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福州的饮食文化
福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特别是福州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烹饪界独树一帜,成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主体,故有“福州菜飘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福州菜路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福州菜清爽、鲜嫩、淡雅,偏于甜酸。讲究调汤,汤鲜、味美,百汤百味。调味上善用糟作调料,有煎糟、红糟、拉糟、醉糟等多种烹调方法。具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福州美食,高档的有闽菜系的满汉全席、鱼翅席、海参席、燕窝席、鱼唇席等,其中最享盛名、誉满中外的是"佛跳墙",被列为闽菜谱的"首席莱"。闽莱常列为国宴之一,曾宴请西哈努克亲王、里根总统、伊丽莎白女王等国内外佳宾。福州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扁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米粿、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遍布大街小巷,深受广大民众和游客的欢迎。
传统佳肴佛跳墙为聚春园菜馆郑春发研创。佛跳墙原名“福寿全”,主要由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鸡、鸭、羊肘、火腿肉、猪蹄筋、花冬菇、冬笋等28种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绍酒、桂皮、冰糖、酱油各适量,贮入酒坛中,荷叶封口拌泥密封。坛置木炭旺火上烧沸,再以文火煨制10多小时而成。上菜时,将坛中菜肴倒在大盆内,过油鸽蛋放在最上面。同时跟上蓑衣萝卜、火腿拌豆芽、冬菇炒豆苗、油辣芥各一碟,以及银丝卷、芝麻烧饼佐食,味美至极,芳香四溢,是秋冬两季的佳肴。
福州包馅鱼丸,源于清朝初年。鱼肉多来自淡水鱼或鳗鱼、鲨鱼,剔骨、洗净剁成茸状,后分次加入盐水调和,再加入薯粉搅拌成鱼羹糊状。同时,选取猪五花肉剁成酱,虾仁切碎,调入酱油、味精、葱白等作馅。包制时,左手抓起鱼蓉摊在掌心,右手取馅包在鱼羹糊里,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压,从指缝中压出包心鱼丸,用小勺舀入清水锅中,以微火把鱼丸汆熟捞在汤碗中。另行起锅,置旺火上,倒入高汤,加入味精、盐烧沸,撇清泡沫,盛入汤碗,撒上芹菜末、胡椒粉、香油即成。成菜后,汤清如镜,鱼丸洁白,漂浮在汤碗面上,鱼丸与切碎的葱花共浮于汤面上,一清二白,形似星头罗列,故名“七星鱼丸”。
煎糟鳗鱼是将鳗鱼肉切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块,用酱油、味精、绍酒、白糖、香糟汁浆匀,腌渍7分钟,加湿淀粉抓匀。锅置旺火上,下油烧至七成热时,把鳗鱼块下锅拨散炸5分钟,滗去油,锅回旺火上,加入肉清汤、白糖、五香粉、咖喱粉、姜末、蒜末、葱末搅匀,与过油鳗鱼块同烧半分钟,起锅装盘,再淋上芝麻油即成。成品色泽殷红,质地软嫩甜滑,糟香适口,鲜美荤香。
鸡丝燕窝是汤菜中的上品,制作工艺考究,菜品格调高雅,质地鲜嫩,味道清淡而醇美,食之滋润爽口,富有营养。做法是取一条纱布摊于盆内,放入水发燕窝,上笼屉蒸5分钟取出。再将纱布连同燕窝放入上汤中,反复汆汤3次后,提起纱布将燕窝汤汁沥干;将鸡脯肉切成长6厘米的细丝,放在碗中加干淀粉、鸭蛋清抓匀浆好。锅置旺火上烧热,将冷的熟猪油及浆好的鸡丝一并下锅,用筷子迅速拨散,滑至鸡丝呈白色时,倒进漏勺沥去油,再用肉清汤洗净,装入汤碗,然后把燕窝铺在鸡丝上,撒上火腿丝;锅置旺火上,倒入上汤,加酱油、味精调匀煮沸,起锅徐徐从碗边浇进鸡丝燕窝里即成。
福州肉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是将猪后腿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食品,又称燕皮。成品燕皮色白质香,平滑细润,脆恁爽口,可切成丝状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晒干后的燕皮可以长久储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一般家庭可直接购买现成的肉燕皮,将干的肉燕皮铺开,喷上少量水,使其回潮变软,再包上肉馅,下汤煮食。或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又称“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福州小吃的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式等,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福州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它既是物化的福州都城史的一块“活化石”,又是文化的福州人美学意识的象征。福州小吃有百种之多,现在的福州小吃,大多数以早点的形式存在于街头巷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家所熟知的蛎饼、鼎边糊、芋头糕等。在福州的传统节日里甜点是必不可少的,食物的甜美在福州人眼中意味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福建“功夫茶”天下闻名。喝功夫茶要有一套玲珑精致的袖珍型茶具,茶叶是乌龙茶,最有名的就是安溪“铁观音”,这种茶被称为“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泡功夫茶讲究“高冲低斟”,整个程序是先将煮沸的水冲入装了七八成茶叶的茶壶里,第一泡的水专门用来洗茶叶;第二泡沸水冲进壶后,将杯盖紧,再用沸水浇淋一遍茶壶,使茶味迅速出来。到福建一定得在游览的闲暇静静地坐下来品一品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