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再次上演戏剧性一幕:在比赛还剩11圈时,中国选手李文龙与加拿大选手发生冰刀碰撞后摔倒,但中国队仍坚持完成了比赛。最终,裁判组根据比赛规则将中国队判进A组决赛。
看上去惊心动魄、瞬息万变的短道速滑比赛,裁判是怎么工作的?发生碰撞的时候,每一个判罚是如何作出的?相比平昌冬奥会,本届冬奥会在判罚尺度上有什么调整?2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独家对话短道速滑名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组比赛副裁判长杨阳。
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
力求在最短时间做出精准的判罚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赛场,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裁判席,她就是我国短道速滑名将——杨阳。杨阳曾参加过三届冬奥会,斩获4银1铜。如今,她并未远离热爱的短道速滑,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2009年,退役后的杨阳开始从事短道速滑裁判工作。今年是她第六次持证参加冬奥会,这次是以裁判员的身份参加。
此次北京冬奥会赛事安排十分紧凑,短道速滑几乎隔天就有比赛。每两个比赛日中间休息的这一天,裁判组都会召集领队会。开会时,各个参赛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会和组委会一起来协商解决。如果是正常比赛日,就要开裁判员会议,总结上一场比赛,展望当天的比赛。”
△杨阳在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项目赛场上执裁/受访人供图
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杨阳的关注点变了,“当运动员的时候不会专注看哪个人犯规了,只是下意识认为这个人‘应该犯规了’,等着看裁判怎么判。而现在作为裁判员,任何一个判罚都要有理有据。而且裁判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因为情况瞬息万变。”
短道速滑比赛速度快、对抗激烈,比赛允许一定的身体接触,但若有推挤或阻碍其他运动员的行为,将被视为犯规。其中的判罚规则非常繁杂,一个人失误就可能牵连到两到三名运动员的比赛。“裁判员要特别谨慎,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力求在最短时间拿出精准的判罚。”杨阳说。
去年受疫情影响,许多赛事取消,但杨阳不能休息。几乎每两个礼拜,国际滑联所有在册裁判就要参加考试和集体讨论,“我们也是不断在学习,把所有细小的判罚都归纳整理了。”
裁判眼中有号码、无国籍
杨阳表示,作为中国裁判参加北京冬奥会,感觉很骄傲。但作为裁判员,首先还是要保持一个好心态,“不能去关注运动员是哪一国的选手,我们的眼里只有他的号码。在裁判判罚和确定晋级时,一定要先说运动员的头盔号码,不会说哪个国家犯规。”
短道速滑裁判在场上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团队作战,每个项目都有四名甚至更多的裁判。
杨阳介绍,裁判员们会通过耳麦交流,报出自己“发现”的号码以及这个号码因为什么犯规了。大家在耳麦中讨论完后,由裁判长给出最终的判决,再由裁判长统一告知编排记录长和宣告员,这样才构成整场比赛裁判工作的完整流程。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男子组比赛 裁判员位列不同区域捕捉比赛细节/总台央广记者 李行健 摄
每个判罚都有据可依
短道速滑比赛戏剧性很强,但从裁判角度讲,判罚都是有标准的。杨阳说,裁判员手册的每一条,对比赛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都规定得非常清楚,有据可依,有理可讲。“我们会特别细致地划分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语言代号,包括进弯道前两米、弯道、接力、起跑等。”
场上的裁判员们都非常谨慎,不会轻易改判。“如果有时候观众迟迟没有看到裁判员宣布,可能是我们在看不同角度摄像机拍出的画面。”
△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赛场内运动员比赛画面/总台央广记者 李行健 摄
杨阳认为,冬奥会给整个城市建设都带来了明显变化。“不管北方南方,你去一个商场,可能就能看到冰场,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基数大了,我们在国际赛场上出成绩的成功率肯定也大了。”
杨阳觉得,一个孩子至少要接触一个体育项目,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体育能给你带来由内而外的影响,可以让人身心快乐。”
监制丨郭静
总台央广记者丨周益帆 李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