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一四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邱陵

  【人物名片】

  周祥光,1956年7月出生于福清,1984年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国家一级编剧,原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法人代表),迄今共创作上演(含发表)剧本50多部。2009年被聘为福建省文化厅特约剧作家;2010年被评为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2015年被评为福州市第十届读书明星。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周祥光

  在福州闽剧界,今年61岁的剧作家周祥光被赞为“快枪手”,不仅出手速度快、剧目数量大,而且精品居多,甚至刚搬上舞台就被本剧种或其它地方剧种的院团“相中”而搬演。

  今年,周祥光又有4个剧本分别在福清、长乐、连江、闽清排演或即将排演。至今依然坚守闽剧剧本创作一线的他,还被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返聘,负责全市戏剧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他尤其注重发现和培育新人,费尽心血地帮助他们登上更高的领奖台。

  走进周祥光的办公室,只见不大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材料,除了文件,绝大多数是剧本。有趣的是,他的电脑键盘上沾满了灰尘,似乎很久没有使用,鼠标一侧则摆着手写笔和黑板,“写了一辈子剧本,我还是习惯握笔的感觉,打字容易分心,灵感就跑喽。”

  周祥光2016年已退休,但他执着闽剧的心放不下,现在依然规律上班,起大早坐公交,八点左右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在周祥光的作品中,塑造的经典角色多为平民百姓,普通寻常却充满人间真情和生活趣味,传达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戏重在情,情贵在真。”他说,戏曲的美,就美在“情”字,美在独有的抒发形式上,情能融化人心,历久弥新。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08年,在杭州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颁奖大会,周祥光在会上发言。(周祥光 供图)

  自幼爱好文学,圆梦全省首届编剧大专班

  1956年,周祥光出生在福清,原“音西公社”的松潭村。福清被称为“闽剧之乡”,在农村,除了戏曲,几乎没有其他艺术性的娱乐样式。

  小时候,周祥光经常去看戏,闽剧中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舞蹈化的动作、质朴的对白、精美的唱词和铿锵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他。久而久之,他就对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老福州人来说,贻顺哥、甘国宝、王莲莲等戏剧人物,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周祥光记得,每当夏夜来临,他从古井台榕树下的小河旁走过,在那一堆堆纳凉的人群中,常能听见一些老人们在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不少人甚至能将“表姐弟盘答”(《甘国宝》剧中二人对唱)一字不漏、绘声绘色地演唱出来。

  “闽剧迷们一说起这些戏,仿佛这些人物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剧中发生的一切他们全都亲历过。”从那时起,周祥光隐隐觉得,只有反映市井生活、贴近百姓的戏,才能引起闽剧观众的共鸣和喜爱。小学一年级,周祥光就登上舞台,在一个小节目里,穿着母亲的红裙子,演一位老太婆,那惟妙惟肖的神态至今村里人还津津乐道。

  从小学到中学,文学和书法成为周祥光的最大爱好。有一次,同学借他一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将整部小说从头到尾抄下来后,才还给同学。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08年,周祥光夺得曹禺剧本奖。

  因为文字功底好,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中学时,他是学校的语文科代表,作文也常被当成范文,朗读给同学们听,还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1974年到1979年,周祥光应征入伍当了兵,从报务员到文书,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也开始隔三差五地写点小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而第一次真正创作闽剧剧本,要感谢福清编剧界的著名“老前辈”周宏发。周老指导他独立创作了第一部闽剧剧本《郑和下西洋》,领着他进入神圣的闽剧殿堂。尽管还没来得及排演,但却成为他迈入福建省艺校首届编剧大专班的“敲门砖”。彼时,该编剧班对外招生,没想到竞争异常激烈,一两百号人报考,最终只招收17人,周祥光幸运地凭借发表过的小说作品和《郑和下西洋》闽剧剧本“入围”。

  三年里,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专家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纷纷前来讲课,为周祥光打下扎实的戏剧理论功底,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编剧的道路。1984年,他被分配到了福州市闽剧院二团,《郑和下西洋》经重新修改,更名为《三宝太监》,由二团排演,拿到省里汇演二等奖,这算是“小试牛刀”。

  之后,国内兴起出国热潮。在族人的帮助下,1988年,周祥光办了停薪留职,去日本自费留学。吃苦耐劳的周祥光,在日本身兼数职、月薪过万。但两年后,他终归割舍不下对闽剧的情缘,毅然回到家乡,继续埋头创作剧本。他觉得,这才是自己该有的生活。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王茂生进酒》剧照。福州闽剧院 供图

  捧出《王茂生进酒》,质朴情义郎助他夺得曹禺剧本奖

  从日本回来后,周祥光潜心创作,将1986年就开始酝酿的《拜石记》反复打磨,直到1992年发表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这是一本专业戏剧文学创作月刊,引起国内戏剧界专家的关注。

  《拜石记》是一部新编古代戏,讲述清河县令齐小石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利用御赐金銮殿上的一块垫脚石惩治贪官污吏的故事。1993年5月,第三届中国戏剧节首次走出北京,移师福州举办。由福州闽剧院一团排演的《拜石记》一举夺得优秀演出奖、剧本创作奖、导演奖、优秀舞台设计奖、音乐设计奖与演员奖等。周祥光一炮打响。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拜石记》剧照。福州闽剧院 供图

  然而,真正令周祥光在闽剧界大放异彩的,是改编自传统剧目《红绫袄》的《王茂生进酒》。

  “原剧讲述的是千金小姐柳金花与落难公子薛仁贵的传奇爱情故事,平民百姓王茂生只是配角,跑龙套的小人物,毫不起眼。”周祥光说,在重新改编时,他省略了薛仁贵的丰功伟业,简化了薛仁贵和柳金花之间的情感曲折,另辟蹊径,锁定王茂生为故事核心,浓墨重彩地刻画底层劳动者的善良质朴,彰显小人物的不平凡。

  《王茂生进酒》剧中大量使用了福州方言中的俗语、俚语、歇后语,体现出了福州特色;在音乐设计上,也采纳十番音乐等福州民间民俗音乐,使得剧目的“虾油味”特别浓郁。此外,该剧还是福州闽剧里为数不多的以丑角为主的戏,饰演重情重义的王茂生一角的陈景桦,正是福州闽剧院的著名丑角。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17年,周祥光前往北京参加《苏秦还乡》展演节目后留影。(周祥光 供图)

  剧中的高潮,是一场卖母猪的戏。情节很简单:薛仁贵投军,王茂生主动担负起抚养其家室的重任,大年三十孩子病了,没钱找大夫,四处借不到钱,怎么办?本就窘迫的王茂生想起家里还有一头母猪能值点钱,准备卖掉,又怕老婆不同意,因为这是家里仅存的生意之本,就想偷出来卖了救急,不料被老婆撞上,二人就在猪圈前上演了一幕催人泪下的人与人、人与猪之间的感情戏,最终老婆被王茂生的真情打动,忍痛割爱。

  “这出戏,不管在哪里演出,演到这一场,台下观众都是一片唏嘘,为这一对夫妻流下感动的热泪。”周祥光以此为例,他说,他写戏从不以剧情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真诚、丰富的情感吸引观众。“心中有情,笔下才有情;心中的情深了,笔下的情就浅不了;心中有了真情实感,笔下的情就假不了。只要戏中的情能拨动观众的心弦,观众就会捧着你。”

  2007年,该剧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家会演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导演奖等多项大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9年,代表福建省晋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进行专场演出。2015年又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剧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

  在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主办的2009年~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王茂生进酒》从全国百余部剧目中脱颖而出,入选3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实现了福州市属艺术院团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方面零的突破。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周祥光近照。邱陵 摄

  笃信闽剧艺术焕发新生机,呼吁剧作家深入生活还戏于民

  近年来,周祥光仍旧笔耕不辍:《玉茶花》省25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一等奖;《百蝶香柴扇》获省25届戏剧会演剧本奖;《一拂先生》获省26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一等奖;《申己殊途》获省26届戏剧会演剧本奖;《风雨苍霞人》省第6届艺术节一等奖……

  一辈子与闽剧结缘,周祥光除了自己坚持创作外,还发动全市专业的、业余的、新的、老的编剧共同创作,尤其注重发现和培育新人,专门为年轻编剧的作品召开剧本研讨会。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闽剧会灭亡。”周祥光说,“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就讨论过戏曲危机问题,担心会消亡,现在看来,戏曲仍有其生命力,闽剧也是如此。”

  人才的青黄不接,往往是一个行业走向衰亡的征兆。周祥光对闽剧的乐观,并非空穴来风。“从这几年福州市戏剧征文报送的作品来看,青年编剧的剧本占多数,短期内不会存在年龄断层的问题。”同时,市艺术学校专门培养闽剧人才,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闽剧队伍。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王茂生进酒》剧照。黄立新 摄

  周祥光认为,戏曲是大众艺术,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与理都必须直达观众的内心深处,观众才喜闻乐见,戏曲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

  其次,就要发挥地方剧种的方言优势。“贻顺哥烛蒂”这句来自闽剧的台词,如今成为福州人讽刺小气鬼的方言。周祥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闽剧传统戏中的人物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那绝妙的语言,也正是这些纯粹的、地道的福州方言赋予了这些人物浓郁的“闽剧特色”,这些人物绝对是福州的“土特产”,他们从骨子里透着福州味。

  “今天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说不尽的喜怒哀乐,如果闽剧的剧作家们能多写一些他们中的故事,让剧中的老百姓说上几句漂亮的、地道的福州方言,也许这些剧目会显得格外有特色,格外让观众着迷。”周祥光说。

  在谈到创作问题时,周祥光说,创作的关键在于创字,创就是创新、创造、创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算不得“创”。他写了50多部戏,基本上坚持做到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虽然也有改编或移植,但都能尽量地避开旧套,另辟蹊径,给观众全新的面貌,“一旦落俗、照搬或抄袭便无趣了,还谈何‘创’?‘创’很难,可正因为难,才倍显可贵。”

  “我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写戏,希望在我们手中,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展望明天,周祥光仍将以满腔热血为观众奉献一部又一部精彩纷呈的闽剧,帮助和扶持一批有志于从事闽剧创作的年轻人勇攀艺术高峰。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2010年,周祥光被授予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称号。(周祥光 供图)

  【各方评说】

  李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王茂生进酒》不写帝王将相,也没有才子佳人,讲述的只是卖炭人王茂生和卖花线人花嫂夫妻二人济困扶危、为践行“有饭齐吃,有难齐帮”的诺言而倾其所有的故事。这是历史题材戏曲中少见而又纯粹的底层叙事,这种独特的选择也是对创作者功力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缠绵浪漫,没有豪华舞美也没有武打动作,靠什么来吸引观众,靠什么来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显然,只能靠对生活的发现,靠主创人员的艺术功力,只能靠在平凡中写出深刻,在底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叙事中提炼出真正的诗情画意。尤其是第五场为救生病的小丁山要不要卖掉全家剩下的唯一收入来源的老母猪的戏,在人性深度的拷问上更堪称重锤敲鼓、一波三折,令观者无不动容。从卖猪这件凡人小事上写出如此精彩的戏,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说明精神发现是何等重要,也展现出艺术家们出色的艺术呈现能力。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闽剧《王茂生进酒》是一出百姓爱看、专家称好的优秀剧目。该剧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当代戏曲新剧目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戏曲来源于民间,原本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的戏曲史已经证明,民间性赋予了戏曲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我以为,它也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戏曲重新激发生命活力的源泉。质朴鲜活传神,传唱百姓心声,闽剧《王茂生进酒》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戏曲艺术,就应该立足民间,面向大众,弘扬传统,勇于创造,才能切实推动当代戏曲的发展,把还戏于民落到实处。

  齐致翔(原中国剧本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读周祥光获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闽剧剧本《王茂生进酒》,眼前一亮,暖意融融;赏福州闽剧院的演出光碟,回肠荡气,大快朵颐。我毫不怀疑,《进酒》所体现的新时期闽剧艺术的新观念、新视角、新创意,新人文,所坚守的闽剧艺术虚实相生、以形传神的的戏曲本体,所展现的闽剧艺术写意、象征、抒情、简约、谐谑、变形的剧种特色,所提供的有利于演员进行情境和意境创造的精彩而赋予戏剧行动的语言和心理语言,都得益于他坚持长期为闽剧和演员写戏的实践和积累,值得从事编剧的人细细品味和学习。

“快枪手”剧作家周祥光:一生甘为民写戏,悲欢离合总关情

福建省闽剧院排演的《王莲莲拜香》剧照。杨凡 摄

  【代表作品】

  1993年,剧本《拜石记》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剧本奖;2008年,剧本《王茂生进酒》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次年该剧代表福建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晋京献礼演出,2010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5年又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剧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本《王莲莲拜香》获第22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2011年再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