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〇七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王礼林

  【人物名片】

  吴华光,原名吴萍,汉族,1946年10月19日出生于台北,祖籍福州。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工笔人物画、山水画,被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获评第二届徐悲鸿美术奖百佳书画家。现为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霞光画院副院长,福州政协书画院理事,福州平远诗书画院副院长,福建诚信书画院理事。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

  要记住吴华光很容易,只需记住两个关键词:工笔、写意。他平生驰骋画坛凭借的正是这“两杆枪”。他绘画特点追求以形写神,其工笔画以人物见长,写意以骏马、山水为最。所画仕女端庄秀丽,所绘马匹健俊欲出。

  吴华光的画还有个特点:文人工笔画。他每幅画都会引经据典,写上几句。题画诗再加上他清秀的书法,整幅画“文化味满满”。

  “真”“实”是吴华光最喜欢两个字。他喜欢真实地做人,踏实地做事。画如其人,他绘画“写实”不“写虚”,主攻“写实”绘画里的工笔和写意。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谈到年轻时采风写生的场景,他常常手舞足蹈。

  创作榕树作品,描绘福州之美

  在一个阴雨绵绵、寒风料峭的冬日,《闽都大家》记者与吴老有了初次照面,这位身形清瘦的老者早已恭敬等候,红色的褪色外套,手上棕色棉手套更是起了球,白发被风吹得凌乱,外表虽不起眼但朴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华光的画却一点不“随意”,甚至难掩灼灼其华。他推了推金框老花镜,像介绍老友般小心翼翼展开画作,只见一个个线骨潇洒、色彩温润的人物,扑面而来。“清新、质朴”这是看过其画作后的第二印象。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茶(中国茶文化)》

  他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内向,喜欢踏实做事,不喜张扬、不喜浮夸,对生活没太多要求,只求能用有限的生命,美化生活,多画几张画,做喜欢的事。

  不喜张扬的他,还是干了一件“张扬”的事:画了许多榕树。这些代表其家乡的“市树”,是他的“笔下贵宾”,多年来吴华光用细腻的工笔将福州生活的场景借榕树铺开,绘就成一幅幅属于老福州们的记忆长卷。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老创作了许多与榕树有关的作品。

  他创作的作品,有《榕荫日课》《榕荫太极图》《榕荫友谊赛》《榕荫靓装》《榕荫池趣》等。其中有一幅叫《榕的子孙》的画让人印象深刻,只见画面生动描画了儿童们在榕树下嬉戏打闹、竞相攀爬榕树根的场景,干净的画面衬托出的孩子们无比纯真的笑容。

  谈起为何要画这么多榕树,吴华光笑道:“因为我们都是榕的子孙。福州的山水养育了我,而且榕树根系博大精深、胸怀海纳百川,这些精神更是影响了我。”他说,福州永远都是他的第一故乡。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谈起喜爱的画作他犹如介绍自己最亲近的朋友,神采奕奕。

  恩师教导助燃内心“绘画”火种

  1946年,吴华光出生在台北。3岁时,在福州临解放前一天,他在祖母的带领下,和妹妹一起坐飞机返回故土福州,与父亲团圆。但母子却相隔两地,直到1992年才久别重逢。即使出生在这种家庭,吴华光的童年还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玩具:画笔。

  “小时候,我在任何能涂抹的地方都喜欢画两笔。”吴华光笑道。他的父亲很开明,很尊重并培养他的这一爱好,不但给他买书、买材料学画,周末还送他到少年宫学画。周末去少年宫学素描、写生静物,是吴华光童年最快乐的事。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能有今天的成就,吴华光坦言,离不开三位导师的栽培。

  第一位就是老画家丁犁。“是他护住了我爱画的火种。”据吴华光介绍,彼时丁犁家住在石井巷一处宅子的前厅,他家在后厅。近水楼台先得月,他经常跑来看丁犁画画。丁犁看到他有天赋,便收他为徒。彼时,丁犁在福建幻灯厂任美术组组长,一有空就会把吴华光带上,把幻灯片交给他练习。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满江红》

  有几句教诲,吴华光记得特别清楚。丁犁告诉他:“小时可凭喜好画,但年纪大了就要有选择;临摹是种很好的学画方法,能少走很多弯路,因为临摹可站在老师角度看事物,能快速进步。”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位恩师是他高中美术老师唐国光,学画细节中,有句话吴老记得很清楚。他说,唐老擅画水牛,有次就拿水牛教导道:“做人作画要学水牛,前脚掌踩踏实了后脚跟才能踏下去不落空,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出成绩来。”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沐雨追风见精神》

  第三位恩师是他初中的美术老师林鸿煮。上课时,林鸿煮教他画静物、讲透视。有句话吴华光记得很清楚,林鸿煮说:“学画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要在年轻时抓紧时间多写生,基础等到50岁后再打就太迟了。”工作后,林鸿煮还常常跟他一起外出写生,并讲述自己学画的经历、绘画的机理共勉。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图为吴华光在创作中,一旦投入他常常废寝忘食。

  凭借“工笔、写意”“两杆枪”驰骋画坛

  但吴华光见长并为人熟知的还是工笔画。

  “写意用笔能简练概括就行,但工笔细腻费工。如人物,难就难在造型,像画手、画表情,需要画出细致入微的动态变化以达栩栩如生。”吴华光介绍道,“还有各种各样的衣服、场景等皆学问。画家除需要高超绘画技巧,还需长时间观察、积累,才能将各物形态表现得充分动人。”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人面桃花》

  既然画工笔这么难,为何还要选这条路?对此吴华光笑道,因为做人追求踏踏实实,绘画追求“写实”不“写虚”。

  他的工笔人物,“线骨潇洒、色彩润眼,人物形象饱满,常能和环境布景完美切合,画面的气韵让人深受感染,觉得眼前一亮”。他的写意山水,“构图空间深邃,色彩清丽淡雅,意境宁静致远。而且得益于深厚工笔基础,写意山水画更多了份精巧,以致无论是线条描画、用墨分寸、色彩填充,都透着南方山水的精致与灵巧”。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

  人人都有代表作,吴华光不例外,他的工笔画作《茶》,让他在业内“一画成名”。

  1990年,吴华光受省科普作协委托作画,题材为中国茶文化。他为此专程拜访茶学专家,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广泛的外延,并参考大量资料。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榕荫太极图》

  随后,他花几天时间一气呵成。他笔下:一位唐代仕女手捧茶具款款而来,作为茶文化象征;背后是一个屏风式装饰,巨大的“茶”字上画满中国几大名茶品种,背景衬以描绘几千年中国茶文化系列的种种装饰图案。

  而他很享受作画的快乐。在《茶亦醉人何须酒》一文中,吴华光写道:“宵深夜静,驱散睡意,全心投入,仿佛画面散发出层出不穷的茶香,为之陶醉,飘飘欲仙地与画中的茶女对话,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亦醉人何需酒,丹青伴我不眠夜。’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山水》

  退休后,吴华光每天早上一有空就会去公园打太极,再返回书房创作。“每天都画一次,心情就很愉快。笔是手的延伸,而手是脑的延伸,多动脑就不会觉得自己老,心态自然就年轻了。”他笑道,虽然年纪大了会力不从心,但是自己深信70岁以后才是画家的春天。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退休后他依旧不失童趣。图为给孙女创作的作品。

  【各方评说】

  廖静文(徐悲鸿夫人),曾在看完其画后提笔写道:

  “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动物,都具有特色,十分严谨和传神。艺无止境,希望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众里寻他千百度》

  翁振新(福建省美协主席),在《从容淡定 清新和美——读吴华光的中国画人物画》一文中写道:

  “我仔细品读吴华光的中国画作品,体味到一种从容淡定,一种清新和美”“吴华光为人厚道,淡泊谦和,勤勉刻苦,有几分文人性情。他画如其人,不追求新奇怪诞,不刻意矫揉造作,而是以形写神,用写实手法从容地表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同时也深情地融入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和颖悟。”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

  吴乐四(安徽省美协《美术时空》杂志社社长),在《工笔写意两淋漓——评吴华光先生的艺术创作》一文中写道:

  “吴华光先生的工笔人物画线骨潇洒、色彩润眼,人物形象的饱满和环境布景的完美契合让观赏者慨叹不已。整个画面透露出来的气韵使人深受感染,只觉得眼前一亮,内心焕然一新。”“吴华光先生擅长以诗入画,一气呵成,人物与自然交相辉映,以诗点明主旨,画面整体浑然天成,独成一体。”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游春》

  陈召飞(作家),在《气韵生动 独具机杼--直面吴华光先生工笔画魅力》一文中写道:

  “善于从传统的工笔中汲取给养,保证着吴华光先生工笔语言的正统与浑厚,在他的作品中线骨潇洒、色彩润眼,完美的平面感与装饰让观者慨叹不已。”“吴华光先生谈吐含蓄、举止儒雅、略带几分士人气息,这种文人性情也随着他细腻的工笔语言融进了画中,高亢也好,低吟也罢,骨法的圆润中总能读出特有的婉约与唯美。”

吴华光:工笔写意两淋漓

吴华光作品《八骏图》

  【代表作品】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茶》在1990年,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美哉中华爱我中华”全国科普美展,获一等奖;《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又一次战胜死神》《爱国情深》《榕》等入选全国美展;《舞剑图》入选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虎门销烟》入选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榕荫太极图》入选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榕荫友谊赛》入选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运会美展;《万水千山只等闲》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三等奖。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