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黄文山,1949年4月生,福建南平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闽都文化》执行主编。历任《福建文学》助理编辑、小说散文组编辑、小说组长、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从1976年进入《福建文艺》编辑部(《福建文学》前身),2012年退休,扎根文学期刊编辑一线长达37年,创造了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年限的最长记录。

  黄文山从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分别被《读者》《散文选刊》及各种散文年度选本转载,并被收入山东、江苏、四川等地的中考试卷或高考模拟试卷中。在写作上建树颇丰,曾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冰心文学奖”等省内外大奖。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黄文山。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黄文山第一本散文集《四月流水》。

  人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在饱览山水中品读别样生活;人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用深情的文字述说沉重的历史。他,就是被称为福建文坛“老黄牛”的黄文山,从事文学期刊编辑工作至今已超过41年,其中的37年都奉献给《福建文学》。在他跌宕起伏的从文之路上,有太多的华彩乐章值得娓娓道来。

  “黄文山是一位不甘寂寞的散文作家。”著名学者杨健民曾如是评价。的确,黄文山41年如一日穿梭奔忙于文学园地,不遗余力地扶持新人,也勤勉地在自己擅长的山水散文领域精耕细作,同时将感觉的触角伸向历史深处,探究背后潜藏的真相,从而跳脱传统固有的游记散文思维,创造全新的价值判断和文学经验。

  著名闽籍作家郭风是黄文山在文学殿堂的引路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黄文山第一本散文集《四月流水》问世,郭风欣然作序,其中写道:“从事文学编辑并在工余从事文学创作,要将这种经历持续到终老,需要一种志愿,一种信念,一种勇气;需要对待外界的种种诱惑坚持个人的操守,能够视清淡生活为一种人生境界。”黄文山说,如今他已退休,但先生的这番话,依然是自己的人生目标。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黄文山近照。

  扎根37年资深主编的文学信念

  在福建文坛,提起黄文山,总令人不由自主地挂上名衔——《福建文学》老主编。这是一本至今已66岁的文学期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其前身为《园地》、《热风》和《福建文艺》,1980年改为《福建文学》。

  《福建文学》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南帆、舒婷、杨少衡、北村、北北、须一瓜、陈希我等几乎所有活跃于当代中国文坛的福建籍作家,他们的起步,无一例外地和《福建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编辑部的“元老”,黄文山和大家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2005年11月28日,全国文学期刊主编“峰会”在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举行。面对全国文学期刊普遍低迷的局势,黄文山的一席话,表达了一位资深主编对文学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年,鼓吹文学期刊应立即融入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发行量被作为评判一个刊物优劣的唯一标准。其实,纵观中外出版史,就知道这是一个偏见。”他表示,期刊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化积累,积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而文学期刊承担着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级。

  为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两个例子:发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纪事》发行量始终只有五百册,但并不影响它作为世界重要科学刊物的地位;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只发行两千册,但却据此指导发现了大庆、胜利和大港油田。

  发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时光回溯至44年前。1973年,时任《福建文艺》编辑的著名散文家郭风从来稿中发现了一位“文学苗子”,这位“文学苗子”正是建阳小湖公社的知识青年黄文山。不久,郭风亲自写信给他,邀请他参加写作学习班。

  当黄文山几经辗转,来到沿海的一座小城,学习班开学已经三天了。学习班租用当地的一家华侨旅行社,听说黄文山来了,几位中年人同时从房间里出来,其中一位年长者热情地招呼,眼里露出欣喜的神色:“都以为你来不了呢!”他就是郭风,还有两位是何为和苗风浦。一个知识青年,第一次投稿,便受到这样的礼遇,令他终身难忘。

  学习班结束后,黄文山又回到插队的村庄。其后不久,便多次收到郭风的来信,对他勉励有加。1976年,郭风推荐他到编辑部当一名业余编辑,直接在郭风手下工作,协助处理自发来稿。

  “跟随先生多年,更多的是学到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写作者的尊重。”黄文山回忆,郭风先生不容许对作者有一丝的怠慢,来信当场即复,一般不过夜;因为有些花眼的原因,他总是站着复信,所以字写得很大,而且很简洁,三两句话解决问题。

  1980年的4、5月间,《福建文艺》极其醒目地推出一期“散文专号”,荟萃了冰心、陈伯吹、柯灵、碧野、柯蓝、茹志鹃等国内许多文学名家的作品,引起文坛和期刊界的巨大反响。冰心的《我的故乡》就发表在这一期册子。郭风为筹备这期散文专号忙碌了半年,黄文山作为助手,自始至终参与。

  1984年,黄文山任编辑部小说组组长;1987年,任编辑部主任;1992年3月,任杂志社副社长兼编辑部副主编;1996年1月至2012年退休,任杂志社社长兼编辑部主编。

  手抄《唐诗三百首》受惠无穷

  自小,黄文山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文学编辑和作家。这个愿望的萌生,是因为他童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小学三年级时,由于父亲工作单位调动,他从轮工小学转到塔头小学。当时,他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福建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借书证,每个星期借阅一次,每次可以借阅六本书。

  黄文山还记得,一开始借的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之后便是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从《八十一天环游地球》《气球上五星期》《机器岛》《神秘岛》到《海底两万里》。他徜徉在一个个动人的文学世界里,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那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困,全家七八口人只靠父亲一份工资。又逢三年灾害,物资供应紧缺,本来就不高的工资大大缩水。母亲不得不去做临时工。生活虽然艰难,天天都饿着肚子,他却开始写起小说来,当然,完全是胡编乱造的情节。

  写好后,他总是先给母亲看。忙得连轴转的母亲,挤出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饶有兴趣地读完,还称赞说写得很好看,让年少的他备受鼓舞。

  1962年的初考,塔头小学破天荒地有十一位应届毕业生考入福州一中,他是其中的一位。校长黄柽高兴坏了,特地找十一位同学谈了一次话,勉励大家要有大志向,将来当作家、编辑、教授、工程师……

  上了中学,家里仍然穷得买不起书,父亲就裁下废公文的空白纸边做了好几个笔记本,黄文山就用它们抄书。

  “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家新华书店,每天放学我都要拐进书店。”那时,他迷上了旧体诗词,进了书店就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唐诗三百首》,每天一首,念几遍,记熟了,一路小跑,回家后急忙记在小本子上。这样一年下来,几乎将整本《唐诗三百首》都给背下了。而且手抄的,记得特别牢。

  直到走上文学编辑岗位,他才深深地体会到少年时的这一课,对他有多么重要。有一次,著名记者、作家韩小蕙一行与黄文山同游泰宁金龙谷,爬山路高且远,韩小蕙即出题与黄先生同温古籍诗词,一路有问必答,特别是当黄文山一口气背出《岳阳楼记》时,韩小蕙称叹不已。

  2005年3月,福建省文联“元老”陈侣白先生八十华诞将临,某日来编辑部访友,黄文山即兴拟贺陈侣白先生八十大寿楹联:“藏山事业三千牍岁月如歌满腹珠玑都是寿;笔墨春秋六十年人生得意一肩风雨尽成诗。”随后请著名书法家陈奋武先生书写,佳联好字,珠联璧合。

  写风景中的人生,写人生中的风景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的空灵透澈,山的静穆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黄文山也是一个喜欢游历山水的人,每回出行,都是他的一番文化探寻,一场心灵叩问,一次情感渲泄之旅。他对明代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尤为推崇,在创作中也注意锤炼文字,讲求意境。

  江山如此多娇,澄江霞光,芳甸花艳,南国红豆,北国雪原,使人目不暇接。黄文山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领略天地自然的诗意和永恒。

  黄文山的文学创作以山水散文著称,他的山水游记不是纯粹地将山水当作山水来写,而是从山水中看到整个人生。这实际上跟他一段农村插队生活的经历有关。

  “我插队的那个地方是在八百米的山区,生活非常之艰难,加上当时疟疾比较普遍,每天都是发烧发冷---感到无望无助,在这个时候,就是山区这种自然风景,使我感到生活还是美好的,也就是这些风景给我力量,给了我信心。”黄文山说。

  “文学创作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因此,在欣赏山水时,黄文山总是透过山水俊秀的表面,窥探它内在所蕴含得文化厚度和深度。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散文集《相知山水》。

  后人评价黄文山的山水散文是力求 “写风景中的人生,写人生中的风景”。其散文集《相知山水》获得了冰心散文奖。《太姥山》《武夷三味》等作品,分别被《散文选刊》《作家文摘》及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多报刊转载,并先后入选《散文年鉴》《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等书刊。《河西走廊的月亮》《井冈瀑布》等作品还被四川、山东、江苏等省编入中考语文试题或高考复习材料。

  还有反思。在《双城记》里,他写莫斯科和彼得堡。在别人眼里,莫斯科是一座“森林里的城市”,有近百个大公园,风光独具。但他在赞美之余,笔锋一转,轻轻落在克里姆林宫墙角下的一处墓地。圣彼得堡本来就是一座水做的城,数以百计的桥梁将100多个岛屿彼此相接,一座座典雅的教堂和宫殿矗立其中,波光潋滟,车水马龙,黄文山却把镜头聚焦在滴血教堂的历史事件,似随意一扫,发人深思。

  黄文山的后期作品着重于历史人物,如写苏东坡的《从苏堤上走过》,写蔡襄的《独步当世》,写叶向高和戚继光的《山不在高》,往往将山水和人物命运融合解读,自成一家之言。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散文《历史不忍细看》。

  《历史不忍细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合集。譬如,史实上说“秦桧杀岳飞”,原因在于岳飞是爱国将领,而秦桧是投降派,皇帝勾结投降派把爱国的将领杀害了。“实际上这样来理解就非常肤浅,真正的原因在于宋国的立国之本,即文官制度最后把岳飞送上断头台。”黄文山一针见血地著文指出。

  2004年,《历史不忍细看》摘得中国散文随笔创作最高奖项———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一时间引为佳话。

  多年前,黄文山爬上海拔4506米的玉龙雪山,写了一篇文章,“寻找下山的路径,享受下山的过程,体味下山的心情,对于每一个上山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写下山,意在阐述人生归途。

  退休后,黄文山执掌《闽都文化》期刊,继续发挥历史人文方面的特长,把这本了解福州文化的读本编得摇曳多姿。

  行得春风有夏雨,指间青山永不老。可以相信,黄文山的“下山”旅途满目苍翠,风景独好,正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各方评说】

  郭风(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家):黄文山先生颇能把握散文艺术的自由品格,自由地在作品中写人物、写山川,写民情民俗民风,发议论以及对于人生和世情世态的感悟,等等,这就使得其散文作品就总体而言,就从某一单篇来考察,都具有一种饱满、丰富之感,而不至出现枯涩之弊,又具有作品的个人性格。

  古耜(《地火》文学季刊常务主编):在荟萃了作家游记的集子《旅枕无尘》里,我们既看不到折射着浮躁心态的掠影浮光式的匆促叙事;也找不着潜含着功利取向的居高临下状的空泛抒情,甚至很少遇见当下游记已是司空见惯的那种缺乏感性浸润与审美统摄的材料引证,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渴望自由的知识者,冲破狭窄空间和单调时间的双重挤压,置身于山水自然间的从容采撷、睿智品味和性灵抒写,是一个活脱而丰富的生命与无限大千相拥相抱、耳鬓厮磨时迸发出的情感光晕和精神火花,是一种彻底摆脱了负累和羁绊的乘美游心,乐而忘返。

  杨健民(《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大处落墨的历史其实不是一笔糊涂账,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王避,为时政忌,这些都是史家的春秋笔墨。文山有意选择了那些黑白难辨的时代的黑白不清的人物,这是文山的一种机智和题材策略。我是目瞪口呆地读者这些惶惶的历史片断,仿佛一夜之间看到了历史的全部机心和全部震颤,看到了历史曾经跳动的脉搏在今天仍然血脉贲张。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一阵仰天长叹之后,等待着这些故事如何“哗”的一声退回历史的原处,却无论如何没能离开历史的那些严峻和重量。我想,这就是文山这一批历史散文的沉重的立意。

  董春水(闽籍作家,现居广东):从《太姥山》到《汀州写意》,从《四月流水》到《相知山水》和《砚边四读》(文集),从《武夷山散文选》到《福建当代游记选》,才华横溢的黄文山甘做一个遗世独立的山水“醉翁”,优游于喧哗与骚动的文学闹市之外,本着自己的文学良心,基本上专注于“山水散文”这块越来越被文学市场的股民们遗弃的古老的文学圣地里默默耕耘,从而推陈出新,异军突起,自成一格,他的山水散文被誉为古典意识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的“大道自然”的大手笔,他个人也因此成为八闽“散文之乡”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当代散文园地里卓然一家。

  孟丰敏(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黄文山老师是我的恩师,也是我在《闽都文化》杂志社担任文字编辑时的领导。

  写作和编辑文化散文都不容易。历史资料不是散文,没有文学为历史穿上衣裳,枯燥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只会垒成一座假山。好的作家善于布景、构园,让一堆石头变成一座园林。好的编辑就是鉴赏师、园艺师。《闽都文化》杂志在主编黄老师的用心经营下,成为福建文化界、文学界的一本文化杂志范本,让更多人喜欢上了闽都文化,因此了解了福州两千多年的悠久灿烂的历史、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人物。

  黄老师学识丰富,出版了许多散文集。散文集《历史不忍细看》,其中一篇《谁杀害了岳飞》,很多人读后大为震惊,网上从此出现很多相似的文章。但抄袭者并未全文抄袭,而是抄观点。很多人并不知道第一个对岳飞之死提出颠覆性且深刻看法的是黄老师,也不知道写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多少书,对和岳飞有关的各类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多么深刻的行为思想剖析研究,才得出最后的结论。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真正热爱文化,必须抛却名利思想,埋头创作,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情况,尽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对得起自己就够了。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事,却是一个人集毕生文学写作、编辑经验、个人良好修为才能做到的。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穆群森(川籍作家、摄影师):黄文山先生性近书香、风仪儒雅、内敛谦和、待人爽澈,与他聊天是一种享受,既能够增长知识,又沉醉于快乐之中。他写山水散文的笔墨清新,而写历史散文的笔墨则显得老辣。书的余韵更如同春天的雨气空溟而清爽,他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心灵的感悟、命运的思考、历史的审视、生活的批判,都化作了散文的语言,凝聚在一篇篇文章中,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把整个身心沉浸其中,直至“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我会把那些有共鸣的东西存储起来,消化、吸收,直至渗透在自己的精神里,任他山水文章中指给我一个更高广的人生视点。

  【代表作品】

  著有报告文学《凝视中国塔》、散文集《四月流水》《相知山水》《历史不忍细看》《旅枕无尘》《砚边四读》《指间青山》《山长水远》等。其中,《相知山水》获得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历史不忍细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