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五十二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来源: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

  薛行彪,1944年8月出生于福清市。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院(现为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79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进修班,擅长油画。1985年后,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1994年调福建省艺术研究所。1998年任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

  曾任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等职务。现为福建省画院一级美术师、名誉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薛行彪从1983年云南之行开始探索现代写意油画,并付诸于实践,是国内较早开始研究该领域的油画家之一。其作品先后入选第四届至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首届油画年展(1991年)、中国绘画艺术特展(2007年)、中国首届油画写生作品汇展(2008年)、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油画作品展(2010年)、中国油画名家写生研究展(2013年)、感知中国走进秘鲁APEC人与自然艺术展(2016)等重大展事。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德国等举办个人画展。

  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2008年,获中国首届油画写生作品汇展凤凰奖;2013年,获福建省艺术成就奖。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2017年5月19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可对于福清籍艺术家而言,却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福清美术馆正式揭牌,同日开办个人作品展的艺术家,是在当代油画界享有盛名的薛行彪——一位热心家乡文化建设的艺术家。

  “家乡的美术馆开馆,约我办个展览,义不容辞。”薛行彪自15岁外出求学,弹指一挥间,迄今六十余年,这次展览撷取了他从艺以来各个阶段的精品力作,忠实地记录了他从具象到意象、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的过程。

  他谦虚地说,这些作品未必完美,但在它们的背后充满跋涉的痛楚与疲惫。现在,年过七旬的他每天还能站立七、八个钟头,绘画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味往昔,我之所以尚能坚持不懈,尚能勇往直前,归根结底还在于儿时所受的潜移默化和得益于家乡这片土地赋予我的人生‘基因’。”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旧城》,创作于 1987年,参加中国首届油画年展。

  熟悉当代油画史的人都知道,薛行彪是国内最早提出写意油画的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注重绘画形式与语言的研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评价薛行彪,“他是当时整个画坛自觉注重形式的先行者之一”。

  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到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从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到名誉院长,在他不断转换身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下探寻写意油画真谛的脚步,有人说“他一直在路上”,薛行彪则笑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仅是一个过程,画画亦然。”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边陲金秋》,创作于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体育老师成绘画“引路人” 浙江美院进修萌生油画写意之念

  清瘦矍铄,银发白眉,谈吐儒雅又不失风趣,是薛行彪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日前,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应约来到薛行彪位于福州的家中,他正在创作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只见画布上夕阳西下,层林尽染,余晖映射下的江面中央,渔夫撑船驶向深处,精妙的是,一笔而成的小船,俨然成为画面的兴趣点所在,尽显一派诗情画意。

  “稍等,我去换个衣服。”见到记者,薛行彪去卧室换了一身干净的衬衫,尽管先前那身并不太脏,但他的助手汤女士认为这是薛老对来访者起码的尊重,“工作服,不好意思见客”。

  落座后,薛行彪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思绪飘回儿时的回忆中。“要说起画画的兴趣,得感谢福清龙田三中的体育老师,他叫杨邦祺,是他带领我迈入艺术殿堂的。”薛行彪说,杨老师虽说是体育老师,却有较好的美术功底,所以在学校开设了绘画兴趣小组,从小爱好涂鸦的薛行彪也加入其中,以至于课余时间“承包”了班级的黑板报插图。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迢迢千里》,创作于2004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1960年,福建师范学院来到福清县城招生。在杨老师的鼓励下,薛行彪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参加考试,考题很简单,给3个小时,对着一个军用书包和一本书素描。薛行彪凭借扎实的基础,一举跃入龙门,全校只有他一个人考上,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师范类院校对农民家庭出身的薛行彪而言,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毕业的前一年,薛行彪的《祖国花儿朵朵向阳》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发表在上海《儿童时代》刊物,这是他第一次结缘全国美展,这一结缘,一直延续到第九届,直到他为扶掖后进,主动退出,这是后话。

  1965年,大学毕业后的薛行彪先是在光泽县一所小学教一年级语文,继而到光泽县文化馆、建阳地区文化局工作。直到1976年,他才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又过了两年,他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晚秋》,创作于2014年。

  进修时,他的指导老师是徐君萱和汪诚一,各来自波巴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虽教学理念不同,但都很宽容,为他提供了自主吸纳的自由空间。学院经常为进修生开设各种讲座,教师阅览室也破例对进修生开放,这些无疑为薛行彪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艺术的“天窗”。

  回顾这段学习经历,他说,在西子湖畔度过的一年半时光,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他的素描由“从明暗出发”转为“从结构出发”,并且认识到艺术个性的重要性。也是在那时,他读了《中国画论》,开始接触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萌生油画写意之念。

  1979年,薛行彪毕业创作的《渔歌》,入选浙江省美展,发表于浙江《工农兵画报》,并为浙江美院收藏。从这时候起,形式美成为他创作时优先考虑的要素。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80年代初始探索写意油画 是名古屋艺术大学特邀首位中国画家

  薛行彪真正将写意油画付诸于实践,起源于1983年的云南之行。正值金秋时节,边陲四季如春,翠竹葱绿,江水清澈。从三台山麓到瑞丽江畔,崩龙村寨乡情浓郁的婚礼,傣家月夜喜庆丰收的歌舞,景颇山上“目闹纵歌”的锣鼓……都勾连起画家强烈的创作欲望。

  刚到云南,他仍然是现场写生,包括说服傣家姑娘充当“模特”,但落在画面上,却和在学校画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室内写生并无区别,也与他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相去甚远,他不得不停下画笔,静心思考。后来,他改变方式,先是以速写记录从生活中发现的美好瞬间,以及人物形象造型的基本特征,然后在住处就地“综合加工”,尽可能将最初感受最深的东西表现出来,短短两个月,画了40多张小幅创作。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武夷之春》,创作于1983年。

  四年之后,薛行彪又利用暑假参加了闽江航行写生,自宁化源头顺流而下,满目青山,碧影涟漪,他在追求“第一自然”外的“第二自然”,《旧城》《乡间》就是这次外出期间完成的作品,他完全沉浸在“缘情造境,谐情发声”的艺术观照里。

  远行是艰苦的,但艺术创作的源泉永远来自生活。最令薛行彪印象深刻的是,1990年夏天,他在西藏高原度过了70个昼夜。8月的最后一天,他们一行在清晨的细雨中离开拉萨。3个人与司机挤在“五十铃”的驾驶室里沿着青藏线北上,到唐古拉山口已是黄昏。车过通天河,歇在五道梁正是次日凌晨3点,在路上整整跑了20个小时,1000多公里,大家精疲力尽,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熬到5点继续赶路,第二天傍晚才抵达青海重镇格尔木。那次西北之行,前后共一百多天,为薛行彪艺术之旅增添瑰丽之色。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岩语》,创作于2016年。

  早在1988年,他发表《油画写意性的探索》,对写意油画的特点含义与追求的目标作了分析。文中指出,写意油画“除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即‘意境’以外,‘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它赖以存在、具有价值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1995年,薛行彪应邀到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在此之前,该校还从未邀请过中国画家。在日本期间,他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几乎翻遍了,感觉很难找到国外艺术家没有涉足的形式,于是又回归中国的传统和审美,回到中国写意艺术的本原。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说起来,他进入意象创作,还有个插曲。

  当时,名古屋艺术大学油画系主任原田在学术问题上向来严谨,包括对来自中国的薛行彪,稍不顺眼也是直言不讳、不留情面。因薛行彪原先接受的是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美术教学体系的训练,长期习惯于客观自然的仿照,从写生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写意”已属不易,但在原田看来仍显滞后,所以曾经当着一个中国留学生的面向薛行彪提出,“如果你还照着原先的那个样子作画,来日本的意义就不大了。”

  薛行彪理解原田的好意,所以将此话视为“善意的挑战”,也是在这番“刺激”下,开始“意象中的抽象”的探索。在留日的后半年,薛行彪创作了一批带写意性的抽象作品。后来,台湾一家画廊要为他出版在日一年的作品专集,原田特地邀请了日本美术评论家三头谷鹰史撰写序言。

  1995年12月,原田邀请薛行彪同去名古屋南部的太平洋边上垂钓。凛冽寒风中,两人静心守候直至夜幕降临,四周空寂无声,远处灯火闪烁,与其说是钓鱼,不如说是体验一种心境。回顾一路跋涉,薛行彪认为,自己的写意油画始终没有远离“意象”,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探寻的过程,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欢天喜地》,创作于1999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延续30余年“武夷情缘” 应福建省委之邀作画赠中国驻朝大使馆

  在薛行彪的油画创作与理论探索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与他同甘共苦四十余载的妻子却于2010年不幸病逝。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决心另辟蹊径:用一年时间辗转福州县区,创作“闽都写意”;2012年初到武夷山设立画室,假山水为载体,以意写形,进入新的创造空间。

  据他的学生介绍,自从来到武夷山,他经常一个人背着大画箱,提着大画板,四处写生。有时候风大,他就把大画布绑在树干上,继续“干活”,令身边跟学与观看的人钦佩不已。回到画室,他在一面墙接一面墙似的画布前纵横挥洒,将激情与理念、具象与抽象都混入油彩之中。

  谈到与武夷山结下的不解之缘,薛行彪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1983年秋天,国家领导人携同福建省委领导访问朝鲜。回国后,福建师大党委就接到一项任务,要创作一幅以武夷山风景为题材的油画,赠送给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作为会宾厅的装饰。师大党委书记专门召集艺术系从事油画创作的老师开会,希望能拿出一件像样的作品。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许多老师专门为此到武夷山写生,交出不少画稿。因薛行彪在闽北工作过多年,曾经多次陪同地区领导或省里来的客人游览武夷山,就在家凭借记忆,将武夷山的主要景色揉合在一起,既有“大王”“玉女”,又有逶迤“九曲”,以及“鹰嘴岩”“三仰峰”“大藏峰”等。

  稿子集中到省委后,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著名山水画家赖少其前来挑选,一下子就选中了薛行彪的那幅小稿。接下任务后,薛行彪特地回到武夷山,根据草图收集素材。学校还专门为他提供了一间临时画室,恰逢春季多雨,还配了烘干器具。创作前后共花了三个多月,并取名《武夷之春》。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作品送到省委后,有一天师大党委突然通知薛行彪去一趟省委。到了才知省委请来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王德威前来审画,事后王德威来信称赞这幅画“有气势,有空间感,富于中国民族风光的特色”,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不久,薛行彪送上修改稿,王德威也作了认真审定。1984年春夏之间,该画作被运到朝鲜,驻朝使馆特地来信表示谢意。

  或许是这个不寻常的经历,让薛行彪对武夷山充满感情,以至于退休后多年还选择其作为人生与艺术的新驿站。对于武夷山,薛行彪认为最美当数春天时节,因为有雨、有雾、有云,还有阴雨中刹那的一瞬阳光,时隐时现,变化万千。“因为那雨中的朦胧,因为那云雾的升腾,常态的山形、绿色与自然万物也随之变形、变色、变了姿态。”就此而言,薛行彪认定一点:画武夷,贵于画武夷的春天,贵于画出她的含蓄多变与非常态。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薛行彪

  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薛行彪“蛮拼的”。数年前,将近70岁的他,为了画天游峰,得沿着接近九十度的陡峭山壁攀上隐屏峰,俯视五曲的那一湾碧水;为了寻找不可忽略的细节,包括“居高思危”旁顶峰东侧的石崖结构与色彩、“天梯”的造型、峰背形色的细微变化、“七十二板墙”与“换骨岩”的主要特征,他相隔两天,两次登上大王峰,每次四个钟头,看到山下那一片绿野,兴高采烈。

  在写意油画创作上,薛行彪以武夷山为题材的《崖之颜》《岩语》《丹崖物语》等作品,给人以丰富的诗情、遐想与禅意。他说,“写生”是其艺术生活中的常态,但他的写生更趋于以自身的视角感悟自然,尽可能地将“笔”的书写性化为图式结构而“强其骨”,把“韵”的生动性通过各种绘画对比因素的综合,增强画面的艺术趣味,使“气”饱含情感贯串全局,并营造出某种特定之“势”,使作品更富视觉冲力,从而进入“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的自由创造。

  现在,薛行彪仍在福州、武夷山两头跑,年逾七旬却不肯“服老”,风采依旧,壮心不已。他坚持写生创作,继续开拓写意油画的新形式、新意境、新技法,争取一年办一个展,出一本画册,留下点纪念。

  “我觉得,如果一辈子能有几幅自己还想看、别人也觉得值得看的作品,也就心满意足了。”薛行彪笑着说,要是给自己的作品打分,以100分为满分,他至多只打80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作品,但他还在努力,尽管艰难,却义无反顾。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字里行间》,创作于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各方评说】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注重形式美感是薛行彪写意油画创作的重要特色。薛行彪在作品中很强调笔力和笔触效果,注意画面各种造型因素,如点、线、面和色彩之间相互配合的韵味,注意形式的节奏,注意气的饱满和贯通,注意整体的“势”和大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大胆用笔用色,又不概念化,有强烈的形式美感,颇耐人寻味,可谓形简而意足。

  油画语言有别于水墨画,它以丰富的色彩和厚实的肌理效果见长。油画家们采用写意、意象或抽象的方式时,如何充分发挥油画表现语言的优长而不削弱或丧失其特性,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薛行彪的作品则是充分运用油画语言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很注意油画的笔触美和色彩美。当然,他的这种近乎‘大写意’的油画也面临着如何在取得‘势’和‘大感觉’的同时,表现丰富内容的难题。他不畏艰辛,在从容不迫地探寻。

  沈鹏(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专长西画的薛行彪,理论上偏爱传统的中国画论,由他所写论文可见其趣向和研究的成果。他以“传神”、“写意”为宗旨,沟通中西画理画法,而不拘泥于中西画的同中之异;又因为立足于现代意识的高度,所以不把传统理论(如“六法”等)当做阻碍开拓的绊脚石,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发掘其中精髓。薛行彪的探索,包括他的人物画里的写意风格,表现了对传统、生活、风格、自我等等的深刻理解,具有在写实中追求写意,写意时兼用写实的特点。

  三头谷鹰史(日本美术评论家):薛氏是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高度评价的画家。现在他以挑战的精神打破原有的绘画风格,我想他是知道这种冒险行动是带着很大的危险性的。当然,他不仅仅只是追求形式的创新,而是在探索艺术的内在本质并加以深化与创造。而且,薛氏的研究与创造,也正是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双向交融并迅速地吸收了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机和血液,使之相互结合与统一。他在日本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出这种类似于书法和东方绘画运笔的审美趣味。这些作品,的确富有东方绘画的艺术空间和魅力。

“意象大家”薛行彪:写意油画先行者 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

《渔歌》,创作于1979年,参加浙江省美展,被浙江美院收藏。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薛行彪富有良好的艺术秉赋,在油画上早已形成扎实的功力,是福建油画艺术的优秀代表和美术教育的名师,在他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油画艺术的表现力,在油画的表现主题、表现风格和技巧上永不满足,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创新,完善自我,以油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学术品质为自己的理想,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油画在造型上兼融写实与写意两种语言,重在阔略抒写,放怀抒情;在色彩上反映出敏锐的感觉,以高品质的色调形成浓郁的诗意,作品充满着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和宽阔的艺术意境,展现出中国文化精髓和东方语言的魅力。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当我看到薛先生寄来的福州油画写生作品照片时,一股浓浓的乡情便溢满我的心里。不仅因为薛先生那出神入化的笔触与色彩,不仅因为福州这座滨海城市的诗意与温情,而在于二者的自然融合所赋予人的整体的审美感受。你的感触会随着画面走进城市的某一处,或者说,城市的细节被艺术家的感觉调动起来,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他的油画是意象性的表达,即在形象问题上追求绘画的表现力,从而扩展绘画语言自身的表述空间,在形色关系中寻找自我的表现意图。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思考着油画的意象性问题,努力实践着他的艺术主张,以其鲜明的个性,在意象油画领域独树一帜,是当代中国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代表作品】

  《渔歌》1979年参加浙江省美展,后被浙江美院收藏;《边陲金秋》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旧城》 1987年参加中国首届油画年展;《字里行间》1994年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欢天喜地》1999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是其写意油画探索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燕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