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座谈会在榕召开
座谈会现场
(福州日报记者 杨莹/文 叶义斌/摄)
8月30日是中华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先驱者、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纪念日。昨日上午,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与福州日报联合举办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座谈会,林则徐后裔及研究林则徐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追忆林公事迹,领会并传承林公爱国爱民、清廉刚正、开明开放的精神。
让禁毒精神永放光芒
林则徐六世孙女、林则徐后裔联谊会会长林祝光
大家都知道,林公虎门销烟的壮举把他推向了世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帝国主义侵略者说“不”的民族英雄。然而,因为销烟,林公因功获罪,从钦差大臣成为被流放边疆的“罪臣”。即便百姓纷纷为他鸣不平,他的恩师以命“尸谏”,依然没能改变他流放伊犁的命运。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林公置个人荣辱和生死于不顾,义无反顾踏上流放之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表现了他无比坦荡的襟怀。
当今世界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令人担忧,也让我们更加敬佩林公虎门销烟的气魄、胆识和壮举。去年,我们禁毒基金会到戒毒所看望吸毒者,看到那些年轻的生命因身染毒瘾苦苦挣扎,我们的心像针扎一样痛,也深感责任重大。也曾看到一位母亲,提着贡品来到林则徐祠堂拜祭。她是林公的后人吗?不是。她是一位吸毒者的母亲,她希望林公再世,拯救她的孩子。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来共同整治这个毒品社会的大毒瘤,一起来帮助教育孩子们远离毒品,挽救吸毒的孩子,关爱他们的家庭,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温暖的怀抱,让林公的禁毒精神永放光芒!
注重突出林公的文化蕴涵
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维勤
众所周知,林则徐是禁毒英雄、民族英雄,这只是个平面的概念化的形象。事实上,林则徐是个非常有文化蕴涵的人物。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还是个非常能干的政治家。“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朝廷哪里出了难题无法解决,就派他去“灭火”。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优秀人物。因此,宣传研究林则徐,首先要注重突出他身上体现的文化蕴涵,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其次,要突出表现林则徐精神与现代价值观相连通的价值内核。林则徐主张行仁政,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道精神。而现代价值观源于西方,其核心是人道主义。“人道”注重“个人自由”,“仁道”强调“人与人相处的集体”。近代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是以西方殖民者扮演的强盗角色开始的,西方人道主义扮演“恶”的角色,传统仁道则代表了人类正义。这说明,现代价值观也会被异化,传统精神也能焕发出现代意义。我们要注重从林则徐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价值相连通的东西,多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生动事例,来阐释林公的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他的事迹。
再次,要加强对林则徐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研究,这应该成为福州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有的人因为偶然,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了英雄。但林则徐不是。他是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魅力人物,为什么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出现在福州?偶然之中带着必然。“晚清风流数侯官”,当时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就是这个特殊文化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符号,这是研究福州清代文化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林则徐的“无欲则刚”
闽江学院教授,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林友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林则徐书写的对联,实际上也是他所恪守的座右铭。林则徐是一位具有“刚德”的官员,不管是对皇帝,还是对贪官污吏、地方豪强、英国鸦片贩子与广东奸商,都表现出“无欲则刚”的品格。
1833年,江苏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收成无望,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林则徐忧心如焚,准备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向道光皇帝奏报灾情,请求缓征漕赋,拨发赈粮,救济灾民。就在这时,谕旨已下:“该督抚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是国家徒有加惠之名,而百姓无受惠之实,无非不堪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声誉”。一方面是百姓受灾凄惨,亟待救荒;另一方面皇帝却堵住林则徐等为民请命之口。如果再抗命上疏,就要冒“逆忤欺君”的风险,轻者革职处分,重者处死甚至株连家族。对此,林则徐却表示“将来待有应得处分,自当独任其咎”。他不顾自身安危,不惧冒犯龙颜,只为民众利益毅然决定单衔上疏。一片赤诚之心触动了道光皇帝,他下旨让陶澍复查。陶澍复奏时支持了林则徐,道光皇帝只好准奏。
对那些“利禄徒”与豪强,林则徐也敢于碰硬。182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整顿盐务,对“视鹾务为利薮,骫法营私,靡所不至”的贪官污吏,予以严惩。对极为难办的禁烟和最难对付的外国烟贩,林则徐也能义无反顾,刚毅果断,知难而进。1839年,林则徐奉旨到广东禁烟,经周密的调查研究与部署,于3月18日发布《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以果断的措施、刚毅的表态,震慑了鸦片贩子。短短两三个月内就收缴焚烧了200多万斤鸦片,震惊世界。
林则徐的刚毅基于他的“无欲”。1830年林则徐赴任湖北布政使时,1839年1月南下广州禁烟前夕,均发布“传牌”给沿途各地官员,表明自己及随从绝不贪欲、廉洁自律的态度,这是他“无欲则刚”的信念使然,更是确保禁烟成功的必然!连英国殖民主义者包令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
林则徐的“无欲则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毫无非分之欲基础上形成的刚毅品格,是最难能可贵的刚德。
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原副馆长、副研究员官桂铨
林则徐对军事十分关注。1837年3月,他抵任湖广总督,4月就赴校场,“校阅官兵”达十余日,后来又到襄阳、荆州、永州府等地,校阅官兵步射、抬炮等。2个多月,风尘仆仆地到“两湖”视察军队,可见他对军队训练和装备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民心可用”,组织官兵,做好战备工作,不断击退侵略者的武装挑衅。“知己知彼”是林则徐战略上的又一亮点。他组织人翻译西方书报,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华事夷言》《四洲志》等。从翻译资料中,他发现沙俄向南扩张将对我国西南边陲带来威胁。林则徐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被誉为“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即便在遣戍期间,他依然敏锐察觉到了西北方面受到侵略的隐患,要求加强边防。晚年回到福州,他反对英人入城,发现英船聚集在万寿桥下,便未雨绸缪,巡视闽江口,并修建北岸炮台。
林则徐的一生都心系国家和人民。他曾主持疏浚福州西湖、美化西湖,使福州人受益至今。他还联合官宦与乡绅出资筹建“敬节堂”,对生活陷入困境的寡妇开展抚恤工作。他爱国爱民、清正廉洁,任云贵总督时,夫人逝世,他要求儿子,不得收取亲戚朋友的礼金,他还写信给福州的亲人,要求举行哀悼仪式,一定要从简。
林则徐的民本思想与实践
林则徐第二子林聪彝的第七世孙林山
林则徐出生于穷苦家庭,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疾苦,思想感情上更接近人民群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构成了他政治思想的基石。这一思想贯穿了他一生的思想体系,指导了他毕生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他爱民、察民、恤民,要求“郡县以下尤无日不与民见,诚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之于所安,则平其阴阳之毗而为化民成俗之由”,除多方调查研究,还要重视民众的意见和智慧。他还十分恤民,为了达到民安、民富,他从传统重农思想出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重农而不抑商,鼓励沿海人民经商,号召与西方各国开展正当贸易往来;主张自铸银元发行,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
在禁烟斗争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始终守在抗敌第一线,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斗成果。这与他坚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他认为,要想战胜强大的西方侵略者,除“器良、技熟、胆壮”外,还要做到“心齐”。他主张从渔民、农户、盐工中挑选精壮劳力,加以训练,作为军队作战力量之辅。为激励民众斗志,他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凡杀白头鬼一名各赏洋银一百元,杀死黑鬼一名,赏洋银五十元。”这与清王朝妥协派所说的“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林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