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王礼林

  【人物名片】

  李式耀,男,汉族,青年作曲家,1970年出生于宁德市寿宁县芹洋乡阜莽村。1977年至1982年就读于阜莽小学,1982年至1985年就读于芹洋中学,1985年考入福安师范就读。1988年中师毕业后先后在寿宁平溪中学和竹管垄中学担任数学及音乐老师。1989年年底辞职参加全日制高考,1990年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1994年毕业后,李式耀分配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成为“文艺台”的首批直播节目主持人,在《今宵共此时》这一大型直播音乐板块主持《交响乐欣赏》、《流行天地》两档节目。1998年,李式耀调到福建省电视台,转型为独立制片人,负责《走进音乐圈》、《经济方圆》、《山海瞭望》等五档栏目。2002年,李式耀从电视台辞职,再次转型成为职业作曲家。他从2002年至2006年在北京发展,专心音乐创作。2006年,李式耀回到福建发展。

  李式耀于2009年被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评为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一批“四个一批”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行业领军人物称号),2010年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副主席,福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福建省音协青年音乐学会会长,福建省艺术教育协会副会长。现为福建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福州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文/图

李式耀作品《青春风》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李式耀。

  “青春在这里起跑,青春在这里起跳。青春集结号响,热血沸腾燃烧,起跑线上生命光辉闪耀……青春在福州奔跑,跑得更快、更快、更快……”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会歌《青春风》,犹如一阵风,席卷了榕城大地,占据了各大媒体。这首歌也让福州市民有了一个热血沸腾、拥抱青春的集体回忆。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李式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有幸在李式耀位于闽江边的工作室内与其见面。刚到门口,只见他戴着无框眼镜、一身光亮皮衣,一如其作品那般干净、清爽。他话不多,谈吐温润,始终报以微笑。斯文、优雅,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就像你落座课堂与一位老师聊天。

  对于《青春风》取得的成就,李式耀笑道,是词写的好。他言谈中一直称自己是音乐界新人。谦逊,则是记者对他的第二印象。但他所取得的成绩,却是许多音乐家很难企及的:34岁,作品便获得了第九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两项国家级权威大奖;38岁,便成为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副主席。

  究竟李式耀如何与音乐结缘的?《青春风》创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李式耀用坦诚带领我们走进他的音乐世界,倾听他的心声。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李式耀。

  青运会会歌《青春风》创作不到三天便成稿

  曾写两个版本最终“律动版”胜出

  “现在别人介绍我都直接说,这是首届青运会会歌《青春风》的曲作者。”说起参与青运会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李式耀笑着说:“我一直还在享受青运会带来的‘福利’。” 因为《青春风》的传播力比他过去所有歌曲总和还多。

  首届青运会会歌歌词征集活动于2014年7月截止,共收到来自全国280多首作品,《青春风》和《让青春出彩》等6件作品入围青运会会歌角逐,提供给全社会谱曲。最终由李式耀作曲的《青春风》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全国首届青运会会歌。

  青运会会歌向全国征集作品期间,他正在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给学生上作曲课。他的第一反应是家门口举办如此大赛事,又是首届,机会难得,一定要参加。他不但马上投入创作,甚至还发动学生对候选歌词进行创作。

  他最后选择了《青春风》谱曲。而这首歌,几乎是一气呵成。据他介绍,写完主旋律后发给孟广征老师(词作者)听,对方反馈不错,他基本没改动就写了合唱部分,不到3天曲子全部成稿。而且三天时间内他还构思了两个主题,写了两个版本。

  他创作曲子的原则是:第一,要好听,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第二,要好学,这样便于传唱;第三,弘扬真善美,要传播正能量,带领人积极向上。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原则,却让他纠结了一次:第一版好听,第二版律动感更强。权衡再三,他提交了第二版。

  李式耀介绍说,《青春风》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气势和流行风格。他创作时,兼顾歌曲庄严大气和主旋律好听、好唱的特点。为此,他在曲中运用了大量管弦乐声,来展现福州海纳百川的品格;节奏上吸收欧美流行音乐元素,每句歌词开头均采用附点、切分的音乐处理方式,时尚且充满律动感,更贴近年轻人;音乐旋律跨度不大,总共才十二度,是一个全民都能演唱的音域。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初中时的李式耀。

  小学四年级便替老师教同学唱歌

  电影音乐为其打开世界音乐大门

  一曲《青春风》让大家看到了李式耀在乐曲创作上的才华。这种才华,在他童年便已显现。而他对青春律动细腻的拿捏,对大众音乐喜好的准确把握,与他童年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1970年2月,李式耀出生在闽东山区一个农村。村庄不大,但历来尊师重教。他曾祖父是举人,祖父是医生,父亲是乡干部。

  李式耀说,他人生要特别感谢这两个人:一位小学老师,一位是他大哥。一位给了他最初的音乐基础,识清了简谱;一位通过电影为他打开世界音乐的大门。

  据他回忆,乡村小学不发达,没有音乐老师。但到三年级,村里来了位读过师范的老师。这位老师语文、数学样样都会,还会拉二胡、吹笛子,最重要是带来了“音乐课”的概念。这可乐坏了李式耀,这位老师的课他总是最认真。

  李式耀很喜欢抄歌谱,加上老师点拨,才三年级便熟识歌谱。老师没空上音乐课,就会让李式耀代替。李式耀把歌谱用毛笔抄写在一张大的白纸上,往黑板一挂,便指挥同学跟着“do re mi ”地唱起来。

  李式耀能爱上音乐还不得不提他大哥。那时,乡里刚建了电影院,他就被征选去当电影放映员了。在那个年代,电影是最高级的精神食粮,电影插曲也是集全国最顶尖音乐人所作,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妹妹找歌泪花流》等。电影可以说是李式耀另一位“启蒙老师”,带来一个广阔的世界。而那时的李式耀总能第一时间看到新电影,听到新的电影插曲,看到配套的杂志如《大众电影》等。从这些电影杂志中,李式耀跟世界音乐来了个全面的拥抱。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李式耀在电视台的工作照。

  永不向命运低头常常“破釜沉舟”

  乡村少了位优秀教师,电台多了位主持人

  许多人只知道李式耀是知名作曲家,但其背后的汗水却鲜为人知。“破釜沉舟”在李式耀的人生经历中是常用词。听李式耀讲故事,就像欣赏他写的歌曲——特激励人心,一切皆有可能。他凭借着天赋和努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一步步改变自己命运。

  李式耀的学生时代,平常成绩不突出但逢大考常得第一。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到福安师范。在那里,他首次接触到钢琴。但学校只有一台钢琴,为争取弹奏机会,李式耀硬是把88格钢琴黑白键画在纸上反复练习,最终在同年级二百多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指定学弹钢琴的人。从此他独享琴房,不断打磨,他对世界名曲的领悟与日俱增,为日后歌曲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有次在钢琴教室里,李式耀弹了一首教材里没有的曲子《水边的阿狄丽娜》,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新奇又好听。因钢琴技能突出,在1988年全国中师会议的联欢会上,他弹奏钢琴的镜头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1988年毕业,李式耀被分配到老家乡村中学教书。不甘现状的他,1989年底去福建师大考音乐函授大专。老师发现他是好苗子,就推荐他读本科深造。他毅然辞职参加高考,顺利考取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连续三年参加学校的音乐创作比赛,均获得第一名。1994年大学毕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刚成立,李式耀再次脱颖而出,被成功录用。

  由于是自采、自编、自播的主持人,极大地提升了李式耀的专业能力。通过采访,他接触了许多知名音乐界名人、大师,也把握了最新的音乐动向。1998年,李式耀调到福建电视台成为独立栏目制片人,同年写出了影响到今后人生道路的一首歌——《真情相约》。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2004,李式耀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李式耀作品《风景》

  33岁为圆作曲家梦放弃工作北上

  捧回“金钟”后36岁立志“为八闽而歌”

  “我也‘北漂’过你知道吗?不过我又回来了,还是舍不得福州这一方水土。”李式耀笑道。

  2003年,事业小有成就的李式耀又做了个惊人决定:辞职北上,当职业作曲家。因为在他心里,北京是中国音乐文化最活跃的城市,可以看到世界级的演出、捕捉到音乐圈最鲜活的元素、触摸到最新锐的创作思想。

  在北京的几年,历练了李式耀,使他厚积薄发,他的人生再一次起飞:2004年底年,他创作的《风景》接连斩获第九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两项国家级权威大奖,李式耀收获了音乐事业首个最高峰,在全国音乐界有了名声,并奠定了如今在音乐界的地位。他先后为宋祖英、谭晶、龚琳娜、毛宁、江涛、黑鸭子组合等数十位著名歌手创作歌曲;创作了《风景》、《桑梓情》、《花瓣雨》、《一片新绿》、《长发如风》、《客家妹子》、《东岸西岸》、《五月来看花》等享誉圈内的作品。

  2006年,李式耀选择回到福建干一番事业。作为一名创作者,他表示自己来自南方,更熟悉这一片土地,只有家乡山水是他创作之源,故乡才能让他的心灵踏实。而且有个想法也越发坚定,“要为家乡而歌、为八闽而歌”。

  回闽后李式耀几乎踏遍了福建山山水水,俊秀的武夷山、美丽的厦门等都成了他手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歌唱”第二故乡福州,弘扬闽都文化,李式耀一直在努力。获得金钟奖的《风景》就是一首歌颂福州闽江美景的歌曲。2010年,李式耀推出“爱福州、爱家乡”优秀福州原创歌曲征集活动,发行《我家住在闽江边》首张优秀福州地域原创歌曲专辑。2012年,在“啊!鼓岭”主题全国歌曲征集大赛上,他创作的《寻梦鼓岭》在三百多首歌曲中夺得第一名,在美国反响热烈。此外,李式耀先后创作了《五月来看花》等描写福州美景的歌曲及《走四方》等代表福州人文精神的福州话歌曲。

  现在,不论是为合唱节目排练,还是为各种群众活动担任评委,都能看到李式耀的身影。李式耀说,作为省、市音协领导,他有责任挖掘和培养新人,也有责任把优秀音乐作品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

  最近,李式耀工作非常满,他正在创作三项省文艺精品工程项目:海峡两岸题材的音乐剧《你是哪条鱼》、乐曲专辑《古琴新曲》以及合唱《梨岭木桐号子》,同时还要带领福建省青年音乐学会筹备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通俗歌曲创作、演唱比赛。

  “福州是我的福地,闽江水更滋养了我。创作更多好作品,宣传好闽都文化,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李式耀说。他还表示,希望能搭乘“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把福建唱给世界听。

“金钟奖”作曲家李式耀:以“音符”为马 让青春“动听”

李式耀在土楼采风创作。

  【各方评说】

  王世光(著名作曲家,原中国歌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创委会主任、《长江之歌》曲作者):福建文化底蕴丰厚,在音乐方面,也是成绩喜人、人才辈出的。式耀以歌曲《风景》一鸣惊人,此后在求知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成为近十余年福州成长起来的一批音乐新生力量中的佼佼者。式耀不仅在作曲方面成绩突出,而且担任福建省音协副主席、福州市音协主席等职务,这不仅是实至名归的荣誉,更是服务于社会的一份担当和责任。式耀正当盛年,今后,定然会在音乐创作和服务于社会两个方面双双做出突出的贡献。

  叶松荣(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式耀是一位锐意求新、勤奋耕耘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曲以旋律优美顺畅,朴实感人、朗朗上口、充满激情、格调清新而闻名。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寻梦鼓岭》、《五月来看花》等佳作都受到群众的喜爱,给听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我看来,李式耀的歌曲创作风格既是接地气的,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了李式耀歌曲写作技巧的娴熟及富有创意的创作思维。我们期待他不断有佳作奉献给广大听众。

  陈章汉(作家、书法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耕读书院院长):心里没有歌的人,何来童顽与诗心。但有歌不等于能写出曲来。我曾尝试过编辑、写作双管齐下,文章、书法左右开弓;也企图来个词曲“一条龙”,始知无知者才无畏。身边至少有三位作曲家不明觉厉,给我棒喝。绍同兄把我的组词《海之恋》诠释得回肠荡气;华元兄把我的主题歌词《千年一回眸》演绎得风生水起;式耀老弟则再三再四地,让我感佩于二度创作的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这才晓得——黄雀在后!

  翁朝霞(词作家,福建江夏学院副教授、福州市音协副主席):我跟式耀师兄是老搭档,合作了多首歌曲,如《HELLO美丽时光》、《那一片绿荫》、《茉莉有梦》、《青春是一场幸福的遇见》等,他的旋律感很强,捕捉听众的兴趣点都很准确,他为人谦逊,朴素,很有人情味,一如他的作品,轻松、优美、简洁。也许厚积才能薄发吧,他的经历就是一首歌,歌中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爱,他把对故乡、对祖国的爱,都写在他的歌里。

  【代表作品】

  2004年12月,由其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景》荣获第九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两项国家级权威大奖。多次获得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福州市政府“茉莉花”奖等省、市各种音乐大赛大奖。曾为宋祖英、谭晶、龚琳娜、毛宁、王宏伟、江涛、吕薇、邓容、张燕、梦鸽、虞霞、黑鸭子组合等数十位全国著名歌手创作歌曲。为央视数字电影《茶王》、电视连续剧《高考万花筒》等创作音乐及主题歌《苦尽甘来》、《天下父母心》等。

  创作了如《梦回土楼》、《新新漳浦人》、《石狮,我可爱的故乡》、《花开福清》、《罗源湾情歌》、《厦门,最温馨的地方》等歌颂福建山水的作品。还创作了《天下客家一家人》等十几首“客家文化主题”系列歌曲。《回家的感觉真好》等十几首“乡愁”主题系列歌曲;《锤子剪刀布》等数十首“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的少儿系列歌曲。

  他创作的《长发如风》、《客家妹子》、《情到深处才完美》等数十首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大赛中获得大奖。2015年,他创作的《筼筜渔火》参加厦门市政府举办的“音乐厦门”征歌大赛,获得了第一名。

责任编辑:伊宁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