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陈乃春,1952年出生,汉族,福建福州人,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第十届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艺术学校名誉校长,闽剧老生科主教,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中共福建省第六届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福建省专家联谊会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

  代表剧目有《林则徐充军》、《林则徐与道光帝》、《丹青魂》、《告老尚书》、《孙权与张昭》、《兰花赋》、《黄乃裳》、《赵氏孤儿》、《红鬃马》、《红裙记》等。2014年底,陈乃春应邀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演出,实现闽剧参加新年戏曲晚会演出“零”的突破。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陈乃春在闽剧《林则徐充军》中饰演林则徐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受访者供图

  闽韵悠悠四百年,琴音淙淙展风华。提起陈乃春,闽剧戏迷们都不会陌生,他外表刚猛、金声玉喉;他富有人缘、为人随和;他能书会画,兴趣宽泛;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他返本开新、获奖无数;他孕育桃李、硕果累累。

  一直以来,陈乃春在闽剧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早在23年前,他就摘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荣誉——梅花奖,享有“八闽第一梅”的雅称。在这方舞台上,他倾尽半生心血书写传奇经历,孜孜不倦地带领后辈勇攀艺术高峰。

  两年前,陈乃春从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的任上退居二线,成了“名誉校长”,闲不住的他仍然三天两头地往学校跑,“孩子们要参加各种比赛,有我在,他们心里会更踏实些。”徐徐言谈中,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便缓缓流淌而出。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赵氏孤儿》剧照

  生于梨园世家

  九年矿区知青磨砺自强品格

  陈乃春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代名角陈妙轩,其高亢圆润、激越情深的“妙派”唱腔,至今仍萦绕在老福州的脑海中。

  正是得益于浓厚的闽剧文化氛围和家庭艺术气息的影响,陈乃春自幼便对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家在福州文化宫附近,那一带星星点点分布着众多的剧场。夏夜,不过4、5岁光景的小乃春就搬张矮凳,坐在院门口,和左邻右舍一起,看父亲在声情并茂的演出,还时常溜到附近剧场看看戏,“沉浸在优美的唱腔里”。

  看到舞台上父亲和同行们演出,小乃春就万分羡慕,“我在想,哪一天我也能穿上这身戏服,在舞台上表演,那种感受,应该是非常激动的吧。”

  源于心底升腾而起的梦想,陈乃春立下远大志向,要当个像父亲那样的一流闽剧演员。1961年,在父亲的指点下,9岁的陈乃春终于开始了习艺学唱生涯。

  两年后,陈乃春如愿考进福州闽剧院二团,但由于身体瘦弱,不到二年便又离开了剧团。后来,陈乃春加入福建建设生产兵团二团,被指派到龙岩永定开矿,成了当地第一代矿工。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在原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二团(现永定矿务局)文工团演出。

  回想初到永定,陈乃春感慨良多。那时,从福州到龙岩,整整坐了一天的车,从白天到黑夜,不知过了多少村寨,终于停了下来,而眼前所见,竟是黑压压的一片群山,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一个老乡拎着一盏洋油灯,由远及近,将他带到一个土楼里,望着铺在地上的稻草,想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时年16岁的他,顿时泪流满面。

  幸好,在艰苦劳作中,他结识了一大批从全省各地剧团解散而来的艺人,组成宣传队。他们每天聚在一起练功、排戏,由他们排演的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古装戏《十五贯》等都在矿区的大舞台上演出。九年的时间里,日子过得充实,也让这些热爱戏剧艺术的人们,找回了难得的精神体验。

  “我现在很感谢这段经历,虽然长达9年,但我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舞台,这给我将来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也磨砺了我独立自强的品格。”陈乃春说。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陈乃春在新编传奇闽剧《丹青魂》扮演“吴道子”,获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凭《丹青魂》闽剧首次摘梅

  业内称其“老生一哥”

  1978年,福州市闽剧团复团,陈乃春被安排在闽剧班里。已26岁“高龄”的他,面对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们,倍感压力。“他们一开始都笑话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压腿、翻跟斗、练嗓子,可我不在乎,现在要是怕人家笑,那以后到了舞台上就要被人家笑。”

  那时候,他从家中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剧团,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门,风雨无阻,半小时到剧团,第一个开始练功,勤奋刻苦的努力换来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钦佩。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令他找到适合自己角色定位的,是《蔡夫人》中的须生形象“老渔翁”,也正是这个出彩的表演,让他在其后不久的《林则徐充军》的角色人选中,从人才济济的闽剧众星中脱颖而出。

  为了演好林则徐,陈乃春通读林则徐传记,揣摩人物性格特征,拜访林则徐后人,还仔细观摩表演艺术家赵丹老师饰演的林则徐形象,从中汲取灵感。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陈乃春新编历史闽剧《林则徐充军》扮演林则徐,获福建省第十五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

  功夫不负苦心人。1980年,这出戏一上演,好评如潮,从福州演到北京,还远赴新加坡,引起巨大轰动。林则徐后人拉着他的手说:“先祖就该是这样的。”现在矗立在福州城门一带的林则徐铜像,就是以该戏剧照为原型铸造的。

  星洲《海峡时报》评论称:“全中国只有福州闽剧团演《林则徐充军》一剧,而福州闽剧团只有陈乃春一人演林则徐一角,而且演得好!”陈乃春当时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年轻表演艺术家。”

  1993年,对于陈乃春来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这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传来消息:《丹青魂》吴道子的扮演者陈乃春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一举摘取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闽剧梅花奖“零”的突破。

  事隔多年,当再谈及“闽剧第一梅”的话题,陈乃春显得很平淡。他说,艺无止境,今天再倒过头来看当年的演出,已不再感到美满。

  在20多年的剧团生涯中,陈乃春奠定了“老生一哥”的地位,福州闽剧院为他量身定制了众多老生戏,如《林则徐与道光帝》、《告老尚书》、《孙权与张昭》、《兰花赋》、《黄乃裳》、《赵氏孤儿》等,可谓片片经典。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梨花狱》剧照

  开掌艺校接轨一流

  《红裙记》返本开新,回归闽剧传统

  2003年,正值事业巅峰的陈乃春来了个华丽转身,接替“闽剧皇后”胡奇明,执掌福州市艺术学校。

  就任时,校舍破败不堪,教职工只有15人,专业仅闽剧一科。经过陈乃春的努力,2010年8月,学校搬进了占地面积达50亩的新校区,设置闽剧、曲艺、传统音乐、戏曲舞美、民间舞蹈、地方民俗文化等多个专业。

  “我去了很多国内知名戏曲艺术院校,得出一个观点,办学必须坚持开放大门,和国内一流水平接轨,还要用创作排演来实现传承。”陈乃春告诉记者,学校就不能满足于传授技艺,更应积极创造实践机会,让师生同台演出,只有这样的传承才有生命力。

  新编传统剧目《红裙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早在1993年,拿下梅花奖的陈乃春意气风发,我省著名编剧家王仁杰跟他说,“乃春,你是一个好演员,我要为你写一个剧本!”12年后,已调任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的陈乃春找到王仁杰,“王老师,我讨债来了。”

  “他花了整整一年构思创作,以至于后来一到书房就头痛。”最终,当风格古朴又典雅的剧本递到手上时,陈乃春拍案叫绝。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陈乃春在闽剧《红裙记》中饰演王成龙

  经过五六年筹备,2009年7月16日,《红裙记》正式排练,陈乃春主演。“不豪华包装折腾舞台;不用大乐队过于喧嚣;不伴舞喧宾夺主;不标新立异卖弄技巧”的“四不”精神,让《红裙记》返本开新,回归闽剧传统;而源于真实故事的剧情,让观众大呼过瘾。

  2009年,该剧参加第四届福建省艺术节暨第14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一举囊括优秀剧目、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音乐设计、优秀舞美设计、优秀灯光设计和服装7个最具份量的奖项,陈乃春则将“优秀演员奖”揽入怀中。

  两年后,该剧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演时,陈乃春心里没底:“29台全国大戏,个个剧团大名如雷贯耳。”第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开始口口相传;第二天,剧院座无虚席。最终,该剧从如林强手中强势突围,斩获优秀剧目奖,陈乃春获演员类最高奖——“优秀表演奖”。

  次年,该剧又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福建省贡献奖。

  短短数年,《红裙记》在国内戏曲界掀起热潮,成功打响闽剧品牌的知名度,书写闽剧史上瑰丽的一页篇章。

  著名剧评家、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撰文评价:“闽剧《红裙记》,编、导、演、音乐、舞美,浑然一体,已近无可挑剔,其艺术的成熟度,在历届会演中都是少见的。把一段市井的生活,演绎得那么精美雅致,这是数十年来闽剧文化品味的一次精彩回归,是剧种丰富性的一次华丽显身!”

  面对7个大奖,陈乃春只轻松地用“欣慰”两个字来形容。在他看来,荣誉固然重要,但把闽剧优秀传统剧目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这才是他编戏排戏的重中之重。

  凭借在《红裙记》中的出色表演,福州市艺术学校6位教师被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表演本科班录取,深造后将继续回到福州任教,培养后辈。

  如今的陈乃春,正琢磨着把老一辈闽剧表演艺术家的经验整理出来,按经典剧目写成教材,让闽剧艺术代代传承。他还计划打造一个闽剧艺术实训基地,让众多剧团的年轻演员前来培训,提高艺术涵养。

  陈乃春乐于自比梅花,与冬寒抗争,只为了迎来春天,虽独自矗立,但从不掠春之美,仿佛一名使者,送来春的讯息,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抬眼望向身后,将是一片春光遍野的大好美景。

“闽剧第一梅”陈乃春:风华绽放 传承悠悠闽韵

陈乃春生活照

  【各方评说】

  齐致翔(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陈乃春表现出来对戏曲的热爱的态度,给予我们,也激发我们对中国戏曲热爱的态度,为我们重新诠释了对人生的态度。剧中,表演自由发挥,情感高度调度,既尊重传统,又不固于传统,既从传统中走出来,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这种对传统的突破和尊重,为闽剧界,为教育界都作出巨大的贡献,值得全国戏曲院校学习借鉴。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陈乃春本色本真,朴实无华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出色细腻的演技,韵味纯正的唱腔,既是对戏曲本体的敬重,也是对闽剧传统的弘扬,并使传统融入时代,时代又精彩呈现了传统,提升了闽剧的文化品位。

  周育德(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陈乃春对灵魂深处的剖析、内心矛盾的刻画很深刻,9个演员撑起了一部大戏,很难得,值得大家研讨。戏剧由学校来排演,更是意义重大,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通过演戏实践展现出来的闽剧艺术魅力,也说明了闽剧值得保护,值得福州市艺术学校一脉传承下去。

  赵忱(中国文化报副总编):在看《红裙记》第五场“饯别”时,因不得已我到外面接了个电话,回来时已错过了。从来没有一出戏因没看完整让我懊悔过,当时不禁责怪打电话之人。希望这部戏还能在北京其他剧场展演,更希望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巡演,在好的环境中滋养成长。

  赵承艳(原中国剧协组联部主任、梅花奖剧团常务副团长):陈乃春是位大气、潇洒、可塑性很强的优秀演员,他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他对人物的理解是出自灵魂深处的油然而生,他浑身都是戏,乃至背后都是戏,他准确的内心流程驱动着形体极富韵律的变化,那样大气与流畅,无不是美的体现。他那从心灵放射出的眼神始终随着剧情与人物及内心紧密地交流着,并带着观众随戏贯彻于始终。戏散了,但戏在观众心灵上继续延续,丢不掉也离不开的回味与沉思。

责任编辑:刘必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