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吴阳

  【人物名片】

  陈扬坤,1946年出生于福州。1964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校美术专业。1978年进入福建画报社,先后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采编部主任、执行主编。1993年晋升为编审。1997年调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先后任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秘书长。自1980年至今,有二千多幅摄影作品发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有200余幅摄影艺术作品入选全省、全国及国际影展,有33幅,42次在全国、国际获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第六、七、九届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中国体育摄影学会理事、福建专家联谊会会员等。

  【代表作品】

  《激浪高歌同心曲》1985年获“长城大奖”国际体育摄影竞赛金牌奖和“第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齐心协力》获1986年在科威特举办的“亚洲体育记者联盟评选”最佳奖;摄影论文有6篇,刊于全国专业性杂志上,其中《动感效果特殊性》,获1989年度全国体育优秀文奖。与他人合著出版两本书,一是27万字的《暗房特技》,一是130万字的《摄影辞典》,《摄影辞典》获1991年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铜牌奖等。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陈扬坤近照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实习生 吴阳

  在福建摄影界,提起陈扬坤,不少人都还记得,他曾以一幅黑白照片摘得国际摄影大赛金牌,成为“破天荒”的第一人。除了善于捕捉精彩瞬间,陈扬坤还醉心于探秘暗房特技,还出版过一部专著,将自己多年摸索而出的经验倾囊相授。

  作为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领头人之一,十年来,陈扬坤也把更多的工作重心从创作转向组织者,团结福建摄影人参加各种赛事。他在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任职期间,福建省摄影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从几近末流上升到国内前列。

  记者在陈扬坤家中的橱柜看见,满满当当的纸箱里存放着数以万计的底片和照片,并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地归档梳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打开每一张照片,陈扬坤都能如数家珍般告诉人们,每张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边寨炊烟》1981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国际住房年影展”优秀奖

  少时与艺术家为邻

  常年熏陶影响逐渐迷上绘画

  小时候,陈扬坤生活在三坊七巷附近的桂枝里。这里曾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清末著名诗会会长陈笃初、画家张锵,当代著名画家陈子奋、吴其泌,书法家吴味雪、朱棠溪,文史学家王铁藩等都是陈扬坤的近邻。

  陈扬坤迷上绘画艺术与这些艺术家的熏陶分不开。当时,文学家、艺术家们常举办“诗会”、“画会”,令幼小的陈扬坤感觉特别羡慕,这些杰出艺术家自然成为他崇拜的偶像和榜样。

  陈扬坤记得,当他把一叠画作捧到陈子奋面前时,对方拍案惊叹:“孺子可教。”陈子奋还把一本《芥子园画谱》送给他,说:“当别人称赞你时,你要画;当别人讥笑你时,你更要画。”

  这句话,成为陈扬坤求学时期的座右铭,促使他从小立下拼搏向上的远大志向。深夜时分,他突然有了灵感,悄悄起床用锡箔纸自制灯罩,蒙着昏暗的煤油灯,使微弱的光线略微集中,就着这点光线画画,直到天明。

  1958年,在“福建省首届少年儿童美术展览会”上,他的绘画作品《奔马》获得二等奖,为今后努力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海上旋律》 2011年获“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

  命运女神垂青指引

  艺术学校毕业后结缘摄影

  从绘画转向摄影,现在看来,这条“跨界”之路隐约显出命运女神的垂青指引。

  1961年,陈扬坤考取了省艺术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新华印刷厂,从事彩色照片制版和工会宣传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他接触了大量风格各异的摄影作品,还翻拍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艺术照片,一个晚上,冲洗出来的照片多达数百张。

  为了钻研摄影技术,他省下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买书,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和收集的资料堆叠起来有好几尺高;没有足够的钱买相机,他就厚着脸皮向朋友、同事借来进行创作;后来,他咬咬牙,花了17元买到一台127相机,自己改装成放大设备,因陋就简;缺少暗房,他只能等待夜幕降临,扯上被单蒙在窗户上,在酷热中开始工作,汗流雨下也不觉察……

  功夫不负苦心人。1972年,他的多底合成摄影作品《汀江架长虹》首次在福建省“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30周年”大型影展入选。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在报刊杂志、挂历画册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逐渐在摄影圈内小有名气。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激浪高歌同心曲》摄于1984年,获“第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和首届国际体育摄影竞赛金牌奖等。

  善于捕捉精彩瞬间

  创新性地将摄影与绘画相融合

  1978年,陈扬坤从印刷厂调入那时刚刚复刊的福建画报社,成为一名美术编辑。他利用报社人才多的优势,虚心求教,并在琐碎的工作之余,抓紧时间搞创作,后来又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陈扬坤尤其喜欢体育题材,特别是民间群众文体赛事,更是令他心醉其间。比如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他时时萦绕心怀,年年都要跑到现场,从未间断。1983年,他拍摄了一张名为《齐心协力》的龙舟题材作品,次年在科威特举办的“亚洲体育记者联盟评选”中获最佳黑白奖,这是陈扬坤首次跨出国界获得大奖。

  还是在1984年的端午节,陈扬坤迎来人生最难忘的一次采访。那年,福州鼓山乡正在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赛,他骑着单车,跋涉十多公里来到现场,登上专门为记者准备的采访船。

  刚开始,天公不作美,灰蒙蒙的苍穹笼罩在江面上,还飘着零星小雨,就在同行都放弃时,坚守在船上的陈扬坤让船夫开到决赛的起点。说来也巧,就在赛枪打响前,数缕金光冲破云层斜照江面,映衬着水手们壮硕健美的肌肉,岸边燃放的鞭炮升腾起一股弥漫的烟雾,飘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四周呐喊助威响声震天,这样的氛围感染了陈扬坤,他紧握相机,舍弃龙头龙尾,盯着一艘龙舟上擂鼓的指挥者,屏住呼吸连拍数张,取名《激浪高歌同心曲》。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这幅龙舟比赛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是变革年代奋发向上的主旋律。”陈扬坤的这幅作品荣获1985年“长城大奖”国际体育摄影竞赛金牌等7项国内外大奖,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关注的目光。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月是故乡明》。1984年入选“全国第13届摄影艺术展览”,1984年获福建省纪念建国35周年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在不断推出摄影佳作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暗房工艺的研究,凭借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他创新性地将摄影与绘画相融合,并运用暗房特技加以呈现。

  一幅名为《月是故乡明》的作品,原本就是一幅十分平常的黑白底片,画面本身只有翠竹和白墙,但他想借此传达海峡两岸骨肉情深,寄寓游子对故土的眷念,就娴熟地运用多种暗房特技,制作成月影婆娑的磨漆画效果,入选“第十三届全国影展”,还获得“福建省纪念建国35周年摄影艺术展览”彩色金牌奖。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沉潜研究著书立说

  获得美国、日本权威刊物推介

  陈扬坤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总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暗房特技》就是这样一部全面展现他的工艺水平的专著。

  早在福建画报社担任美术编辑之初,他就细致地反思过自身情况。身为美编,外出机会少,装备不良,创作艰难;如何破茧成蝶,另辟蹊径?他决定从暗房工艺入手,借助获益于印刷厂彩色照相制版等工艺,融进美学法则,让摄影作品呈现多种特殊效果。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早期的“PS”。

  南方的夏季酷暑难耐,他一家三口挤在11.2平方米的阁楼上,不仅没有电扇纳凉,还要承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他也只能紧裹棉衣,坚持奋战到深夜凌晨。

  1984年,陈扬坤与他人合著的专著《暗房特技》出版了,全书27万字,介绍了暗房技法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不仅是技术书籍,也兼有艺术欣赏价值。

  陈扬坤认为,暗房特技不但可以弥补美中不足的底片,还可根据作者的意愿进行加工,改变原有画面效果,再创作出“化平淡为神奇”的作品。同时,他把构思立意列为暗房特技作品的第一需要,如果没有传达一定意义,只是对形式的玩弄,没有存在的价值。

  美国权威杂志《暗室摄影》曾在1986年第八期向读者介绍陈扬坤,并称他的暗室技巧之精“能随心所欲满足自己的意愿”。日本明镜1987年《摄影年鉴》中也介绍了他的摄影作品、摄影论文和生平事迹。

  1988年,陈扬坤与另外三人合著的《摄影辞典》也问世了,全书130多万字,收录了6000多个条目,历时6年,同年9月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1991年10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展览”铜牌奖。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在一次福州主题摄影赛事中,陈扬坤受邀担任评委,这是他在上百幅作品中评选的情景。

  从创作转向人才培训

  促进福建摄影事业发展

  1997年,陈扬坤的人生旅程又迎来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他从福建画报社调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

  “过去20多年前,福建摄影水平在全国来说要算末流,很多国内外大型影展都看不到福建人的身影。”陈扬坤说,进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后,他给自己暗自下了个目标,要在任期内尽自己所能,和协会同事一起,让福建摄影在全国大放异彩。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工作重心完全转向了。原来一有时间就搞专业创作,肩负协会秘书长一职后,他更多组织协调各类影赛,开设摄影、图像处理等培训班,为后备人才奉献自己的心血。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渔家大泼墨》

  如今,福建摄影队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摄影整体水平进步不小,位居全国前列,不少作品在全国、国际影展影赛中取得好成绩,也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摄影家,多人多次斩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陈扬坤乐于给热爱摄影的朋友们传经送典,对那些条件较差,但进取精神不减的爱好者也尽力帮扶。他说,“其实对别人的帮助,也是给自己一个温故知新的机会,我给爱好摄影的后来者总说八个字——多读、多看、多思、多拍。”

  现在,已年过七旬的陈扬坤还时常受邀担任各类影赛的评委,用他独到而丰富的经验,去发掘每一个值得提携的摄影新苗,以期促进福建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陈扬坤:钻研暗房特技 让摄影“化平淡为神奇”

陈扬坤个人照

  【各方评说】

  张子固(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原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扬坤热爱摄影,从20世纪60年代始,就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摄影技术技巧,进行摄影创作,在福建省文艺界崭露头角。1978年调入福建画报社,使他得到有利发展摄影专长的机会,更加努力,从摄影记者干到画报主编,成绩突出,成为福建省社会知名人士。1997年,他调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任副秘书长,克服许多困难,团结兄弟协会和本会广大会员,热情开展工作,为繁荣福建摄影事业作出贡献。

  高琴(现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当陈扬坤选择摄影艺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为了系统地掌握艺术和技术理论,他像集邮爱好者收集邮票一样,珍藏着街上所能买到的摄影书籍,把它视作打开艺术大门的智慧的钥匙、生活的伴侣和进步的老师,而一家三口最奢侈的享受却是9吋的黑白电视机,他甘用这样的生活换取艺术追求的满足。

  林梦星(原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福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扬坤之所以能够出成绩,除了勤奋之外,还在于有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艺术新境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给读者最可贵的启迪。自强不息的精神、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是扬坤一再取得成功的动力。进入摄影界的18年来,正是这种努力向上、毫不松劲、潜心创作的精神,促使他为摄影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耿晓青(原中国电视报记者):被摄影界称为暗房特技专家的福建画报社记者、中年摄影家陈扬坤是从零点起步,靠着勤奋、刻苦、虚心好学的精神,年复一年地执着追求,从而走向成功的。

  黄友三(福州市漆画研究会秘书长):当我们聚集在陈扬坤客厅里,要求他介绍取得成功的“特技”时,平时应对如流,妙语连珠的他忽然嗫嚅了:“我有什么‘特技’?只是想做好每件事情,并且认真去做罢了。”客厅里漾过一阵笑声。仔细琢磨,他的“想”、“做”其实便是自我实现的手段。

  林登豪(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福建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福建乡土》副主编):摄影是一个人的修行,更是行者无疆之梦。陈扬坤先生用一个镜头和一双眼睛,定格了光影王国的精彩,留下灵魂的足音,令欣赏者感到自己正在光影中行走。他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实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功底,令自己的作品散发形、神、情、奇、趣、妙的韵味,画面记忆过程,恢宏大气,图像中不断闪烁文化内涵,这也是福建摄影界难得的亮点。他善于用心灵取景:捕捉与自己灵魂触角最契衔的“决定性瞬间”,成为自己连接画面客体的脐带,创作出许多精神同构和共鸣的作品。陈先生在追光逐影的人生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责任编辑:刘必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