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来源: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

  林山,笔名山雨,开设博客取名“山雨流芳”。林山1956年出生于福州,高中毕业后,招工进了福建省地质五队,在野外地质普查中当了两年钻工;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福州无线电二厂;其后,先后在市委政策研究室、福州日报社、市文联和市社科联工作。林山是著名文史研究专家,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源远流长、极富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

  林山在《人民日报》《中国第三产业》《散文诗世界》《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篇。林山兼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楹联学会、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林山

  冬日的暖阳普照大地。沿着乌山古道拾级而上,在花木掩映处,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顺着楼梯寻至二楼的房间,只见林山正坐电脑屏幕前码字。见到来客,他起身相迎,“来杯茉莉花茶吧,这可是咱们春天的味道。”亲切随和,毫无架子,令人如沐春风。

  去年,林山刚从福州市社科联主席的岗位上卸任,现在的办公场所属于闽都文化研究会,此前他便是该协会的副会长。一直以来,大家对林山印象是,对福州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写得一手漂亮的散文,为人低调。但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时常能见到他“高调”地宣传推介闽都文化,他说,“只要是有利于传承乡土文化的事情,我一定不遗余力、不计报酬。”

  华丽转身得益于读书不倦

  熟悉林山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文史专家。此前,他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76年,他第一次参加工作,是被招工到福建省地质五队,从事野外地质普查,是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两年后,他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告别荒山野岭、餐风露宿的艰苦岗位,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毕业之后,工作岗位都是与文字打交道,又因业余喜欢爬格子,研究地方文化,尤其热衷楹联,华丽转身为“著名文史、民俗研究专家”。

  “当工人时,像个书生;当了干部,又似工人;有了职务,却没官样。”他笑说,半个世纪做人、做事、做文,认真刻苦,自得其乐。究其原因,或许因为林山“嗜书如命”,故而超然洒脱、物我两忘。

  林山是福州市第二届“书香门第”获得者,家中藏书可谓“汗牛充栋”,他喜欢读书,却是从小培养。

  在读初中时,学校办公室一角有数排书架,上面摆满图书,却“不能看”。有一次,因事到办公室,没人时,抵受不住诱惑的他斗胆取了一本《金枝玉叶》,正看着,就听到门口脚步声,惊慌之际忙揣入怀中,直到老师叫他回去,也不敢把书拿出来。

  对书的“饥渴”,令他无限向往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有机会,就在其中“大吃大喝”,乃至“暴饮暴食”。林山认为,书是用来读的,如果你不想读它了,就要让它“放生”,流到想读它的人的手中,这也是无量功德。所以,他特别钟情去旧书摊上“淘宝”,每每有所斩获,就兴高采烈。

  在他开设的个人博客中,有一个名为“文化拾荒”的栏目,记录着近70篇日记随想。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旧书摊上淘到《闽都别记》手抄本,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产物,这种钩沉史海的乡土文化旧物,让他乐在其中。

  “我人生所得都拜读书所赐,无论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或是思维方式,都得益于读书带来的改变。”林山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对书的热爱:他休闲在家看书,郊游小憩看书,出差途中看书,候车等人看书,甚至打吊瓶时也用看书来“疗伤”。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林山为陈季良纪念馆作楹联。

  踏入博大精深的楹联世界

  “平倭御寇功昭日月,护国安民德配春秋。”这是刻在乌石山黎公亭的楹联。

  “三山美食三餐有,四海佳肴四季来。”这是曾挂在百年老店“味中味”大门口的楹联。

  “海阔天空,禅门一笑春秋过;风清月朗,瑞石三生冷暖中。”这是福清弥勒岩山门的楹联。

  ……

  创作它们的作者,正是林山。穿行在福州的风景名胜、大街小巷之中,不经意间,或许就能撞见林山题写的楹联,文景相融,令人遐思。林山还有一个身份——福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也是各类楹联征集大赛评委团的常客之一。

  林山喜欢上楹联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早在厦门大学就读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瑰宝的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深入学习、揣摩、创作。

  在此期间,他了解到楹联学开山鼻祖梁章钜,是福州人。这位晚清政治家、学者和文学家,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特别是编撰《楹联丛话》更是奠定其文坛地位,同朝为官的好友林则徐曾盛赞其在当时“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梁章钜曾居住在福州三坊七巷内的“黄楼”,藏书数万卷。“我和许多外地人交流,他们说梁章钜的声名远播,可是许多福州本地人却不知其为何人,实在遗憾。”林山暗下决心,要让更多人知道梁章钜,同时也更要弘扬传统楹联文化。

  2009年,正值梁章钜逝世160周年,林山参与策划主办了“梁章钜杯”海内外三坊七巷楹联征集大赛,活动得到热情响应,共收到楹联6000多副,应征的2500多名楹联爱好者分布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有身居加拿大、香港的作者。后来,大赛获奖及入围作品汇集成册,由林山主编,福建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发。

  林山有一部作品《联话福州》,从古今和城乡的时空中,从书籍、网络和实物资料中,搜集福州的佳联妙对和谚联俗对,通过一副副对联的导读、解读,以联话人、说事、状物、道俗,介绍福州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物产。先是在报纸副刊开设专栏,受到读者欢迎,后将文章结集成书,成为融合知识性、趣味性的乡土文化和休闲旅游读本。

  著名作家陈章汉说,此书问世,是林山业余创作的成果记录,更是作为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兼业余文史爱好者,将自己学问所及的都市人文积淀奉与市民共享的又一次实践。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林山编撰出版的部分图书。

  弘扬闽都文化不遗余力

  林山的朋友圈中,有不少是文史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爱好者,比如福建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建文学》原主编黄文山,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文史民俗学家方炳桂、林利本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致力于弘扬悠久深厚的闽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现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但是,对于什么是闽都文化的概念定义和核心实质,文史界长期以来未有定论,也缺乏系统理论体系的支撑。林山认为,编著一本兼顾真实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工具书,使之成为社会各文化阶层了解闽都文化的窗口,迫在眉睫。

  2009年,林山作为主编,负责《闽都文化概论》全书统稿事宜。2011年,历时两年多,在多次论证、审稿及修改后,全书定稿付梓,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展示了闽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风貌,提炼了闽都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与特点。

  2012年,“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启幕,《闽都文化概论》同步首发,“闽都文化”概念首次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闽都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乡土文化,仅仅依靠纸上的记载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地考证和调研。林山曾经参与编过一本《福州奇观》,这是专门介绍福州各种“奇观”的书籍。在一年多的“寻觅”之旅中,本着“奇而不俗、特而有据、可信度高、可读性强”的定位,他利用业余时间,用双脚去跑,用双眼去看,不厌其烦,充满激情。

  有一回,听说西门附近有株“跨河榕”。休息日,林山就挎上相机,骑上自行车去寻找。从西门市场问到杨桥西路,从陆庄问到荣巷,最后找到有250多年桥龄的高峰桥。长条石板,石雕护栏。桥西就是一株跨河而立的古榕,形同“人”字,于是拍照、丈量,收入《福州奇观》。还有福清的“屋形古榕”、长乐“鸡蛋果树”、方广岩“一指石”、灵石禅寺“胸有成竹”、闽安古镇的“佛手瓜石”等,都和热心者们逐一亲历,形成图文并茂的记录。

  “如果用地理标志来比喻,闽都文化就如市树榕树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如市花茉莉花般淳朴自然、芬芳清香;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激情澎湃;如母亲河闽江般源远流长、大爱永恒;如温泉般舒适宜人、广施福泽……”,林山在老年大学、图书馆、电视专题讲座、高校、社区等场合应邀宣传闽都文化,涉及民俗、文艺、非遗、建筑、商贸、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而他始终乐此不疲,不计报酬。

  “社科,好比在自己四周插上竹杆,竹杆以外均为社科研究领域。”林山一本正经地说,只要有人需要“虾油味”的乡土文化知识,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传播普及工作,这是福州的文脉,需要传承。2007年他牵头策划组织开展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乡土文化大普及。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林山在闽都乡学讲习所开设讲座。

  【各方评说】

  海梦(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作家):林山为人爽直大方,幽默开朗,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总能给人带来快乐,留下好感。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说话做事都很有分寸,学者的风度,兄长姿态,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博学善思。与他相处,总会告诉你一些新的东西,使气氛活跃,让你佩服。读他的作品,更能看到他厚重而又钦善的人品,也能读出他敏锐的思想和横溢的才华。

  秦兆基(文学评论家、作家):读林山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就像是沐浴在光风霁月之中,谛听虫吟鸟鸣,物我两忘;又像是品味林山家乡盛产的橄榄,耐得住品味。初含入口,微微带点苦涩,含久了,甘甜生津,觉得鲜美无比。他秉承着中国古典散文的传统,而又用目光审视着大千世界、搜寻着可以寄托情思,足以表现自己人生感受的人、事、物、景,缕缕述来,显示出本真的我。

  陈章汉(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家):林山想通过自己的笔,一联一文,一知一解,将联句内容所涉的本事,细心地挖掘出来,有序地联缀起来,形象地生发开来,于近乎迷离的不经意中,让人收取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认识效应。纵观其娓娓道来的一系列“本事”,涉及故乡的名山胜水、古迹遗存、风云人物,也涉及民间技艺、节庆年俗,甚至于风味小吃,几乎涵盖榕城各个角落的诸多风物,很像是一部乡邦文化的百科全书,时时给人如数家珍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王立根(语文特级教师):在林山的笔下,故乡生活、儿时记忆,都成了他停留在心头的一种回味,故乡不仅是一个精神符号,而是温暖的回忆、时间的定格,同时也是生长所在地的文化血脉之源。他对福州周边山水探壑寻涧,有感于那些孤山空亭、丘壑云起、野水苍茫、夕阳远村的独特风景,也醉心于其中宁静、淡薄、深邃、悠远的美丽意境。感叹之后,便飞溅起灵感的火花。于是在他笔下,山、石、树、水、云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审美对象,能够唤起读者的精神漫游和再创造激情。

  【代表作品】

  在福州日报开辟“联话福州”专栏,被评为2006年度福建报纸副刊好专栏。编著《联话福州》《山水福州》《话说闽江》,主编《福州十大名片》《“梁章钜杯”海内外三坊七巷征联获奖作品集》《闽都文化概论》《福州涉台文物图录》《三坊七巷史话》等书籍,个人作品集《书的放生》《散文诗季节》。

责任编辑:伊宁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