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一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郑幼林,1969年出生于福州。师承王祖光先生,擅长宗教人物、童子、山水等题材,是福州寿山石雕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首届优秀人才技能大师、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2018年5月,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福建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技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高级指导、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郑幼林近照

  在当代寿山石雕艺术殿堂,踩着60后的“尾巴”来到这个世上的郑幼林,可以称得上“老生学艺,弯道超车”。不到50岁的他,在今年5月,再添一块金字招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荣誉和肯定,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郑幼林说。

  和大多数石雕艺术家一样,郑幼林性格内敛,话语不多,但是只要一谈起寿山石雕,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充满激情。对于每一件作品,他都如数家珍,因为她们就像自己的“孩子”;而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郑幼林的工作室探访,橱窗里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令人目接不暇,焕发着迷人的魅力。郑幼林始终面带微笑地在一旁讲解,他的笑容似乎传递着快乐的人生底色。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郑幼林人好、勤奋、专致,厚道且智慧,他的作品里表现了“对生活的真挚与热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沉思罗汉》-黄巢洞石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名字来源于旧时蒙学读物《幼学琼林》。而在艺术创作中,他也特别钟情于童子、弥勒等题材,因为他在寿山石中倾注了个人情感,希望带给观者自信从容、欢乐洒脱的生活态度,从而在茹苦含辛的生活旅程中,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获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2017年10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到中国美术馆参观郑幼林个人作品展。

  三件精品各领风骚,力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

  今年5月14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一则公告传遍全国工艺美术界: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经专家评审和领导小组审定,最终从全国201位参评者中产生了89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福建有11人上榜,郑幼林便是其中一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其评选始于1979年,截止2012年共进行六届。40年间,全国仅有443人获此殊荣,竞争可谓激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澄怀味象》-芙蓉石

  今年6月9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座谈与颁证大会。郑幼林站在庄严神圣的舞台上,接过烫金证书的那一刻,不由得心潮澎湃,从艺三十多年来,“这个荣誉分量最重、意义最大。”

  此次参评,郑幼林送去3件代表作品,分别是《移舟换景》《寒江独钓》《搏击》。值得一提的是,《移舟换景》是在曾获“争艳杯”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作品《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打造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移舟换景》-芙蓉石

  《白云生处有人家》作品原材料是芙蓉石,创作灵感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郑幼林依势造型,充分利用原石天然的形态和色彩,刻画山崖峭壁、枫叶流丹和文人雅士。特别是在黑、白石色的处理上,大胆突破传统方式,将黑色刻成茅屋,白色刻作云雾缭绕,黑白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远离尘世喧嚣之感。

  “后来,我和朋友们交流,感觉还有提升空间,就打算增加两艘小船,让诗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意境也更宏阔辽远。”郑幼林告诉记者,这三样原本相互独立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摆放在清亮的黑檀木上,营造出波光潋滟的湖面上,诗人乘坐蓬船漫游其间,夕阳余晖映射,层林尽染的秋色景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寒江独钓》-高山石

  《寒江独钓》也有突破意味。郑幼林介绍,2017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后,该作品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展示在贵宾室,此次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特别申请“借”出来,评选结束后再“还”回去。

  “突破性在于白色部分,融合了大写意及浮雕的技法,显出白雪皑皑的山峦,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红色部分则以写实手法刻出掩映的老槐、垂钓的老翁和宁静的江面,是一种‘遥看千里岑寂,自在雪中垂钓’的闲适。”郑幼林说,传统寿山石雕以写实为主,这件作品写意占比可达八成,表现手法已有很大不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搏击》-荔枝洞石

  至于《搏击》,则是15年前曾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的旧作。评委认为,该作品刻画了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溪流中撑着竹筏破浪前行的场面,布局疏密有致、动静相宜,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凸显“乡愁不愁”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搏击》是郑幼林早期的巅峰代表作之一,那么《寒江独钓》和《移舟换景》则展现了他求新、求异、求变之决心。正是凭借这三件精品力作,郑幼林从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揽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也成为福州市工艺美术系统申报的7个人中唯一入选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2013年12月,“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郑幼林上台领奖。

  爱石成痴,曾在十天内赶出田黄精品获全国银奖

  “石出寿山,艺出鼓山”。1969年,郑幼林出生在鼓山脚下的“石雕之乡”。孩提时代的他,一有空闲就钻进雕刻作坊,帮匠人打打下手,极大地满足了好奇心。一晃眼,高中毕业了,父母安排他去厦门一家电器厂上班,终日枯燥的流水线让他厌烦,才一周,他就提着行李回家,决定正式拜师学石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金色童年》-二号矿石

  年近20岁,在旁人看来,早已过了学艺的最佳年龄,就连福州石雕厂的老艺人郭茂康都不看好他。“郭师傅和我说,老生学艺,成才几率不大,要不还是考虑考虑,去学其它技术?”郑幼林回忆,当时的他认定了这条路适合自己,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做铺垫,也是一项优势,只要肯努力,相信会走出一片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乐在其中》-芙蓉石

  就这样,郭师傅被他的诚意打动,留下了他。每天清晨6点,伴着微弱的晨光,郑幼林蹬40分钟的自行车来到师傅家,用心去学,逐渐入了门。但这道门才刚开启,就因郭师傅家中突然变故而中断。无奈之下,郑幼林只得一边临摹名家作品,一边寻访名师指点。

  凭着强大的意志,1995年,郑幼林已经成为寿山石雕界的“后起之秀”,并于当年在新加坡成功举办“郑幼林寿山石雕童真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收获的喜悦》-芙蓉石

  1996年,寿山石雕界赫赫有名的“观音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收下郑幼林做徒弟。在拜师前,郑幼林就对王祖光的作品十分痴迷,常常临摹他的观音、弥勒和童子等题材的作品。

  郑幼林记得,师父曾经说过,作品的造型设计、大小比例、人体结构、合理的构思布局,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至于如何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气韵生动的画面,就要靠自己去理解、揣摩,雕刻家的思想才是整个作品的精、气、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竹报平安》-田黄石

  在郑幼林眼里,王祖光对艺术创作很执着、专业、专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具有“工匠精神”,其对创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他。

  《竹报平安》是郑幼林第一件得到全国性大奖的作品,创作手法以圆雕、浅浮雕并用,黄皮上刻着三个孩子,一个拿鞭炮、一个点火、一个双手捂耳,惟妙惟肖,充满节日的喜悦。

  说起创作过程,郑幼林记忆犹新。“当时是在2000年,朋友邀我去寿山村,我看见这块田黄原石就很激动,它的质地非常通透,外面裹着金黄色的石皮,中间有三、四道裂格,很适合创作竹子。”郑幼林爱石心切,隔三差五地往石主家里跑,把自己的作品带过去,还把为这块原石设计的草图展示出来,终于感化了对方,同意割爱。

  回来后,恰好听到朋友说,过十天左右,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就在上海举办,建议他将作品赶出来,送去参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旭日东升》-荔枝洞石

  时间不等人,说干就干。为了这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郑幼林起早贪黑,每天至少有十六、七个小时在创作,终于在截至日期当天完成所有工序,搭上了从福州飞往上海的最后一班飞机。最终,这件作品获得银奖,评委盛赞作品“画意好,富有新意”。

  说起郑幼林对石雕的痴迷,相伴左右的妻子最有发言权。“有次去俄罗斯参观博物馆,幼林看到一尊小孩子的雕塑,雕得非常生动活泼,他就一个人站在那里看,边看边拍细节,十分入神,我们一行人离开后才发觉他不见了,原路返回寻找,他竟还在那细细凝望着那尊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一团和气》-田黄石

  郑幼林不仅对自己的作品追求完美,对名家的精品也爱不释手,千方百计地要收藏。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王则坚教授的作品《海的女儿》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子贤的作品《六子戏弥》要在厦门出售。这两件作品在石雕界如雷贯耳,众所周知,只是他从未亲眼目睹。如今有这个机会,他和朋友伴着晨曦驱车赶往厦门,见到心慕手追的作品,一下子就被震撼住了。面对藏家开出的“天价”,郑幼林铁了心要收藏,马上抵押房产贷款,又四处筹措资金,终于抱得美石归。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2017年10月下旬,郑幼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是开幕式上部分嘉宾与郑幼林合影。

  追求“赋石灵性”,呼吁传承中华民族瑰宝

  郑幼林还特别擅长“妙手回春”。对于材质好、雕工一般的作品或自己早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寻求自我突破。比如,有一件名为《皆大欢喜》的作品,就是他对一件三十多年前的罗汉题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皆大欢喜》-荔枝洞石

  郑幼林介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寿山石原料比较充足,但石雕艺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当时的一些作品虽然材质不错,但技法却流于一般,令人惋惜。“我在一次展会上看到这块重达3斤多的荔枝洞石作品,简直惊呆了,因为它的质地细腻通透,雕刻了三个罗汉,比例失常,杂质太多,没有较好地取舍,立意破型。”

  买下来后,他就开始精心设计,经过半年多的雕琢、修改,他依势造型,脱胎换骨,最终雕刻成一个弥勒,身旁围绕着三个孩童,整体感觉轻松活泼,看到的人都会心生欢喜。

  还有一件名为《松山•云水•禅心》的荔枝洞石作品,作者也制作得很粗糙,砂、裂格等杂质很多,取舍也不到位,但整体色泽艳丽丰富,令郑幼林决心买下来,重新赋予它“灵性”。经过考虑,郑幼林借鉴禅意“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融入中国画的水墨味道,呈现宁静、空旷和虚无缥缈之感,实现了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松山·云水·禅心》-荔枝洞石

  郑幼林认为,与二、三十岁时的追求索取、成长的状态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事物、人生真谛的感悟深化,现在真正的生活主角应该是自己,这种内心的释然,是他最满足的人生感受。“我努力让自己的作品释放出这样的心境,也在作品当中传递这种力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郑幼林将作品《自在无方》赠予星云大师,现由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收藏。

  由匠入艺,郑幼林说,关键在于人文情怀的注入。“因此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修为,特别是诗歌对人的影响,它会净化人的心灵,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这就是意境,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他表示,天生丽质的寿山石,更应当与作者的人文情感、时代精神与张力来吟咏歌唱。

  作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福州市政协委员,郑幼林怀着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不遗余力地为带动整个行业传承发展鼓与呼。针对福州目前大小不一、布局零散的寿山石交易市场,郑幼林和30多位委员联合签名,提出在晋安区选址兴建大型寿山石雕刻艺术城,集展示、销售、研究、传承、拍卖等功能于一体。他还建议,在高校开设雕刻艺术专业或高级研修班,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道法自然》-杜陵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福在眼前》-水洞高山石

  值得欣慰的是,由郑幼林牵头倡导的寿山石创意研究中心已经成立,闽江学院设立的雕刻研究所也已挂牌,这将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进一步走向大众,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把闽都特色文化名片擦得更亮,历久弥新。

  “花如解语殊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郑幼林有一幅著名金石书画家潘主兰题写的字,用精致的木框装裱着挂在墙上,每每注视,总提醒着他静心走进石头的世界,“石头有着壮丽多姿的形态,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不歇的舞,应该让她们焕发出应有的文化内蕴。”郑幼林如是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自在无方》-善伯洞石

  【各方评说】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从心所欲之不逾矩”是传统文化的高境界,也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境界。郑幼林对雕刻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对境界的追求,他对雕刻艺术的精益求精,对应于其对生活浮世的禅悟与取舍。他看重俗人所看轻的,也看轻俗人所看重的。苏东坡论文,谓之“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得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指取舍的精妙在于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亦是如此:不但能认真,而且能超越。郑幼林悟得其道,在人生与艺术的双轨中,感念初衷,渐入佳境,可谓智慧大道的行者。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为寿山石雕年轻的杰出代表之一,郑幼林一直求知上进,特别是执着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学,满怀敬畏之心对待工艺创作,看他的作品文质连体、收放自如,形成了自己的工艺风格特点。郑幼林自觉承续石雕传统题材与技法,并将其他雕刻手法、造型方式与审美追求融入创作,不断探索新的技法。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读罢郑幼林编著的《寿山石弥勒雕刻艺术》,十分兴奋,不禁要为幼林拍手叫好!幼林的书填补了空白,他以深厚素养的创作者的背景,来写这样一部书,无疑会使寿山石雕刻文化的研究,有更鲜活的丰富和推进。他不仅梳理了佛教造像的历史和风格发展,深入分析了弥勒形象在不同门类和材料上的表现,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弥勒造像的艺术美学做了深入地分析,这一点难能可贵。

  陈吉(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幼林可称道之处,在于其尚处盛年之时,就瞩意于铺陈事业空间,秉授徒传承为本职。于今之下,从幼林工作室走出来的一彪少壮已崭露业界。窃以为,假以时日,这一干人马当可撑起寿山石雕文化的一方领地。尤其是,在当今之“价格”浮躁与“市场”浮萍之末,更需鼓励和倡导这样的胸怀和作为。

  张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幼林在寿山石雕创作的审美追求,是依附于自然物象的神韵感召。他非常注重读石与相石,在反复观览体味中,将自然原石的形、色、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悟读,形成构思与构造,并经精雕与细刻,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造化,使雕作中的人物、山水、草木、花果共同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美的情韵和诗一般的意境,充溢着灵气与修养。

  黄宝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郑幼林寿山石雕艺术具有古朴含蓄之古典美。无论朴素简练、精雕细镂,都以丰富的内蕴,高雅的格调,体现出寿山石雕独有的古朴典雅、情趣灵动、内蕴深厚、富有韵味的艺术风格。人物雕刻在整体上依托于原石自然的形态,注重人物的姿仪、神态,并适当的利用夸张对比,极尽细腻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气韵也随之生动。其擅人物雕刻,亦喜作水流、花草之属,让人从中领略大自然之美、生活之乐趣。其作品线条简约,充满韵律感,蕴含“铁笔”技巧,可感书画运笔之特殊。

  陆永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幼林的石刻作品更加注重形式感和视觉效果,努力构建一种浑厚、博大的宇宙意识,创作的佛像题材在宗教内涵之外,更是“据器而道出”,借佛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现实的一种诉求。幼林之所以热衷童真、山水和佛教题材,归根到底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弃恶扬善,弘扬真善美,传递和践行“和谐、公正、友善”的人文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2018年6月9日,郑幼林在北京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证仪式留影。

  【代表作品】

  郑幼林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传统,作品注入文化内涵与个人的情感,使作品达到以形写神,以意取象,形神意象,浑然一体,富有感染力,直抵心灵。

  《竹报平安》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搏击》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一团和气》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其乐融融》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王质烂柯》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寒江独钓》《万象更新》《近水遥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白云生处有人家》获第七届“争艳杯”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映日荷花别样红》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金奖。

  参考资料:

  1.《融古铄今——郑幼林寿山石雕刻艺术》(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编,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2.《寿山石弥勒雕刻艺术》(郑幼林编著,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