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王凌
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乡,是他出生、求学、成长以及晚年退养之地,留存着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珍贵遗迹。榕城寻踪,以此纪念左海伟人林则徐诞辰230周年。
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
从童年到青年——生活艰苦,全面历练
1785年8月30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出生在福州的一个贫苦读书人家。其祖父林正澄和父亲林宾日,都是以教读谋生的穷秀才,长期入不敷出,不得不借上高利贷,结果被迫“将住屋售人,以偿债务”。林宾日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在福州城内(时属侯官县)左营司巷典来一座小屋。因收入微薄,林则徐母亲带领几个女儿从事女工,“以佐家计”,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
林宾日始终坚持走参加科举和教读谋生的道路,并逐步把希望转寄在林则徐身上。林则徐四岁那年,便随其父在左邻的罗氏试馆就读。林宾日的学问和教育方法都很好,林则徐后来回忆道:“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典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以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屋漏尽”,这就是林则徐童年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虽然家贫,但林则徐父母保持做人的操守和气节,“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身家不清”的富人想用重金收买林宾日,为其儿子保送文童,被林宾日断然拒绝了。林家善良热情,乐于助人,“视人之急犹己家”。有一次,林则徐父亲把米送给困穷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和母亲忍饥挨饿,并告诉林则徐“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所有这些,都对林则徐优良品质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艰苦生活的锻炼,使林则徐成熟较早。他聪明好学,童年时便以善于作对而出名。有人出对“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立即应“鸡公有髻不梳头”,贴近生活,诙谐有趣。林则徐还自撰对联:“家小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表现了乐观的精神和远大的志趣。
鳌峰书院模型
14岁那年林则徐高中秀才,然后到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深造7年。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主张“经世致用”的正直士大夫;他痛恨吏治腐败,曾因不屑与权臣和珅为伍而辞职回家。在读书方法上,他主张“凡经世有用之书,必当渐知讲求”。在郑光策的教育和引导下,林则徐“立志为先”,树立了“岂为功名始读书”的思想,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和古今各种经史典籍,大大开阔了眼界,并练就了过硬的文笔和书法等基本功,为一生仕宦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尤其仰慕宋代名相、抗金英雄李纲(邵武人),曾与书院同窗一起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22岁那年,还发起修茸李纲的墓地(在福州市近郊)。
林则徐20岁就中举人,但此后经过3次会试才中进士。1805年初(清嘉庆九年十二月)林则徐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参加应试。一路上游历名山大川,寻访民情风俗,接触社会实际。落榜后回到福州,因生计,不得不外出当私塾先生。一年后,房永清署闽县知县时聘林则徐到县衙做书廪(抄写员)。不久,房永清升任厦门海防同知,林则徐又同往续聘为书记(文书)。厦门当时已是国内航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洋船丛集,商贾殷阗,仙山楼阁,甲于南天”。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亦开始贩卖鸦片来毒害中国平民。当时英商走私输入厦门的鸦片就值白银数百万两,这使得林则徐很早就具体了解到鸦片危害和海防的重要性。
林文忠公祠
林则徐在厦门时办的文牍,受到汀漳龙道百龄的赏识。1807年(嘉庆十二年)林则徐回福州过春节,除夕那天,突然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特别召见,被留在衙门连夜办理折稿。大年初一五更完稿,张师诚阅过十分满意,当即决定让他入府。这是林则徐一生的重大转折,他后来撰文感激张师诚“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济舟航,引后进如培子弟”的恩德。
张师诚是个清官,主张“官爱民如子弟,民视官如父母”,深得嘉庆皇帝的赏识。林则徐经过协助处理抚署奏稿文牍的历练,增长了从政的本领。在张师诚的鼓励和支持下,林则徐曾于1808年再次进京应试却依然失败。1810年张师诚进京觐见,特地为林则徐备好盘缠,带他一同北上,为他解除了进京应试的后顾之忧。这次林则徐一帆风顺,会试榜列74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4名,朝考第5名,赐进士出身。经过全面历练的林则徐,从此沉稳地走上了仕途。
中年丁忧在家——心怀桑梓,身系民生
林则徐纪念馆展陈“林则徐史迹展”
林则徐从29岁到35岁,在京城当了整整七年的小京官。其间先后被派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和云南乡试正考官,并逐步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于1820年外派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转任杭嘉湖道。道光皇帝对他也很欣赏,先后任命他担任浙江盐运史、淮海道、江苏按察使兼布政使等江南重地要职。1824年,林则徐因母亲过世而回乡丁忧。但不到半年便因紧急公务,奉旨“夺情”赴清江浦督河工达半年之久。1827年丁忧结束再赴京师,出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同年底,又因父亡而再次回福州丁忧三年。前后两次丁忧,林则徐在福州近五年之久。
福州西湖
林则徐居住在文藻山寓所,这是父亲分给他的遗产。林则徐入仕后寄回的家费及林宾日担任将乐县正学书院主讲席时的收入,再加上日常的省吃俭用,林宾日置办了一些田宅。1826年他为林则徐兄弟分家时,将一些田宅分给林则徐穷苦的姐姐。分给林则徐的文藻山寓所是三进木构庭院,离西湖不远。西湖既是三山名胜,更是福州第一水利,原先方圆数十里,可灌溉千顷良田。至清朝中期因年久失修,加上湖旁一些土豪将岸上积土推入湖中,用作田园,窃为己业,以致湖身淤塞,仅存七里左右。“地隘无以容水,故春夏巨浸滔天。秋冬涸不及踝,旱潦俱无所资,委良田于草莽,而民生愈蹙矣。”林则徐“岂忍纵豪右之兼并,而致良农之坐困”,便直接向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上书,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在他们的支持下,经正式批准及半年的协商和筹划,于1828年12月正式启动浚湖工程。林则徐代主管官员撰写告示,警告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得干扰浚湖,“宜速将所占之地缴出归官,免于究治,倘敢抗违阻挠,定即执法严惩”。又代福州知府撰写告示,招募民工,每挑湖土一方,给工钱240文,严禁夫头把持侵扣。至1829年4月初,计出土15000余方,砌土780余丈。1829年9月竣工,湖边四周砌筑了 1236丈余的石堤。林则徐还在西湖沿岸堤内铺列官道,岸堤上种千株梅树;且精制了“伫月”、“绿筠”两艘游艇,供人湖上玩赏。林则徐代福州知府撰拟告示,严禁拆动堤岸和刨掘树株。他还把原建在越王山麓、已经朽坏的李纲祠,移到西湖的荷亭旁,周围遍种红莲,并亲自撰写一副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又在李纲祠旁建屋3间,植桂2株,采用李纲晚年住所的名称,取名“桂斋”。当广大福州百姓欢天喜地之时,一些利益受到侵害的土豪却勾结在职贪官,向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状告林则徐种种不实罪名,以致惊动了道光皇帝派礼部、刑部大员到福建查办此事。最后查明均系诬告,便严厉处置了那些贪官和土豪。无私无畏、敢作敢当的林则徐,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船穿桥宿藕花。”他亲自为画船写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林则徐疏浚过的西湖,近两百年来基本保持原貌,至今还给榕城百姓带来福音。
林则徐星纪念碑
林则徐在福州期间,十分关心教育和文物保护。他了解到闽县在县学之侧创设义塾,免费招收贫苦儿童入学启蒙,认为此举能解决“小民困于饥寒,不能瞻身家,奚暇课子弟”的社会问题,便作《闽县义塾记》加以宣扬和提倡,并阐述“治莫重于教,教莫先于养蒙”的道理:“此一举也,有数善焉:广教育也,恤贫穷也,植始基也,遏邪僻也。吏与儒同其趣,而政与化同其途也。由是推诸一邑之内,无不设塾之乡,无不入塾之童,行之以实,持之以久,且使凡为邑者,咸取则焉,是诚人心风俗之大幸也。可不重欤,可不重欤!”他得知华林寺经八年修复已竣工,便应邀写碑记以弘扬其功德!
晚年回到福州——一颗红心 两袖清风
林则徐46岁再次离开福州后,历任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其后是虎门销烟的壮举和遣戍伊犁的噩运,生活跌宕。获赦离开新疆后,又先后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扶、云贵总督等,至65岁那年一再因病恳告退休,终于得到皇帝批准。
林则徐墓
从1850年4月14日返回福州,到当年11月病逝于广东普宁,而后埋葬在福州北郊金狮山南麓林氏墓地,其间扣去赴广西任钦差大臣途中的一个月,他晚年在福州实际居住不到5个月。虽然此前历经虎门销烟和充军伊犁的动荡生涯,他仍然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当时,福州已经开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但中英商业贸易冷淡,而鸦片贸易却乘机大行其道。那些住在福州城的英国商人,也以“胜利”的殖民者自居,时常凌辱当地百姓,引起人民仇恨。这年6月,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代理领事及传教士等违反规定,越过城门,向乌石山上的神光寺僧人租屋居住。侯官县令竟然默许,在全国首开英人在通商口岸进城居住的先例。福州士民上书侯官县令要求退租。林则徐则联合一批士绅,发出《福州士民致英国领事馆公启》,提出严正声明。同时,他看到官府软弱,恐怕洋人得寸进尺,侵犯福州,于是与友人密商对策,认同苏廷玉提出的以守五虎门为上策的建议。他不惜以老弱之躯,亲自乘扁舟泛闽江口,考察五虎岛及闽安镇的地形,并写《观海诗》一首:“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海口虽通商,当关资上将。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海防诗,现在读来亦发人深思。
林则徐的爱国红心,处处闪耀光芒。他听说阳岐村重修“尚书庙”,以纪念南宋抗元名臣陈文龙,便应邀手书柱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噬,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麻。”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看到满清政府的软弱腐败,退休居家、身体衰弱的林则徐只能以抗金、抗元英雄来激励世人。
御碑亭
林则徐作为历官14省、统兵40万的高官,退休后依然居住在破旧的文藻山住宅。房前有小河流过,通到闽江;闽江涨水时,木屋往往被淹,且因多年失修,梁柱大多朽坏,已经难以修整,“欲行另购,力又不克从心”。但他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寓居在第三进的双层楼房,俗称“七十二峰楼”;楼上是他的藏书处,取名“云左山房”。他在这里编辑了《云左山房诗钞》等多部大作传世,并自题“七十二峰楼”柱联:“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这位一颗红心、两袖清风的民族英雄,始终活在家乡父老和中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