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〇四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王礼林

  【人物名片】

  王兆乃,原名肇鼐,字大鼎,号煮云山夫,自称愚耕斋主,籍贯福州,1951年8月28日生于上海,民盟盟员,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师范学校中专文科专业毕业, 2011年退休。曾任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师、教研员,福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现为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福建省常务理事),福州市鼓楼区美协主席,福州市晋安区书协副主席,福州市美协常务理事,福州市人大、政协书画院理事,福州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民盟福建省书画学会会员,香港美术教育协会会员。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聊到高兴处,王兆乃常常手舞足蹈。

  2017年12月28日,在辞旧迎新之际,王兆乃再次走进鼓楼区文博小学,轻车熟路,在寓教于乐中为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书画基础讲座。

  他已记不清退休后办了几场此类讲座,但一直没忘自己每次参与这种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本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先后两次前往王老的书斋探访。初次见面时,王老眼眸透露出阵阵锐气,再配合上扬的嘴角,似乎早已看淡人世间琐碎。

  在福州文化界,许多人或许对王兆乃比较陌生。那是因为大家不了解他,而他也没花太多心思宣传自己。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他原名肇鼐,“鼐”字义是“大鼎”,父亲如此取名希望他顶天立地,能成大器。因书写麻烦,工作后他改名兆乃。他一生扎根福州的美术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都说这世上最了解一个人的,永远是自己。王兆乃的自我评价,言简意赅就两个字——“刚毅”。他说自己性格直爽,心中无块垒,好强,不妥协。但他喜欢低调、独处,“宁可站着生,也不可跪着死”是他处世的追求。他自嘲,对于赴饭局、结交权贵那套,浑身不自在。

  而能让他“自在”的,是每天回到自己的“愚耕斋”,写意山水。当问到“愚耕”是何意时,他的解释是:“用福州话讲,就是‘傻做’,先做再说,直管耕耘不管收获。”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

  8年知青生涯,站上三尺之台32年

  “我此生最喜欢的称谓,还是老师。”王老说。

  王兆乃此生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画画。他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是以美术教师的身份,把这两件事情一块做了,而且还是“美术老师的老师”。

  “一个画家没有经历就出不来好画。”王兆乃说,人无法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他实实在在地在农村的广大天地里历练了自己。这些经历对他今后的事业,不仅提供了素材,还有另一个世界观。

  1969年,作为首批知青,他来到顺昌县张墩大队。虽个不高,但从小就好动、对什么都好奇的王兆乃,成了知青里的骨干。政治辅导员兼文艺宣传队队长的他,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样样精通,还带领着知青编排各种节目,到处演出。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除了文艺宣传,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参加农业生产。“那时每天都在努力。”回忆起那时的劳动场景,王老笑道。

  他曾连续干了3年的开山采石工作。据他回忆,那时常两人一组手拿锤子或钎子,上山凿孔埋炸药。被锤子砸到还不是最可怕的,“那悬崖高啊,一转身就是万丈深渊。”他说,即使这样也得硬着头皮干,那时体力好,连续抡300多下锤子都没问题。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1976年冬天,他的人生命运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那天,他正出工,突然接到大队通知:可参加工农兵学员考试。

  由于是最后一届,王兆乃也博了一把。一直都在做农活,学业早就荒废,他便四处借来课本复习冲刺。最后,他被福州师范学校文科专业录取。1979年中专毕业,他被分配到茶园山小学担任美术老师。到2011年退休,他当了整整32年的美术教师。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由书入画。图为他在自己的书房内挥毫泼墨。

  不随声附和、不功利主义,因材施教、守住本真

  几十年教坛耕耘,王兆乃桃李满天下。学生许多都前往中国各知名美院深造,部分成了高校美术教师。

  但他的成果还不止于此。他还喜欢教育研究,对美术教育,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性格直爽的他,对很多话题直言不讳。他说自己不敢随意开班授课,因为“美术教育”和单纯画画完全是两个世界。教学“有法”,因材施教方能不误人子弟。

  针对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他剖析问题的出处及解决问题的落脚点都放在教师身上。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首先,他点出目前美术教育大环境出现问题。他还指出,教育界长期存在对美术学科固有价值的误读,过分强调它的工具性,像部分留守美术老师,会更多从事学校宣传等行政杂务。

  “美术教育的重点在‘教育’,若教师连‘传道授业’的本职都难以保证,谈何其他。”因此,王兆乃提出,“美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一种个性,我们不应随声附和、随波逐流,被追求效益的功利主义蒙蔽双眼,丢失美术教育的本真。”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在美术教学一线,他也发现很多问题。他说,当前的美术课堂过于浮躁,学生作品缺乏真实的表现力,故事情节缺位,缺乏生活经验支撑,没有生命力。

  “教育讲究‘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 王兆乃强调,责任还是在教师身上。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他指出,“美术教师需思考怎么塑造人,怎么挖掘学生创造力。”关于这点,他举了个例子。有次教师招聘考试,他设计了一道题目:将一张白纸做出立体形状。多数人或埋头剪裁,或动手粘连,做出一些规整的圆柱体、正方体。临结束,他走过去,将白纸揉成一团,告诉大家:“这不正是一个立体的形状吗?”

  对于如何当好美术教师,他提出:“应立足于学生成长、美术学科所固有的思想内涵,完成教师塑造人、培育人的本职工作。同时,美术教师要教给学生创造美、欣赏美、自由表达美的技能,而不是干瘪的谋生工具。”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

  推崇“古典山水画”中的水墨原始味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我是书法入画。”王老笑道,并展示了几幅新近写就的书法作品,字体阳刚,如其人。关于画,他主攻山水,也擅人物、花鸟,并擅长卷。

  关于如何与书画结缘、铸造自己那尊“艺术大鼎”,在他的讲述下,逐渐清晰。

  他受家风影响深远。1951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解放前是律师、会计师,字写得好,且文采斐然。

  “我的左邻右舍都写一手好字。而且从东街口到南街,许多商铺招牌都是红漆手写,那时一看就是半天。”王兆乃笑着说。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从小学开始,他的毛笔字就在班上名列前茅。在父亲教导下,从柳公权开始,他苦练各种碑帖。都说书画同门,会写字了,他慢慢就开始拿毛笔勾勾画画,享受这种趣味。他还买来教材自学。到福州师范学校读书后,他又开始系统学习各种绘画技巧,并师从张金鉴,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山水画造型方面有他独特风格:笔随形而走,墨随形而生,笔墨始终伴随着山形水势顺理成章,细细品味,传统与现代总是贯穿着民族文化精神的血脉,在画中得以显现。”这是一位友人对他画作的评价。

  “笔墨随形”是王兆乃非常显著的画风。不像一些吸纳西方油画技巧后的国画,他的画很难看到如工笔般的清晰轮廓,更像古人,水墨味浓重,山水大写意。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而这种水墨原始味,正是他推崇的“古典山水画”的味道。“我很推崇从古典山水画中找寻国画出路。”对于自己画风的形成,王老给出了答案。

  王兆乃说,改革开放后,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各种表现形式,让人眼花缭乱。他喜欢学习,也怕失去自我。他做出的应对之策就是:“固守古典山水,适度创新。”

  为此,他十分重视研究古典山水画。他认为,在现代审美观念中,古典艺术的形式美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留古典形式与之并存,将成为国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同时,他说:“现代山水画创新不能‘数典忘祖’,国画改良应根植在中国美学文化土壤里,必须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作基础”。

  退休后,王兆乃继续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躲进画室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在他的三个画室里,王兆乃继续“傻做”,“愚耕”着自己艺术那一亩三分地,“希望能‘大鼎晚成’吧!”

“愚耕斋主”王兆乃:躲进画室成一统,愚耕山水铸“大鼎”

王兆乃作品

  【代表作品】

  1992年和2006年,分别在广州和济南举办个人画展。国画作品《闽山色秀海西神韵》,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美育•最基层——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先后出版有《王肇鼐国画选》《当代水墨画名家大鼎作品选》等著作。

责任编辑:燕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