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定西9月12日电 (叶秋云)“种树就是造水,造水就是造钱。”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福州·定西东西部协作生态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技术总负责人张国防9月1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张国防(左)与福建农林大学黄秋良老师(右)正在量树高。 吕明 摄
初秋时节,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南山“福州林”被层层新绿覆盖,乔木、灌木为荒山披上了绿装,远远望去,荒山秃岭似长出了“新发”。
初秋时节,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市安定区城区南山“福州林”,3年前栽下半人高的云杉等树苗长势不错。 吕明 摄
当天,张国防与福建农林大学黄秋良老师正在测量树高,了解树木的生长情况。直尺、卷尺双管齐下,二人围绕着一棵云杉测量着。张国防笑道,三年前栽下时差不多1.2米,现在已经长到了2.3米,长势不错。
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十年九旱”,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2017年,福建省福州与定西市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福州市与定西市在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医疗帮扶交流、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展协作。
2017年3月,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启动,张国防和团队成员便在定西市安定区南山植树造林。
忆及刚来的时候,黄秋良感慨,从福建来到定西,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黄沙。“我们做了一个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造林规划,用了很多创新管理思维来推动这个规划落地。”
在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菌草推广种植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国勇教授(右二)正在看巨菌草长势。 吕明 摄
2017年,“福州林”一期工程开工,来自福州的张国防等林业专家在总结定西植树造林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挖大坑、栽大树、浇大水”的办法来保证苗木成活。
为克服当地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贫瘠等制约因素,福州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机械挖穴、滴灌工程、高位水池、精细施肥追肥等各种先进技术,造就98%的种树成活率。
如今,安定区南山共植树造林10600多亩,栽植了170余万株乔木、灌木。张国防表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很强的蓄水能力,有助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
据张国防介绍,万亩绿林除了产生生态效益外,他们还在林下套种果树、农作物等,通过林果结合、林蜂结合、林农结合、林旅结合等方式提高当地农户的收入。
“福州林”的种苗、造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等环节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据统计,生态林一至四期项目建设中,退耕还林补助惠及11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1633元;带动9户贫困户育苗21亩,每亩增收1655元;共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户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护林员岗位,户均增收8000元。由此,该项目2019年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距离“福州林”40多公里外的宁远镇菌草推广种植基地也是一片绿意盎然,将近一人高的巨菌草郁郁葱葱。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国勇教授介绍,巨菌草种植项目是福州·定西对口帮扶的一个重点项目,从2017年开始在定西市渭源县和安定区试点种植,由于菌草在黄土高原上的种植前景可观,定西市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宁远镇抓住机遇,探索推广种植菌草,作为发展畜草产业的新草种。当地定西发牧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引进种植巨菌草,以此开展牧草种植和肉牛养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发昌介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50户136人参与种、养殖,其中贫困户21户,占总农户的24%。
据悉,当地贫困户即得到土地流转费收入,又有基地季节性务工收入,在菌草种植过程中参与务工农户50户、1000人次,务工费用10万元,预计带动参与农户增收2600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