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八十三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王礼林

  【人物名片】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1935年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88岁,得逊清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后人将其葬于福州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

  2017年清明节,位于马尾区君竹村的陈宝琛墓园,再次迎来郭锦贤的身影,他拿出工具,打扫、拔草、祭奠……老郭与墓主人非亲非故,只是义务照看,一坚持就是24年。谈起缘由,老郭说:自己毕业的福建工程学院正是陈宝琛所办,感恩其为福建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而其忠贞爱国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不应被遗忘。

  陈宝琛,出身名门世家,家族明清两代中进士者达21人,仅陈宝琛一代就创造了“六子科甲”的奇迹。他毕生在追寻自己的人文理想——辅佐明君、匡扶天下。从21岁中进士始,其风华入仕;因直言敢谏,与张之洞等4人被誉称“枢廷四谏官”。中法战争结束后因荐人不察被连降五级,人生迎重大转折点。

  “他乡”的官场失意,反让陈宝琛在“故乡”得意。返回福州期间,除闭门读书,他还干了两件事:积极投身实业,倾力教育事业。尤值得一提的是,陈宝琛仅在福州就创办和整顿了小学堂三十余所,并大办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办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大学等诸校的前身,新学短短数年普及八闽大地,为近代福建文化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网络图片)

  末代帝师,溥仪唯一的智囊和灵魂

  陈宝琛成名于世,最主要原因是其为末代帝师。

  溥仪的老师其实共有四人: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和洋人庄士敦。但陈宝琛却是溥仪心中最重要的老师。“唯一的智囊,唯一的灵魂”“最稳健的人”这是溥仪对陈宝琛的评价。在陈宝琛死后,溥仪给他谥号“文忠”并晋“太师”——那是臣子能够得到的最高头衔。

  陈宝琛何以成为溥仪老师?陈宝琛是如何教育溥仪?师生之间关系为何如此紧密?

  陈宝琛成为帝师的故事也是跌宕起伏。

  宣统三年(1911年)7月10日,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当天清廷下谕,派他和陆润庠入毓庆宫“授皇帝读”,充任6岁小皇帝溥仪的师傅。此时,陈宝琛本该是在补授山西巡抚的任命上。

  1911年6月,陈宝琛被补授为山西巡抚,但当时庆亲王奕劻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外放大员都得备厚礼去拜谒,而陈宝琛不从。因此,陈宝琛被奕劻“推举”担任小皇帝老师。而改派的陆钟琦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却遇上太原新军发动起义被杀了。

  作为启蒙老师,陈宝琛不但教溥仪读书识字,还循循善诱地把他一步一步引导到人君培训的道路上来。“咸待一言决焉!”他发自内心地效忠于小皇帝,把复兴清朝的希望寄托在溥仪身上。

  陈宝琛对于溥仪教育可谓竭尽心智,要求很严。如,溥仪小时候很顽皮,老师一转身就在下边做起鬼脸来,陈宝琛有时也会皱起眉头批评:“君子不重则不威!”当年溥仪比较轻佻,坐时喜欢抖腿,陈宝琛常提醒他:“树摇叶落,人摇福薄。”他最讨厌太监给溥仪讲“怪力乱神”的故事。

  每天除读经书念圣训之外,陈宝琛还常给溥仪讲历代帝王为政得失的故事、时时勉励溥仪好好读书,发奋有为,以备成一番帝王事业。他不断对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静观待变”的思想,为复辟做好准备。

  陈宝琛担任皇帝师傅连续十余载。曾与之共事的英国人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这样描述他:“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举止端庄有礼,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令人喜爱的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位造诣极深的学者,其优美的书法令人赞赏。”

  由于他在“授皇帝读”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溥仪也觉得陈师傅比其他师傅更亲近,其一生第一首“御制诗”就是8岁那年为陈师傅祝寿而写,全诗只有16个字:“松柏哥哥,终寒不凋;训予有功,长生不老。”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网络图片)

  “六子科甲”,书香门第耀榕垣

  能成为帝师必然是一代诗书大儒,陈宝琛自不例外。其出生书香门第,加上天资聪颖,都为其今后取得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1848年,陈宝琛出生于闽县螺洲。其父陈承裘共有七个儿子,陈宝琛最大。陈家在唐末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从此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

  其中就不得不提的是陈宝琛曾祖父——陈若霖。陈若霖是乾隆进士,道光朝当过湖广、四川总督,官至刑部尚书。陈若霖之后,陈家开始显达,每代都有人中进士、举人,明清两代中进士达21人、举人110名。1868年,陈宝琛中进士,随后其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时称“六子科甲”。

  陈宝琛忠直耿介,刚正敢谏,崇尚实干,受左海“重义轻利”纯朴民风及家庭良好教育影响很大。

  陈宝琛祖父——陈景亮官至云南布政使。陈景亮为官正直,不畏强势,早年任兵部职方司总办,管理武官八旗都统、副都统以及参佐领以下官员有关弹劾的事。有位亲王保荐一名武官试箭没有中的,讨论处分时,同僚暗示说此人乃亲王保荐要从宽处理。陈景亮言:“司官只有依照定例办事,若因是亲王保荐便违例处理,岂能服人心?”

  其父陈承裘的影响更是直接和巨大。虽为咸丰进士,却淡泊名利,辞官回乡,养亲课子,举办公益事业。中法战争后陈宝琛贬官降职,其父的安慰只是:“我担心的就是你官升得太快。”“忠孝只嘉名,非愚无以尽实际;聪明原美质,守正方不入歧途”和“创业历艰辛,安享当思能负荷;处盈防满溢,吃亏还算占便宜”是陈承裘写的两副联语,作为家训深深印刻在了年幼的陈宝琛脑海里。

  陈宝琛中进士后正式入仕。其刚正敢谏在“庚辰午门案”后迅速闻名。1880年,陈宝琛任武英殿提调官。慈禧身边的太监与清宫午门护军争殴,慈禧偏袒肇事的太监,下旨严惩守职的护军,陈宝琛上奏力谏,说若护军获罪则“此后凡遇太监出入,但据口称奉有中旨,概即放行,再不敢详细盘查,以别其真伪,是有护军与无护军同,有门禁与无门禁同”,终使慈禧收回成命。

  陈宝琛也因“崖岸自高,不避权贵”“潇洒倜傥,风采赫然”,以“激浊扬清”、“清明政治”为抱负,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 “枢廷四谏官”。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行书七言联

  为民请命,修建福建首条铁路

  1885年,官场失意的陈宝琛在家乡取得了荫福万世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主持开通了漳厦铁路。

  陈宝琛对现代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早在1880年,他就曾代台湾巡抚刘铭传草拟《请筹造铁路以图自强疏》,认为铁路运输比漕运、赈务、商务、矿务等,尤为急切,而且利于用兵,是富国便民的自强之道;又指出:“俄人所以挟我,日人所以轻我者,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危难苟安,不能奋兴;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振之始,彼族闻之必先发奋。”但意见被顽固守旧派所拒。

  甲午战争后,日本在1900年进一步向清政府提出修造自厦门对岸嵩屿经福州、邵武,过南昌到汉口;自福州经罗源澳至三都澳;自南昌经衢州至杭州的三条铁路线的筑路权,妄图把势力从台湾扩充到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四省。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位于仓山螺洲的陈宝琛故居

  列强的激烈争夺,引发福建人民关注。经当时贬黜退居在家的陈宝琛和光禄寺卿张亨嘉的发起,一场以“自保利权”“收回利权”,杜绝列强觊觎为目的的抵抗运动悄然兴起,得到海内外侨胞和福建各方响应。

  1905年9月“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总公司”在福州应运而生了,陈宝琛任公司总理。公司成立后,呈报北京商部核准,先行修筑漳州一厦门、泉州一东石、福州一马尾三条海岸线铁路,并计划筹集股本银六百万元。为集股筹金,陈宝琛奔走沪、厦等地,在他的动员下,沪、粤等地闽籍绅商士民相继认股。1906年秋,陈宝琛亲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股投资。

  资金有限,让三条铁路同时动工希望渺茫,于是陈宝琛放弃原计划,决定先建漳厦一线。1907年7月,漳厦铁路破土动工,但因资金使用从不加以核算和节约,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并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1911年5月,漳厦铁路草草通车营运,是福建史上首条铁路。但由于铁路质量低劣,平时又缺乏维修和保护,火车竟比汽车还慢,营业一落千丈。

  尽管现今漳厦交通四通八达,但陈宝琛为民请命、兴业救国的故事仍被民间传颂。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行书《陶渊明诗》

  办新学,扩充全闽师范学堂

  陈宝琛自37岁被贬回乡后,人生大部分时光在故乡渡过,办新学、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是他另一项重要的成就。

  陈宝琛回闽后,修葺先祖的赐书楼,并且修建沧趣楼,自此闭门读书。但并非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年,他便与陈璧、林纾等人合力创设苍霞精舍,这是福建最早开办的新式普通教育学堂;1898年,他创办了以学日文为主兼学汉文的福州东文学堂,陈宝琛任董事兼总理,这是福建在“戊戌变法”期间首设的新式中等专业学堂;1899年,陈宝琛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大量培养人才、推广教育为目标。

  戊戌变法后,福建各地纷纷提出兴办中、小学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员特别缺乏。1903年,闽浙总督陈仰祈与陈宝琛商定把福州东文学堂改组扩充为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陈宝琛慨然应允,并出任首任学堂监督(校长)。后又升格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这是福建第一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此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书法作品

  陈宝琛为学堂亲自题写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并且,还撰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开学告诫文》,成为全闽师范学堂培养学生的准绳。在主持高等学堂的时候,陈宝琛还派遣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去日本留学。全闽师范学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养毕业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学教师的骨干。而且陈宝琛创建了福建省的系列化师范学校,为遍设全省的中小学作出很大贡献。

  1909年,陈宝琛又奉召进京。1911年便担任溥仪老师,同时兼任福建教育总会会长职务,继续关心福建新学进程。

  他既当过帝师又办过学院,既是旧时代私塾先生,又是新式学堂开创者。在数十年办学生涯中,积累形成一套自己的办学理念。他提倡“崇实学以励人才”,主张要讲求有用之学,反对空谈之风,提倡“行己以有耻为质,读书以有用为程”,指出只要“屏黜空言”,就能“风气日开,人才辈出”;他主张把西方先进科技移植到中国,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他注重学校管理和师范教育,提倡教者师为先,借鉴日本办学模式,按近代学校要求健全学校管理机制。

  1935年3月5日凌晨,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及民国的陈宝琛在北京病逝。其墓前的屏柱对联——“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对其一生作了精辟入里的评价。

  虽然他一生希冀于清廷,仕途坎坷,但其后半生通过热心教育、实业,仍间接实现了富国图强、抵御外侮的抱负。斯人已逝,但其一手创办的一所所学校,像一位位园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闽大地,涤荡蒙昧,造福后人。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楷书作品

  【各方评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在我身边的遗老中,他是最沉稳、谨慎的一个。”“他是最忠实于我,最忠实于大清的……他是我唯一的智囊。”“陈师傅是个性情和蔼、为人处世圆满、富于忍耐性的人。”

  陈三立(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残年赏小聚;运会所遭,辅导所系,务摅素抱见孤忠。

  陈衍(近代同光体诗派开创者):拔可一律,颈联云:“生憎虎豹当阑恶,转觉麒麟卧地安”殊为稳切,盖满洲为保护国,陈老绝不与其事也。

  范启龙(曾任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宝琛虽然没有到战争前线跟法国侵略者对阵,但他对中法战争却十分关心,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也充任了防法抗法的会办南洋事宜大臣,颇著辛劳。他与中法战争的关系不可谓不深。

“末代帝师”陈宝琛:冰渊晚节期无忝,桑海余生会有涯

陈宝琛书法

  【代表作品】

  光绪七年(1881年),纂修《穆宗本纪》。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奏议》等。《沧趣楼联语》收录应酬联作九十副。

责任编辑:燕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