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乃珖作品《古器新花》。
1953年,对于郑乃珖有着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一年,43岁的他创作的作品《荷萍图》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夹竹桃》入选西北地区第二届美展,并载入美展专集。此后,他就成为地区性、全国性美展和画展的常客,作品屡登高雅殿堂。
与温润秀丽的东南海疆相比,雄浑壮丽的大西北震撼人心,茫茫沙漠、绵绵峰峦包孕着神秘与力量,他与赵望云、邱石冥、张寒彬、石鲁等“外来”艺术家一道,形成“长安画派”备受关注。
在三尺讲台,他毫无保留地传经授典。编写教案、绘制范图,对学生因材施教、敦敦善诱,重在启发和鼓励个性,因而成绩卓著,桃李满门,其中不乏享誉海内外的俊彦英才,而那些教材至今仍被不少艺术院校奉为圭臬。
20多年后,郑乃珖退休,定居故乡福州。1977年,67岁的他作为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首批成员之一,赴京为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作出访礼品画。
郑乃珖作品《商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他焕发青春, 受命筹组福州画院,亲任院长,恢复美协事务, 为振兴八闽画坛呕心沥血,夙夜在公。
晚年,他的艺术之树结出辉煌硕果:作品《山花烂漫》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巡展于欧、美诸国;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作画;担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顾问,被授予“振兴工笔重彩荣誉奖”;2000年福建省政府确定拍摄《老艺术家风采》电视资料片,他是首批十位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