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八十七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陈英木,1932年生,福州人,市轻工机械厂退休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小时候,师从父亲陈海官学习十番音乐,15岁便随“三听月楼”乐社在福州市郊一带参加演奏活动。经过多年磨砺,擅长椰胡、逗管、狼串、清鼓等多种乐器。能准确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熟悉十番音乐演出时前后堂的操作,是一名全能的十番艺人。

  1973年,陈英木开始组织培养十番乐队,几十年来带领茶亭十番乐队完成了各项社会演出及接待国内外嘉宾的演出活动,2006年开始,陈英木致力于福州市台江区少儿十番音乐基地建设,培养十番音乐新人。

  几十年来,他培训的十番乐队及乐手不计其数,足迹遍及福州的城镇乡村。至今,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奔走在传承的道路上,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早年,陈英木在台上演出。

  2017年9月22日,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内,20多名身穿民族服饰的小学生们或立或坐,为客人们演奏了一曲十番音乐《石鼓涌泉》,只听笛子、椰胡、狼串、云锣等数十种乐器同场演奏,缓如高山流水,急似风驰电掣,博得满堂喝彩。

  当天,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福州,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是其中一站,向十余家中央媒体呈现了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茶亭十番音乐”的韵味。

  几米开外,今年85岁高龄的国家级传承人陈英木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口中不停用福州方言念叨着:“没错,就是这个味道。”

  从15岁跟随父亲的“三听月楼”乐社登场演出,陈英木已经与茶亭十番音乐结下整整七十年的情缘。作为福州“土生土长”的传统民间音乐,如今在市井中已难觅踪迹。这些年来,陈英木肩负使命,不懈传艺,播撒种子,寄望生根发芽直至开枝散叶。

  日前,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来到下杭路附近的公寓专访陈英木,他显得十分高兴,“多一些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来关注茶亭十番音乐,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就不会失传。”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福州台江区业余十番乐队成立纪念,摄于1962年5月18日。陈英木位于中排右二。

  师承“三听月楼”班主的父亲,因梅兰芳盛赞激动不已

  说起“十番音乐”,陈英木兴致高昂,就像回到了童年。

  “茶亭十番音乐是福州民间的宝贝,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乡音。”陈英木从床下的木箱里掏出一摞书册,一边翻一边说,“以前,茶亭街是手工艺人扎堆的地方。干完活,工匠们就带个乐器凑到一起弹几曲。每逢节庆就有十番表演,家家户户都赶来观看,热闹极了。”

  据史料记载,十番音乐以它独有的魅力,在民间流传近三百年,而福州的十番音乐就发源于茶亭。

  有诗为证。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生动描绘了当年福州十番音乐社团夜晚在闽山庙里演奏时人山人海的盛景。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第一期培训班合影。

  所谓“十番”,民间又称叶欢、什欢和十番伬。有人认为,福州话“番”与“欢”读音相同,“番”由“欢”所演变,取欢乐之意来命名。

  陈英木的父亲叫陈海官,曾是“三听月楼”班主,常在家里组织排练。“那时候,父亲是在茶亭街制鼓的艺人,白天做活儿,晚上关了店面,一吃过晚饭就把大伙召集来玩十番。”陈英木对此印象深刻,来的都是附近的手艺人,比如做梳子、剪刀、牙刷、乐器等,学成后还能出去赚点钱补贴家用。

  八九岁时的陈英木,每天晚上听到大人们演奏十番音乐,默默记下曲谱,趁大人不在的时候拿起乐器来把玩,竟然有模有样。父亲见他有这份兴趣,也就让他在班社排练的时候随堂听讲。

  15岁时,陈英木第一次跟着父亲上街演奏。那时候,“三听月楼”有一套定制的深蓝色长衫,是专门用来上街演奏时候穿的,陈英木穿着它走在当年还是农田的工业路上。天还未亮,乐社就要在田间路上行奏,还有人跟在队伍前后点着汽灯照明。“因为田埂路窄,行奏时候我不小心掉到田里去,马上又爬起来再走。”陈英木笑着说。

  “梅兰芳到福州,都慕名来听十番,称赞有福州特色。”虽然记不清具体年月,但陈英木忘不了梅兰芳说过的话,回想起来就激动不已。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茶亭十番音乐总谱》由陈英木口述编写而成。

  “工尺谱”散发原始味道,椰胡和逗管打上福州烙印

  陈英木至今仍珍藏着一本破损不堪的《茶亭十番音乐总谱》,泛黄的纸张体现着年代的久远,更珍贵的是用“工尺谱”编写而成的原始曲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像一本“无字天书”。但是,在陈英木看来,只有遵循“工尺谱”的演奏才是原汁原味的。

  “味道”是陈英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词。“乐手就好比厨师,食材、调料大家都一样,做出来的菜肴就是口味不同,这就是手艺。”陈英木说,传统十番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10种,后来又加进了笙、木鱼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十番音乐登上福建省“武夷之春”音乐节舞台时,所用乐器竟达20余种之多,几乎涵盖了民族乐队的所有乐器。

  令人叹服的是,陈英木对这些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都烂熟于心,尤精于椰胡、逗管、狼串、清鼓等乐器。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陈英木找出茶亭十番音乐社团的旗帜,展示给记者看。

  陈英木说,在这些形状奇特的乐器中,椰胡和逗管是属于福州特有的乐器。椰胡,琴筒由椰子壳制成,琴面为梧桐板,音色粗犷、雄浑,其抖弓、煞弓及指法的颤音,都让人印象深刻;逗管也称头管、斗管,属于竹制竖吹乐器,音色略刺却不失柔和,要学滑音、花舌、颤音等特色技巧,后来还吸收到伬唱、闽剧等福州民间音乐中。

  在陈英木的记忆里,每逢乐社节目上演,台上各路班社争相打擂,鼓乐齐鸣,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沸腾,如痴如醉,欢声笑语……这“民间交响乐”还到香港演出过,边走边演奏,无人指挥无谱架,连英国人都惊呆了。

  1997年,陈英木参加了福建省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文艺踩街。“那一天真的很热闹,我们从五一广场一直向茶亭街、中亭街行进,群众夹道欢呼,特别是演奏到乐曲高潮处,离我们老远都能清晰地听到乐声。”陈英木说。

  除了行奏,十番音乐也根据需要演变出坐奏。陈英木告诉记者,舞台排列也十分有讲究,哪一种乐器在哪个位子,都是固定的,如打击乐器必须在前堂,管弦乐器则在后堂。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陈英木在第三期培训班上指导学员。

  以传承十番音乐为己任,培养新人不遗余力

  2006年,福州市申报的“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陈英木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说起这两件值得骄傲的事,陈英木就喜上眉梢。

  几十年来,他带领茶亭十番乐团完成众多社会表演及接待国内外嘉宾的演出活动。在他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亭十番音乐辉煌不再,固然令人痛惜,但老艺人若不坚守,则无异于“自掘坟墓”。“培养新人很关键,11年前,台江区在台四小建立首个十番音乐少儿培训基地,保护和传承开始有了希望。”

  9月22日的那场带有汇报性质的演出,记者不论站在学校的哪一处角落,都能听见音响宏大的钟鼓丝竹齐鸣之声。在教室里,也有学生正在陈英木的指导下排练。

  “拉的时候,弓要从右往左推。”说到这,陈英木随手拿起椰胡,一段低沉优美的旋律顿时从他的手中缓缓流出,孩子们静静聆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陈英木在十番音乐专场演出。

  不过,如今的陈英木年事渐高,腿脚不便,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再亲自上阵,主要由其他老艺人和学校老师具体指导学生演奏。

  11年来,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音乐组组长黄卫华担任陈英木的助教,“当年,70来岁的陈老师每周都坐着公交车来给孩子们上课,我们都特别感动。”

  “第一批就吸引了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筛选,40多名学生入选受训。”黄卫华告诉记者,此后每年,该校都会从一、二年级的新生中挑选兴趣班新学员,待兴趣班学员基本功扎实了,再从中挑选十番乐队成员,开始练习组牌。这么多年来,学校乐队获了许多奖项,还赴台湾等地交流演出。

  陈英木总是欣慰地说,有些乐器没几年功夫拿不下来,十多岁的孩子们悟性好,现在能入门,等他们长大了能再拿起当年学习的乐器弹奏,那我们的付出就值得了,这朵福州民俗文化奇葩定能常开不败。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2008年2月,陈英木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亭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各方评说】

  张鸿雁(台江十番乐团团长):陈英木自幼就对福州民间音乐特别是十番音乐情有独钟,其父是民间老艺人,曾发起组织“三听月楼”十番乐社,他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演奏十番乐器,青壮年时期又慕名加入老艺人王圻、黄翼昌组织的“福州管弦乐队”,经常参加十番音乐的演出活动,到了晚年他还多次参加我们乐团的十番非遗展演活动。

  难能可贵的是陈英木对培养十番新人这项工作,总是满腔热忱、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除了在我们团里传帮带,言传身教,悉心传授之外,他的足迹遍及福州的城镇乡村,经他培训的学员数以千计。

  陈英木不愧为茶亭十番音乐的国家级传承人,是目前尚健在屈指可数的深谙十番演奏之道的民间老艺人,他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孟丰敏(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和陈英木老师的缘分,用师母的话说,我们都是得到音乐之神三田都元帅的关照了,都是他的门生,所以我有幸与陈老师同样为茶亭十番音乐的推广和传承结识,并荣幸成为陈老师的弟子,获得老师赠送的《茶亭十番音乐总谱》复印版。

  我从老师手上接过这沉甸甸的、纸色泛黄、布满岁月沧桑痕迹的十番音乐古谱时,内心惊喜而激动,又沉重而敬畏。这几乎是一部福州音乐史,也是我近年来不断挖掘福州音乐文化,深入接触福州新老音乐人的原因。我希望能从他们的作品和故事中把福州音乐文化历史串成一段动人的闽都音符,然而没想到,诚意感天,竟然有幸被国宝级的非遗音乐传承人纳为关门弟子。

  他慎重地捧着古谱,对我谆谆教诲,告诉我要跟着他认真学习十番音乐工尺谱。

  老师自愿传我古谱,教我工尺谱并非偶然,乃因我既写作也作曲,又热心宣传福州地方文化,所以他希望后继有人,不要让十番音乐断了弦,还有传人替他把十番音乐的真正韵味传下去。因为离开工尺谱,按照简谱演奏的十番音乐的韵味就不是原汁原味了。所以,英木老师要我跟着他刻苦学习,再收徒传承。

  老师今年八十五岁,对我充满厚望,我更感到任重道远,也希望有一天,看到十番音乐乐团在张鸿雁团长的带领下,保持原汁原味的古乐方式,能在表演大厅或街头隆重登场表演,让人们从中了解福州的传统文艺,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福州老百姓娱乐生活,爱上有故事、有文艺情怀的千年诗意榕城。

“古音传人”陈英木:沉醉十番音乐七十余载,矢志培养新人传承瑰宝

以原始“工尺谱”编写而成的曲谱。

  吴静(台江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英木作为茶亭十番音乐国家级传承人所演绎的茶亭十番音乐独具福州“虾油味”,粗犷中略带柔情、激扬中不失婉转,几十年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陈老自幼喜欢茶亭音乐,在热爱中坚持、在坚持中成长,终成大家。近年来,陈老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亲自教授学生,为保护茶亭十番音乐种下星星之火。

  黄卫华(台江第四中心小学音乐组组长):2006年11月陈英木老师古稀之年为了茶亭十番音乐的传承,来我们台四小亲自传授技艺。在传艺期间亲力亲为,让孩子们接受最正统、最原汁原味的十番音乐的熏陶。现在他已85岁高龄,虽然没有在一线教学,但是依然但任十番乐队的顾问,定期与学校十番音乐授课老师保持联系,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指导着十番音乐的创新。作为当年陈英木老师在台四小茶亭十番音乐配班的助教,我亲身感受到了在传承推广工作上,老一辈艺人对茶亭十番音乐的那份热情、敬业。十番音乐的精华在于打击乐,十番的难点在于逗管的学习,当年英木老师从零开始,口传身授进行打击乐的训练,不断地挖掘寻找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十一年来,乐队成绩斐然,我也成为了茶亭十番音乐又一代传承人,并在陈英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茶亭十番音乐的小小传承者。

  【代表作品】

  1988年,他组织茶亭十番老艺人,为福州市器乐曲集成编委会录制了14首十番打击乐曲;经他口述编写而成的《茶亭十番音乐总谱》,以最原始的“工尺谱”的形式,汇集了百来首曲牌。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