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山水共画天地宽
雄江库区风景秀丽。记者 池远 摄
群山巍峨,厚植先行活力;碧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
上世纪90年代,一张“两区开发,两翼齐飞”的宏远蓝图,为闽清发展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这是一份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先后20次赴闽清调研指导,殷殷嘱托,厚望如山。
这是一次豪迈的远征。闽清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按照习总书记擘画的蓝图阔步向前,山区、库区谱写新篇,创新、开放贯穿发展始终。去年初春,习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在去年举行的闽清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闽清提出新目标、新使命:“融入都市圈,建设山水城”。
“从‘两区开发、两翼齐飞’到‘建设山水城’,全县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接续奋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力绘就高质量山水画卷。”闽清县委书记孙利表示。
闽清特色农业。记者 池远 摄
念好“山”字经
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振兴
纵览闽江闽清段,两岸青山连绵,漫山橄榄林苍翠挺拔。
在梅溪镇,一棵有300多年历史的“橄榄王”见证了闽清橄榄种植的传统,也目睹了当地橄榄产业在几十年间的惊人飞跃:从1992年全县橄榄年产值420万元,到去年橄榄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30年间超百倍跃升。
闽清橄榄,因“山”而兴——闽江沿岸山地多沙质土壤、日照充足且气候适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该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果之乡”的美誉。
然而,光“靠山吃山”,百倍跃升的传奇无从谈起。“正是靠着对科技进步与对外开放的坚持,敢闯敢拼的闽清人从山里走出一条振兴新路。”闽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敏健说。
30多年前,全省首个橄榄研究会在闽清梅溪镇(当时为梅溪乡)成立,种植户们向院所、高校专家“取经”,努力让橄榄成活率更高;如今,专业的托管服务“住”进了闽清橄榄林,省市专家“组团”上门服务,提供从剪枝、施肥到促花、摘果全流程服务,探求更高品质橄榄的管养之道,与之相伴的,还有橄榄嫁接技术迭代、保鲜技术创新。
30多年前,闽清橄榄种植户、供销社职员等奔走省内外拓宽销路;如今,一年一度的橄榄节已举办到第五届,每年都有八方来客走进闽清品橄榄、谈合作,依托电商与直播带货,闽清橄榄已走进全国各地、千家万户,以21.56亿元的“身价”获评2018年全国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
连片开发,规模发展。30年间,闽清橄榄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展至6万亩,产业发展模式也从单纯的一产走向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
山还是那片山,但经过代代闽清人的精心谋划与探索,已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依山而兴的故事在梅邑大地不断上演:
在下祝乡的高山上,多家龙头茶企落户,茶叶种植规模达14000亩,年产值超1亿元;在塔庄等乡镇,多年持续栽培探索,实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芋头供应,每亩芋头利润比过去增加1000元,村村种起芋头增收致富……
立足山区开发,闽清县持续拓展“653N”特色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带动村强民富。
便捷的交通。记者 池远 摄
做好“水”文章
“黄金水道”涌起新潮
千年闽江水奔流不息,见证了过往舟车辐辏,物阜人彩的繁华商贸之景。而今,闽江涌起新潮,昔日繁华正在重现。
驱车来到雄江梅雄村,只见青山连绵、碧波荡漾、渔排成行,一座座黄墙红瓦房屋依山而立,这座临库区而立的“水上布达拉宫”山水气质超然,360度入画,早已成为当地人气景点。
然而,时钟回拨到30多年前,这里刚完成一次“新生”: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华东最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建设,1000多名村民整村迁出库区淹没区,从“水下”搬到“水上”。开启新生活的雄江人将目光望向了闽江水——该水域气候温和、有霜期短、水质好,是淡水养殖的水上“良田”。经过辛勤的“水上耕耘”,1995年,该镇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淡水网箱养鱼基地。
好景不长。“渔民们过分追求产量,粗放养殖,因低溶氧导致死鱼情况时有发生,闽江库区面貌也大受影响。”村支书陈崇敬回忆。
“依水而兴,要走新路。”谋定后动的库区人民近年来打响了一场场“水上拆迁战”,将20万平方米的网箱养殖面积缩减到5万平方米以下,拉开了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江面愈发开阔秀美。
库区面貌的改变带来了发展思路的转变。立足绿水青山的天然景致,雄江镇定位库区旅游发展,进行了一场乡村环境大提升革命,将住屋改造成了红瓦黄墙,青山碧水相映衬,“水上布达拉宫”的独特景致成了引客招牌。渔民们也纷纷转型做起休闲垂钓,有的还乘着短视频潮流开通抖音账号,分享雄江的美景、美食。
环境优化、产业升级,越来越多投资者、创业者也在这里落了脚:创业青年将废弃老屋改造成人气爆满的民宿橄榄湖大院和橄榄湖小院;运营水上景区的专业公司与该村携手,打造水上旅游中心,丰富游览业态;闽台乡建乡创台青代表曾芝颖带着文创团队走访雄江镇,打造库区移民文化馆,建成对外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山水小镇华丽转身为文旅小镇。
如今,越来越多人走进雄江,不仅为品鲜美的雄江鱼,更奔着秀美的江景而来。
当下,紧抓福州都市圈建设与闽江水口坝下工程建成通航机遇,闽清积极擘画,揽江入怀,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闽江内河码头规划建设,一系列新布局、新谋划“因水而兴”,“强闽江”正成为闽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T台”。
位于梅溪新城的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林凯航 摄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步一脚印扎实推进
梅溪新城。记者 池远 摄
做强山水文章,实现山水联动、山水共画,这是闽清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中颇具亮色的一笔。在这背后,有思想之光高瞻远瞩的指引,有一步一脚印的踏实推进。
一念起,万水千山。30年前,“3820”战略工程起笔谋划,为蓄势腾飞的闽清指明了起航的风向标。
闽清绿色建筑产业园。记者 池远 摄
一业兴,接续奋斗。闽清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立足“两区开发、两翼齐飞”发展理念擘画蓝图、谋求发展,时间见证了这座山水之城如何显露英姿——
过去30年,闽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4.76亿元跃升到去年的389.8亿元,近5年间连跨两个百亿大关,连续4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
过去30年,闽清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美丽闽清颜值高涨。梅溪新城从小到大展露风采,老城去旧换新华丽转身,“一主两副”“南工商北文旅”、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同频共振”,加速从“梅溪时代”向“闽江时代”跨越迈进,从山区郊县向大都市圈承接区桥头堡迈进。
过去30年,闽清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率先在全市推行城乡环卫、供水、公交“三大一体化”,医共体改革、长者食堂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贴近民心;脱贫攻坚圆满收官,803户2635名贫困人口于2017年提前全部脱贫,43个贫困村实现摘帽,走上振兴致富的康庄大道。
新起点蕴含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30载时序更替,闽清在岁月变迁间积蓄起前行伟力,不断续写发展新篇。
按照省市部署,闽清县全面吹响“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项目攻坚落实年”“企业服务年”行动号角,各级干部奔赴一线,以“抢”的意识、“拼”的精神、“攻”的姿态,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项目压茬推进,企业欣欣向荣,乡村振兴之路响起阵阵欢歌……一幅幅忙碌的场景蕴含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产业培育争先进位。闽清县建筑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日益壮大,东方雨虹、建工重钢等一批业内巨头纷纷落户,绿色建筑产业园正打造起新增长极,加快推动闽清从“建筑大县”迈向“建筑强县”。
乡村发展阔步向前。闽清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服务清单制度,按“农民群众动嘴、干部照‘单’跑腿”的原则,对村级事务7大类30个事项绘制“服务流程图”,切实打通村级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凝聚起跨越发展的动能。
不负梦想不负时代,闽清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绘就山水城发展新篇,开启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新征程!(记者 林瑞琪)
闽江水口航运枢纽。记者 池远 摄
闽清白河江橄榄基地。(闽清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