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内地囤地首尝苦果 上海地王价格缩水过半

2012-02-09 10:55:17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比而言,国内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动辄超过70%。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内地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到71.28%,创近十年的新高,与此同时,上市房企总负债已超过1万亿元。

  2012年,新春伊始,土地市场格外冷清。据北京中原地产数据,1月,重点城市土地流标率达44%。然而,李嘉诚似乎在为进一步的抄底做准备。据港媒最新消息,和黄筹组中的5年期及10年期的美元债,由于反应热烈,已将发行规模各增加至5亿美元,即共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此举无疑为2012年和记黄埔在内地市场抢地,备足“粮草”。

  另一边厢,李嘉诚另一业务重心在香港的地产平台长江实业,也对内地市场虎视眈眈。近日,长江实业执行董事赵国雄对媒体表示,2012年内地将有大量收购机会,长实将会特别留意内地城市综合项目。

  囤地首尝苦果

  具备资金链优势,香港房企在国内的发展策略在大体上是相同的:市场开发策略上以一线重点城市作为依托,进而进入二、三线市场,由点到面地融入内地市场。“然而,不同于其他港资房企,和记黄埔在内地市场,屡屡通过土地升值而受益丰厚。”世联地产首席分析师王海斌如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李嘉诚囤地时间最长的地块,当属广州的黄沙地块,该地块是1994年由和记黄埔圈下,直到2005年11月才正式开工。而李嘉诚位于东莞厚街的海逸豪庭项目,囤地达95个月,虽然2007年被征收7915万元的土地闲置费,但相比土地升值带来的利润,就是“九牛一毛”。

  此外,李嘉诚在上海、北京、武汉、珠海等地都有囤地的“案底”。长江实业在上海台商最集中的古北新区推出的御翠豪庭,从取得地块到销售就花了7年时间;另一个李嘉诚集团的普陀区真如副中心案,土地于2006年取得,但全数开发完毕后,则要等到2018年。

  在武汉寸土寸金的江汉路步行街商业核心区附近,和记黄埔在2005年拍得一块地,就闲置了6年没有开发。而在北京,和记黄埔旗下的十三陵项目迟迟未开发,对此,李嘉诚解释为:“十三陵不是我们的问题。政府要原来住在那里的居民交地,我们也明白,要好好安置当地的居民需要时间。”和记黄埔还有一幅位于广东珠海淇澳岛的住宅地块也因政府原因处于闲置状态。该幅合同编号为珠国土转许字第20050038的地块,是和记黄埔于2005年9月以9600万元的价格取得,但截至目前仍闲置。

  针对上述囤地现象,时代周报记者尝试联系和记黄埔香港、内地的工作人员,但均回避这一问题。李嘉诚不止公开一次表示:“长和系公司从来不囤地,也从来没有买卖土地。”但是一些机构和政府的文件否定了这一说法。易居中国早在2009年底发布的当年土地报告也披露:上海有330宗土地“批而未用”,涉及上百家地产企业,包括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而2010年8月业内知名的源自国土部1457宗闲置土地的“黑名单”,“上榜”者中,和记黄埔地产赫然在列。

  尚且不去讨论“囤地”之举是否违反了相关政策,从利润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能否继续奏效呢?万科总裁郁亮近日表示,楼市进入下半场,以前那种靠土地升值而获取丰厚利润的机会不会再有。而最近,和记黄埔也在土地市场上首偿“苦果”。

  2011年年末,上海赵巷16号地块拍卖,以14.087亿元的底价拍卖,折合楼板价仅为9559元/方米,与一年前和黄所拿赵巷17号地王的21436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相比,地价水平已缩水55%。赵巷16号地块价格下调,或将直接影响昔日“地王”17号地块的盈利空间。

  “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土地价格的增长不会改变,预计港企的缓慢开发速度能够为其资产净值带来一定的增长空间。”韩长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土地价值或将出现一些波动。然而,这个波动的周期是多长,和记黄埔能否熬过这一周期,其还能继续在内地市场的土地“舞台”上“翩翩”起舞吗?(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明鹏)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