谊亲借了一点盘缠,找到一个熟悉闽清到永泰路线的挑夫。林建厦回忆,那时都是山区小路,闽清到永泰要一百二十里路,挑夫担子里坐着弟弟和妹妹,挑夫走的极快,林建厦一路紧跟慢跑,并逐渐与母亲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林建厦说,那时候担心挑夫故意逃走,土匪出外袭扰,又担心落后的母亲和妹妹们的安全,一路上心都是提着的,看到路边出现电线杆,有了光线照明,才稍显心安。

林建厦说,当他到达永泰城关城隍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他已连续走了十二个小时。而母亲直到三个小时后才平安归来,原来因为和挑夫的距离拉开了,母亲又带着三个女儿,荒郊野岭的,找不到人问路,一直在临近父亲驻地的地方来回转悠,旅途颇为不易,“满脚板的血泡,我和妹妹也脚肿得不能下地,可想而知那是穿心的疼痛”。但其父亲与救火会的弟兄带着几条枪已到梧桐尾乡出差做押运,林建厦说,日后父亲回来只说了一句,“人来了就好,平安就好”,于是一家人暂时在城隍庙内的戏台上落脚。

此后林建厦一家靠着父亲做押运的微薄工资依然过得异常艰难,林建厦还常常和妹妹们去农田里捡农民收成后丢下的小地瓜,甚至到市场捡拾人们丢弃的菜叶,做小工补贴家用,后来实在撑不下去了,在1945年赶回福州。彼时日寇尚未撤离福州,林建厦一家避住在苍霞洲的外婆家。自己的二舅父开纱厂,母亲就在里边摇纱,林建厦纺纱,两个妹妹抽纱,以此维持生活。

外祖父轮船公司遭敌破坏最终破产

而林建厦的外祖父李武祥和他的四个兄弟于1929年创办的“福州共和轮船公司”,拥有三艘轮船,先后开辟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和三都、宁德、宁波等地的航线,但由于日寇入侵,1937年8月,同济号轮船航行到闽江口时被日军洗劫,船员也不知所踪,一个月后,国民政府决定在沿海港湾设封锁线,公司的同利号轮船也被战时无偿征用,并载满石头沉塞闽江口,防止日舰驶入。

林建厦回忆,最后一艘轮船则在日寇第一次入侵福州撤退时,被日军拖至马尾港强行炸毁,公司至此宣告破产,外祖父家只能各房分家自谋生活,家境逐渐败落。

但跟艰苦生活比起来,比这更屈辱的是,日本兵尚未撤出福州的那段岁月。每次跟婶婆路过日寇设置的岗哨,林建厦就要被迫点头鞠躬,“像亡国奴一样”,林建厦说,那时内心有诸多不甘和愤怒,但感觉自己的力量竟如此弱小,这种心境几十年过去仍能清晰地感受到。

退休之后,林建厦想把自己家庭的遭遇著述成文,传给后世,一如他在《我们的一家》里写到的,“我们本该是最美好、最难忘、最阳光的童年生活,也因战祸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而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故林建厦执笔数年,认真耕耘自己的家史,成为见证抗战并记录苦难的一分子。记者 吴剑杰 林良划 文/图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