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一个人艰难撑起的一个产业(组图)
软木画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运用中国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制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 邹家骅 摄
不仅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展和创作,更被政府单位作为指定的礼品。作为福州工艺“三宝”之一软木画的代表流派,吴芝生的软木画作品近几年蜚声海内外。
福州是世界软木画发源地,福州西园村里的吴家与此门手艺结缘百年,到吴芝生已经是第四代。古稀之年的吴芝生说自己坚持了50多年,为了生存,他的妻子开过饭馆,自己卖过报纸,却一直没有放弃过这门手艺。2005年,四处参展的吴芝生软木画荣获“公众最喜爱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奖”,日子从那时候开始才慢慢变好起来。
福州软木画问世于19世纪,福州司法局官员许世英从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带回古老树种栓皮,由于气候适宜,这种树种在福建生根发芽。吴芝生告诉记者,曾经有人从德国带回一种类似“木画”的作品,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受到启发,将软木(栓皮)切削成薄片,运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以栓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圆雕、透雕式的图景。画面上亭台楼阁、玲珑精巧,数目花草形象逼真,色彩古朴典雅,这门手艺就这样在整个西园村流传开来。
据吴芝生介绍,福州软木画最繁华时期出现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福州市晋安区西园村整个村的村民500到600号人皆从事软木画手工艺,最年轻的从小七八岁便从事学习,一年整个村的产值就达到5000万元。90年代改革开放后,软木画经历了衰败,由于跟不上市场需求,许多艺人便“封刀下海”,只有吴家第四代传人吴芝生坚持了下来,他带领着20号人马的团队,在软木画制作题材和内容上适应市场步伐,得以存活下来。吴芝生将幸存原因归结为“主要是题材的问题,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东西。”
老吴的第一笔外国订单是在2008年,马来西亚外交官员在北京一次展览会上偶然看到吴芝生的软木画,一看便心生喜爱。他和马来西亚总理汇报后,立即得到了同意作为总理的生日礼物进贡。“当时我根据对方寄来的照片,以马来西亚为背景雕刻而成《马来西亚皇宫》和《吉隆坡双峰塔》两幅作品,获总理喜爱。”老吴记得当时总理是这么评价他的软木画:“它与木雕市调不同,软木画雕刻十分精细,是东方艺术精品。”老吴告诉记者,软木画至今也部分远销东盟、欧美和东亚国家,但国内市场占有率却只占10%左右。“一方面机械化水平达不到,艺人也少,对外参展费用也高。”
传统工艺如何创新走向市场化道路?“过去的软木画主要内容是传统的亭台楼阁,现在是各地风光好卖。我还和旅游景区合作,专门主打海西风光、闽都风光。”吴芝生认为,随着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要想不落伍于市场,必须在包装、技术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