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籍百岁抗战老兵:牺牲的战友们别被历史遗忘

来源: 海峡都市报

  海峡都市报3月25日讯 77年前,江西万家岭,21岁报务员吴枝花所在的国民革命军预备第6师,与日寇血战一个多月,全师5000人仅存400多,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66年前,福州洪山桥,吴枝花带领村民,冒死抢救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的解放军伤员,将烈士遗骨悄悄埋葬,他,苦苦守候幸存者前来寻找。

  昨日,是福州劳光村抗战老兵吴枝花的“百岁寿宴”。寿宴上,海都记者听他讲述战火纷飞下的生死与情缘。这段舍身报国的经历,吴枝花一直隐藏,直到去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被家人所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据“关爱抗战老兵网”的不完全统计,福建省抗战老兵仅剩不到200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数字将越来越少。

福州籍百岁抗战老兵:牺牲的战友们别被历史遗忘

  百岁寿宴上,老人戴上志愿者们制作的纪念章,端正地敬了个军礼,向牺牲的战友致敬

  寿宴上突然敬礼

  吴枝花,又名吴志群,生于1917年农历二月初五,今年虚岁99。昨日,亲朋按照福州当地的习俗,为他办起了“百岁寿宴”。

  老人的家在仓山区建新镇劳光村。除了有点耳背,老人的身体硬朗,口齿清楚,对往事记忆犹新,甚至连部队的番号、战斗的细节、战友的名字等都能一一说出。女儿吴惠珍告诉记者,“体检全身,各项指标都正常,只是会有痛风。”

  见到海都记者,老人热情地起身,招呼记者就座。他小心地从房间的柜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盒子,打开,里面是一枚勋章。去年12月,志愿者创建的“关爱抗战老兵网”,为了表彰他在八年抗战中的贡献,给他颁发了一枚“抗战老兵”纪念章。

  在女儿的帮助下,老人将勋章别在了胸前,并换上了志愿者赠送的“老兵纪念服”。他缓步走到家中大堂的正中,转身、立正,突然举起右手,庄重地敬礼。原本喧闹的大堂,突然安静了下来,前来拜寿的亲朋愣了一会儿后,纷纷掏出手机,帮老人记录下了这庄严的一刻。

  “全师5000多人,一个月下来,最后只剩下400多人,我是幸运者。”老人告诉记者,勋章虽然只是志愿者颁发的,却是对他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认可和尊重,“我不怕死,怕被忘记,我不怕自己被遗忘,怕牺牲的战友被历史遗忘。”

  血战万家岭

  子弹穿过腿间 差点就没命

福州籍百岁抗战老兵:牺牲的战友们别被历史遗忘

  血战万家岭战场(资料图) 

  老人说的这场惨烈战斗,发生在1938年的江西万家岭附近。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的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106师团近万人,史称“万家岭大捷”。

  老人告诉记者,因家贫,他读到初二便转投福州无线电学校,学校的地址,位于现在鼓楼区的衣锦坊附近。一年半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38年,他加入了当时驻扎在龙岩的国民革命军预备第6师,任师部电台报务员,少尉军衔。

  十多天后,部队被调往江西抗战前线。1个多月后,万家岭战事更紧,“我记得部队是夜里赶到前线的,沿途房屋被炸得东倒西歪,空无一人,战友们都很伤心,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就更深了。”

  作为报务员,老人回忆,自己的任务是保证阵地之间通信的畅通,“仗打起来后,我下了团部,背着一台手摇发电机,随电台台长穿梭在阵地中,日本人的飞机、小钢炮非常厉害,几乎是贴在地面飞,炸弹扔下来,血肉横飞。”

  老人说,白天,守阵地的战友根本不敢吃饭,只有等到夜晚,才敢就着凉水吃生米。而老人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随着团部在战壕时,一颗子弹“嗖”的一声,从他腿间穿过,“我差点就没命了”。

  全师5000人 仅400多人幸存

  残酷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部队撤下来时,全师三个团5000人中,仅400多人幸存。老人说,战斗结束后,部队解散了,剩余官兵被整编到其他部队,他则被整编到福建保安司令部。

  随后的抗战中,他作为电台台长,陆续参加了大湖战役、福州二次沦陷反击战等。

  这段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经历,连老人的子女都不知道,直到去年9月,老人在闽江边上散步时,偶遇另一位老人。在和对方的闲聊中,老人委婉地述说了这段故事,没想到,1个月后,福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主动找上门,寻访老人的抗战经历。

  经过“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审核,老人“抗战老兵”的身份得到确认。

  “全师这么多人牺牲了,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我还活着已经很幸运了。”老人说,他一直跟家人隐瞒这段经历。

  缘结洪山桥

  冒死抢救伤员 掩埋烈士遗骸

  其实,吴枝花老人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让亲朋称赞不已:他和另一位抗战老兵的情缘。

  昨天,原福州军区后勤部卫生处的张福伟老人,本来也要亲自上门拜寿,但因生病,只能提前托人祝贺。记者从张福伟老人亲笔写下的文字中,获悉了这段故事。

  1949年12月18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303团奉命增援福建前线,时任303团卫生队队长的张福伟随团部坐上从南平开往福州的“青岛”号汽轮。船至闽江洪山桥附近江面时,突遇国民党飞机袭击,“青岛”轮中弹,船上解放军官兵18人牺牲、35人负伤。

  1952年,张福伟来到福州,寻找18名牺牲战友的埋身处,可因料理后事的战友失去联系,加上部队人员流动性大,这18名烈士的埋骨地一直没有线索。

  1973年冬,张福伟在福州五四路一家澡堂里,偶然认识了一位看门人,此人正是吴枝花。两人在闲聊中,张福伟提起此事,没想到找到了惊喜。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身为国民党军官的吴枝花回到了老家务农。“青岛”轮遇袭时,时任村会计的吴枝花和堂兄、村书记吴枝钦,带领村民自发抢救伤员,并将这18名烈士,埋在离他们房屋仅十来米的山坡上。

  目前,这18名烈士的骨灰被葬在福州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园,每年的清明和12月18日,烈士牺牲地附近的福州工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祭拜英灵。

  (海峡都市报记者 周德庆 黄孔瑜 文/图)

责任编辑:陈玲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