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0人|杨晓:“走出”福州的满城绿意

来源:福州日报作者:林奕婷

30年·30人|杨晓:“走出”福州的满城绿意

“我希望福州能变成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城市,公园里有绿水有青山,有大树有繁花,每一位市民都能够惬意地在这里生活。”说话间,杨晓微微眯着眼睛,仿若美好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30年·30人|杨晓:“走出”福州的满城绿意杨晓(左)与市民交流。记者 叶义斌 摄

杨晓是福州市园林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第七届福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1986年,我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回福州工作。刚下火车,我就想回头了。”劝退杨晓的,是当时福州落后的园林建设和绿化意识。

根据《福州市园林绿化志》记载,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州人均公园绿地在省会城市中只略高于拉萨,到1986年,人均公园绿地只有1.7平方米。而说起公园,大家也就说得出一个西湖公园,甚至将福州园林处称为“西湖园林处”。

转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白马河公园、江心公园、左海公园等一批公园相继建成,同时打造了五一北路、白马路、江滨路等一批绿化示范街道。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要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理解园林绿化的意义。这让我觉得自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从此踏踏实实地埋头福州的园林绿化工作。”杨晓说。

杨晓埋头一干,就干了30多年,看着福州的绿意一点点在脚下蔓延开来。

对杨晓来说,水系治理是工作中的一大挑战。虽然是水系治理,但水变清的同时,岸上建设也需要同时推进,打造岸绿景美的城市角落。福州有107条内河,如何将绿化与治水结合在一起?杨晓提出了“一线跟包法”:由市园林中心下面的12个基层单位从方案设计阶段就开始分项目跟进,驻守在项目建设一线。

12个基层单位的专业人员走入现场,为规划设计与施工提出专业意见,保留下内河两岸几百棵大树,沿内河形成市民家门口的串珠公园。如今,绿色珠链延伸至街道,延伸进社区。

走在一线,始终是杨晓坚持的工作方法。2017年5月,杨晓发起了周四晚上的现场会,一开始是为了种树,从市民的角度来寻找可以补植乔木的地方,为城市造出没有断点的绿荫。后来,现场会突破了部门的限制,走进了每一个项目现场,走在福州的每一条路上。每走一次对杨晓来说都会有新的体验,平均一年下来会走坏两双运动鞋。

“这鞋坏得有价值,不仅是因为在现场只用10分钟就能解决会议室里半个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因为现场会成了市民和部门沟通的桥梁,市民会觉得你是真心为他们着想。”杨晓说。

也是一天在走现场的过程中,杨晓突然意识到,如果将大树下的空间梳理出来,在林荫下打造小广场,装上桌椅,是不是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的场地?为此,杨晓提出“林下空间”的概念。在她的主张下,福州的公园绿地多了许多让市民更好休闲的空间。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也是杨晓践行绿化工作的写照——好的生态要因地制宜,惠及百姓。

如今在福州,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从1986年的1.7平方米增加到14.82平方米,城区内四季景色不断的大小公园成为市民假日出游的首选地。

看着市民在林下空间跳舞、乘凉,在绿地旁休闲、娱乐,杨晓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欣喜。但是,她的脚步没有停下,她仍在赶往下一个项目现场的路上。(记者 林奕婷)

责任编辑:徐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