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吴芝生,1946年生,福州西园村人,这里是中国软木画发源地,他自幼随父亲学习软木画技艺,是吴氏第四代传人,刀不离手地创作生产软木画60余载。

  上个世纪70-80年代,软木画鼎盛时期吴芝生在福州市新店木画厂、福州市环城工艺厂、南平工艺实验厂等地带徒传艺。

  90年代,软木画濒临灭绝,福州所有专业生产软木画厂家全部停产关闭,艺人大师封刀转业,吴芝生一人苦撑坚持于软木画创新与生产,2002年成立“福州晋安区软木画吴芝生创作中心”,2006年成立“福州吴芝生软木画有限公司”,成为福州市唯一的一家软木画经济实体,吸收了十多位艺人,为软木画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吴芝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福建省旅游商品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品牌促进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吴芝生工作照

  山水楼城,亭台轩榭,复道回廊,三檐四簇,掩映在方寸之间,清雅含蓄中不失端庄丰华,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美术品种——软木画,至今有百余年历史,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与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同誉为福州工艺“三宝”。

  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传奇的民间艺人,亲历福州软木画的辉煌、衰败和复兴,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当西园村的软木画艺人纷纷弃刀改行时,他却义无反顾地坚守这片孤独的阵地,纳艺人、办公司、跑展会、推作品,直到今天,他已刀不离手地创作生产了60余年,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濒临灭绝的福州工艺瑰宝,他就是吴芝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来到西园村,在吴芝生并不宽敞的工作室内采访了这位孜孜不倦、挥刀游刃的艺术大师。“一个老艺人的离去之日,可能就是一门民间手工艺的失传之时。”今年71岁的吴芝生眯缝着眼睛,似乎在回味自己泛舟艺海的人生,“在二十年前,就有人劝我放弃,到现在我都没动摇,因为如果我再不做,软木画就真的没了,我绝不干对不起老祖宗的事。”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闽都古韵》

  7岁习画,彼时村人“会拿筷子就会作画”

  在《辞海》中,对软木画是这么介绍的:中国民间雕刻工艺品之一,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系用栓树皮(或称“软木”),经精雕细刻艺术加工,构成各种浮雕式、多层次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风景画。

  在吴芝生看来,软木画绝对是上天赐予西园村的无价之宝。

  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曾经有人从德国带回一种类似“木画”的作品,西园村民间雕刻艺人吴启棋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树皮作为主要原料,把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以刀代笔,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

  另外,利用画框内有限的空间,使景物的形象立体化,安排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山河白鹤,形象逼真,色彩古朴,这门手艺就这样在西园村落地生根,流传百年。

  与彼时所有西园村人一样,吴家也是软木画创作世家。在父亲吴钟沥的传授下,不到7岁的吴芝生开始了学艺之路。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榕城风光》

  “做软木画,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吴芝生说,拿雕刻来说,当时是有分工的,有人专门做树,有人专门做亭,有人专门做动物,有人专门做布景,有人专门做设计,而他虽然年纪小,却凭着聪颖和勤奋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基本功,各种工序样样精通。

  15岁时,因家穷、兄弟姐妹多等因素,他辍学了,进入新店木画厂工作,一进厂就被评为二级技工,其手艺在厂里数一数二。

  据吴芝生介绍,解放前,福州软木画已经畅销海外,曾在世界博览会展出;朱德、邓小平参观福州软木画后分别留下了“巧夺天工”“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软木画进入辉煌的鼎盛时期,西园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软木画的生产,“会拿筷子的就会作画”,就连邻村岳峰村也有近50%的家庭从事这一产业,从业人员高达15000人。

  “改革开放初期,软木画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吴芝生话锋一转,“产品的畅销,惹得不少投机者一窝蜂跟上,由于产品粗制滥造,砸了软木画的招牌,九十年代后急剧衰败。”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年轻时的吴芝生

  咬牙坚持,舍不得软木画在自己手里断掉

  随着软木画的声名鹊起,全国许多地方都到西园村来取经,学习软木画的制作方法,最远的传到了甘肃、黑龙江等省份。福州软木画曾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多次被选中装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也曾被作为国礼馈赠世界友人,可以说享有很高的声望,怎么突然就衰败、沉寂了呢?

  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刚才还坐在椅子上的吴芝生腾地站起来,激动地用手不断比划着说,“都是利欲熏心,自己走到了死胡同里,软木画贵在纯手工制作,非要引进流水线、机械化批量生产,结果质量一塌糊涂,人家说我们是‘豆腐渣手艺’。”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2013年,《龙晶园林》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有这么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1988年,福州木画厂的销售额是500万元;到1990年时跌至20万元。两年时间,缩水了25倍。

  雪上加霜的是,栓皮栎树生长成材需9年,这些年由于软木画的过量生产,使树的价格从之前的每公斤4元涨至每公斤80元,原料的价格翻了20倍,市场却缩水了百分之九十。

  1999年,福州木画厂宣布倒闭,从事软木画行业的人也从15000人跌至不足百人。后来,西园村许多人便纷纷转行,不再从事软木画创作了。这一切,吴芝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软木画不应该就这么在自己手里断掉,这是民族瑰宝。”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四面花鸟竹》

  吴芝生家中有张木桌,透过斑驳的桌面,依稀看出这有些年头了,几次收拾房子,家人都劝他把这桌子丢了换张新的,可他舍不得,感慨道:“我做木画,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开始自己第一刀。几十年了,它和我就像兄弟一样,陪我看软木画的兴衰,情谊深厚呐!”

  由于吴芝生坚持原材料从国外进口,成本高,为了维持生计,他不顾别人嘲笑的眼光,出门卖报纸。2002年,他成为一名邮局送报员。而他的爱人,在家楼下开了一间杂货铺,赚来的钱也全部给他投入创作,没有任何积蓄。

  生活的清贫并不能消磨吴芝生的艺术热情,但有一件事却让他感到内疚。“当时,我女儿考上了中专,可是家里因为搞软木画,已经没有钱继续供她读书,我只能送她去打工。”吴芝生说,他至今仍觉得愧对女儿。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上个世纪70年代,吴芝生前往洛阳观光,寻找创作灵感。

  在一片疲软的现状中,他仍坚守阵地:2002年4月,他创办了“福州软木画吴芝生创作中心”,说是创作中心,其实里里外外就只有他一个人,地点设在家里,再请几位工人,他告诉工人,每个月要是有钱赚就分一点,没有就只能先欠着。好在4年后他坚持下来了,并创建公司,成为福州唯一一家软木画实体民营企业;再过4年,他与西园中心小学合作,设立“软木画少儿实践活动基地”,承担起传承软木画技艺的使命。

  甚至,为了让软木画薪火相传,保留住一丝希望,从2003年开始,吴芝生每周都会穿过大半个福州城,去福州监狱免费传授软木画雕刻技艺。“别人说我傻,什么地方不去,偏去监狱里面教?”吴芝生坦言,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学这个工艺,他就突发奇想,让监狱里的服刑人员爱上软木画,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坚守世代相传的手艺。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武夷风光》

  矢志创新,凭借敏锐眼光重启复兴之路

  事实上,为了重新打开软木画的市场,恢复声誉,吴芝生始终不遗余力,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自己掏钱,跑遍全国各地的工艺品展销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借鉴和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在他家,记者看到了满满一袋子的参展证,“每次的参展证我都留着,作为纪念吧。”吴芝生笑着说。

  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从2001年开始,吴芝生的作品便不断获得各类奖项和荣誉。2001年,作品《罗星塔》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奖;2002年,“榕南风光”获十六届如意奖二等奖;2005年《武夷风光》获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2007年《榕城风光》获“第三届中国礼品设计大赛”铜奖……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吴芝生跑遍全国各地工艺品展销会,打响福州软木画品牌。

  在他的创作室,我们看到了满满一房间的获奖作品,其中一幅巨大的“湄洲妈祖风光”最引人注目,虽然只有1米长,但画中的亭台楼阁有334间,房檐梁柱1112件,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金奖,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曾到湄洲岛的妈祖庙参观了每间庙宇,拍下了五六个胶卷,又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而他最在意的不是那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亭台楼阁,而是作品中蕴含的意义。“妈祖象征着和平,是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女神。”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艺为两岸交流做点贡献。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迎客松》

  到2005年,四处参展的吴芝生软木画荣获“公众最喜爱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奖”后,受到关注度变大,日子开始慢慢变好了。之后西园村成立了软木画协会,在吴芝生的推动下,协会作为申报单位,2008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同年他也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吴芝生认为,软木画的衰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不论什么作品,都是用一个黑乎乎的镜框装裱,然后马上拿到市场上去卖。“后来我用卡纸点缀,放进绒布的盒子里包装,采用深绿色、褐色等多种颜色装饰,有的做成四连挂件,可以挂在客厅里欣赏。”他说,时代审美观念变化了,要想不落伍于市场,必须在包装、技术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吴芝生根据销售渠道的不同,对软木画作品进行细分,比如在馈赠礼品上,就要做到和名胜古迹相结合,加强地域性。在旅游商品上,就要做得容易携带,小巧玲珑。

  吴芝生的第一笔外国订单是在2008年,马来西亚外交官员在北京一次展览会上偶然看到吴芝生的软木画,一看便心生喜爱。“当时我根据对方寄来的照片,以马来西亚为背景雕刻而成《马来西亚皇宫》和《吉隆坡双峰塔》两幅作品,获得认可。”吴芝生记得当时马来西亚总理这么评价:“软木画雕刻十分精细,是东方艺术精品。”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2004年,为创作《武夷风光》,吴芝生前往武夷山采风。

  在传承中前行,一笔一刀总关情

  60多年来,吴芝生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摸索和探讨软木画的技巧,将软木画与海峡两岸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充分融合,其创作的《湄洲妈祖风光》《武夷风光》《闽都古韵》《海西园林方罩》等精品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一等奖、优秀奖不计其数,经海外展出后,被许多艺术品收藏者珍藏。

  有人说,软木画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缺乏对其了解,很多作品只是技艺的堆积,缺乏精神内涵。而吴芝生软木画的可贵之处,是刻画出了山水草木灵魂,呈现出完美的诗情和地域文化。观其作品,不论宏章巨制,还是尺幅小品,无不体现了深幽、遥远与雄浑的态势和气韵,一种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让人胸襟坦荡、神情怡然。

  现在,吴芝生的女儿吴奕红、徒弟陈秋萍已是第五代传承人。跟随师傅多年,陈秋萍说,师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释放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一笔一刀总关情,“通过一棵树,一片叶,一只鸟,讲述雅致、温情和博爱,体验自然的旷远和生命的哲学,这一切都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2006年,《湄洲妈祖风光》获首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除了饭后散步和乒乓球这两个“爱好”之外,吴芝生的生活完全被软木画占据着。早晨五六点钟起床,要么准备上课的材料,要么开始一天的软木画创作,往往到夜里11点了仍不舍扔下刀具。

  吴奕红说,父亲每周都要去学校上课,希望打破传统手工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走“院校派”路线,吸引更多人才。

  “光靠自己是不够的,软木画是属于全社会的,保护和传承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他寄希望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要让年轻一辈也能爱上软木画艺术。现在,有很多的学生都慕名到他的创作室去参观和学习,还有的大学生把软木画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主题。

  “软木画一定会有枯木逢春的一天。”吴芝生坚定地认为:“以前的软木画只是民俗而没有文化,要让后一辈赶上我们,比我们更强,把他的师傅‘扔’在沙滩上了,那我作为传承人的工作就成功了。”

软木画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力挽狂澜拯救“无声诗”,一笔一刀总关情

2010年,《团圆形立体插屏》获“华礼奖”国务政务类金奖。

  【各方评说】

  孟丰敏(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榕城三宝之一软木画,木薄似绵纸,雕者技艺可谓巧夺天工,木片寸长,经其手细刮略磨、剔木为丝、剪采为花,勾勒数刀遂造出一亭一树一桥,浓密疏淡安排有致,似有烟笼,构成一组古意幽然景致——柳湾桃坞、老松白鹤、榕城风光、湄洲妈祖风光,令人痴迷伫想,此犹为文人韵事、风雅之作,非一般工匠所能,而雕者非文人,却以刻刀为画笔,以造境为语言,匠意出新,与艺术鉴赏家心目针芥相投,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盖技精近乎道矣。在当今软木画界,吴芝生可谓保无敌手,一时传为佳话,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真乃实至名归。

  陈扬坤(原《福建画报》执行主编、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软木画是福州工艺美术三宝之一。吴芝生大师的软木画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论是风光花卉,飞禽走兽,每幅画面都生动自然,栩栩如生,无不精绝。吴大师尤其擅长古韵园林,亭台楼阁,其意境深邃,格调典雅,富有诗意。而且也创作许多现代蒸蒸日上,富有时代感的城市风光,其生机勃勃,美轮美奂。吴大师构思效法自然,作品独特巧妙,超然脱俗。他刻工精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惟妙惟肖,令人赞叹!

  陈秋萍(吴芝生徒弟):岁月在树木上留下痕迹,刻刀则在诠释艺术,焕发新生。师傅能化腐朽为神奇,雕刻出充满感染力的艺术精品,把自然界与内心世界结合得天衣无缝,平添了文人内涵,体现出时代气息。可谓心画合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清雅脱俗。

  【代表作品】

   《武夷风光》获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罗星塔》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迎客松》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龙晶园林》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湄洲妈祖风光》获首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榕城风光》获“第三届中国礼品设计大赛”铜奖;《团圆形立体插屏》获2010年“华礼奖”国务政务类金奖。


责任编辑:燕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