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新智 | 福道弯弯 幸福绵长
行走林梢上,穿梭森林间,漫步溪河边,耳边是鸟鸣虫吟,沿途是繁盛花草。在福州,这种满满的幸福感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此生态之福,来自一条条城中穿行的福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点睛之笔,福道把山、水、人、城融为一体,弯弯福道通向远方,诗意幸福隽永绵长……
连接“城-湖-山-江”的金牛山福道。摄影:陈鹤
福道,孕育于山水之中
福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长期流传着“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民谚。1077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巩由江西调任福建,从老家江西南丰出发前往福州,苦于路途劳顿,不禁感叹:“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山水城市,青山绕城、河网纵横,仅中心城区就有58座山体。虽坐拥“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风景,人们却一度“看山不进山,见绿难享绿”。
如何既让青山绿水得到精心保护,又让百姓共享山水之乐,始终是福州市反复思考和努力破解的问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福州加快人与山水和谐共生的探索。
福州中心城区拥有58座山体。摄影:陈金海
然而,福州山多地狭,人均建设用地仅70平方米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市中大面积新建公园显然不现实。现状倒逼城市建设者想方设法,尝试通过步道把山体融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转化为人人共享的绿色福利。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福州对城市山水资源进行系统盘点,对各个山体进行分级保护,乌山、于山、屏山等历史名山再现古韵。其余山体则以“用”促“保”,通过建设多样的山地公园和步道,让越来越多市民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也更加自觉地守护共同的绿色财富。
于山恢复昔日盛景。摄影:林双伟
十载绿色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市城乡建设局和市园林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州拥有山地步道总长131公里,与501.7公里滨水绿道、200多条传统老街巷紧密相接,379个串珠公园、1022个街头公园举步可达,一条条休闲慢行系统融进了城市肌理,串起了绿色生活。这既是福州城市森林步道,更是百姓的幸福之道。
“福道”之名由此而来。
若隐于林间的灵动福道 摄影:陈鹤
福道,承载着闽人智慧
短短几年,福道先后揽获国际建筑奖、新加坡总统设计奖、人类城市设计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国内外大奖。
福道有何过人之处?正是在一次次迭代升级和自我超越中,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理念为引领,福道在生态保护与步道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之在同类工程中不断引领风骚。
福道1.0版——金鸡山公园栈道
金鸡山公园栈道实现从城市中心走进自然森林。摄影:程惠萍
福州东郊山重水复,曾是古代游览胜地。一生热爱八闽山川胜迹的清代著名盐商魏杰,就选择在金鸡山结庐而居,于山水间怡然自乐。
岁月长河淘尽无数风物,金鸡山日渐沉寂。直到2012年,金鸡山公园动建福州首条无障碍山地绿道,通过空中廊桥连接温泉公园,如诗胜景才“揭开面纱”。
金鸡山架起以钢结构为主的桥梁式2650米高空览城栈道。摄影:吴伯锋
人们赞叹,长达2650米的钢结构桥梁,飞架于陡坡之顶,在海拔80米~90米成就360°观景的高空览城栈道,而福州市花茉莉花花瓣造型的观景平台,令人难以忘怀。
脚踏“茉莉花瓣”、远眺榕城美景,俱是赏心乐事。2015年春节期间,览城栈道一开放即吸引40余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
观景平台采用福州市花茉莉花的花瓣造型。摄影:包华
“金鸡山公园栈道实现从城市中心走进自然森林。美中不足的是,施工便道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栈桥造型也稍显笨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奎说,这些成为福道2.0版的突破方向。
福道2.0版——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
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开创了中国钢架悬空栈道的先河。供图:LOOK Architects (锐科设计)
《闽中记》记载:“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锁,引锁尽,见金牛奔涌。渔者急挽至岸,牛断,犹得锁长二尺。”之后金牛沿闽江北驰,化作一座青山,故称金牛山。
神话塑造的金牛山,而今在创造“神话”。
2015年,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动建。建设者对生态保护和艺术美感的追求近乎严苛,在借鉴新加坡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与探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与山的对话。
福道的人性化设计满足轮椅通行,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登高览城。摄影:王文奎
作为目前亚洲最长的连续性、无断点全钢结构林端步道,总长约9公里的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主轴线依山脊顺势而建,把城市与江、湖、人文、自然紧密缝合。镂空的栈道桥面,达到无障碍通行标准,让行动不便的市民也可以走入森林。轻巧通透的材质加上落地的“Y”形单柱,做到对地面几乎无损伤,透光透水的格栅板,让栈道下方的每一寸草木都不会错过阳光雨露的滋养。
为每一寸草木争取阳光雨露的金牛山福道。供图:LOOK Architects (锐科设计)
建筑艺术的造型,体现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细看步道,巧手打造的预制钢结构,线形自然优美、空间起落回转、造型轻巧灵动,犹如一条“空中飘带”在林间穿梭,让园林艺术美学和工业标准化实现了和谐统一。
这里的施工是“静悄悄”的。为护好山体,不用大型机械开山破路,多功能全装配式栈道铺设机派上用场,把已落地成形的桥段当作“施工便道”。开创性采用的吊装接驳技术,用铺设机在下方“接力”运输,解决了栈道“回头弯”处设备无法通过的难题。
无需施工便道的绿色生态施工策略。 摄影:薛东波
夜幕降临,福道犹如一条“空中飘带”穿梭在山林之间。摄影:陈霖
“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组合游线总长约21.2公里,开创了中国钢架悬空栈道先河,超长森林步道的人性化设计技术、钢结构制作安装设备研制及应用技术、栈道结构多元化模块融合设计技术和山地密林环境下绿色生态建造技术等4项创新,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王文奎说。
福道3.0版——福山郊野公园
福山郊野公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摄影:陈龙辉
尽管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几近完美,但也留下了夏天有点晒、宽度较窄、不宜结群步行等小遗憾。再出发的福道建设者们将目光投向福州西北边的灵山秀水。
据《元和郡县志》,福州得名于“因州西北有福山”。关于福山在哪,上千年来众说纷纭。如今再问福州人,答案一定有“福山郊野公园”。
从福山到福道,闽人对“福”的追求在山水间激扬。2016年开建的福山郊野公园,更加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植被,通过郊野福道连通3座山体、36个景观节点,并与部分住宅区、办公区交错相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
“宜路则路、宜桥则桥、宜洞则洞,是郊野福道最大亮点。”王文奎表示。若是从空中俯瞰,步道蜿蜒于满目苍翠间若隐若现,山、水、人、城,交融得更为紧密。
机关单位、软件园、居民区、学校……片区内各种建筑错综复杂,如何既保护山形地貌,又保证全线小于8%坡度和4米~6米宽度,来满足不同对象和不同规模群众的活动需求?郊野福道巧辟蹊径、化劣为奇,以最优线位匹配山地环境。
郊野福道宜路则路、宜桥则桥、宜洞则洞。摄影:林双伟
以“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的理念为指导,打造了茉莉园。摄影:夏跃
福山郊野公园中心是茂密的山头,如何建设关系着数千平方米的天然植被。依托福建在全国领先的隧道技术,福州首个公园隧道不用爆破,在“静音模式”建设中出现了。走进隧道,俨然一个原生态茶文化长廊,歇脚品茗间亦能邂逅福州的市井气息。福州市民为此新景取名为“福光隧道”:“隧道光线照入,给人带来希望和福气。”
桥梁、路基混合型的山地步道,让市民零距离感受山林乡野风貌。摄影:林双伟
居山谷则空寂幽静,步林荫拂山风之悠然,出隧洞感豁然之意境。摄影:陈捷阳
得益于因山就势的设计理念,又有“模数化预制装配”桥梁、路基段“多填少挖”等创新方式,福山郊野公园既保护了原生态自然植被,也让市中心繁华景观与山林乡野风貌遥相呼应。如今漫步这条桥梁、路基混合型的山地步道,人们置高处可览城远眺,居山谷则空寂幽静,步林荫拂山风之悠然,出隧洞感豁然之意境。
福道梅峰山地公园段坐拥山水之美,是福州第一座山地类海绵公园。摄影:陈成才
福道,诠释了生态文明
随着福道1.0版到3.0版的探索升级,山、水、人、城的对话也日渐和谐交融。这篇合力写就的山水文章,让福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和生动案例。
福道梅峰山地公园段是福州第一座山地类海绵公园。这里三面环绕青翠山林,中间涵养一汪湖水,钢结构栈道从湖中蜿蜒而上,顺着山势与福道主轴线相连。
其实,湖体的前身只是一口废旧鱼塘,周边山体裸露。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依托,鱼塘经过巧手改造,升级为美丽的归水潭。通过生态修复补植,每到秋天火红的池杉、乌桕,金黄的银杏、朴树都会为公园披上一层彩妆。来此安家的鸟类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水中的野鸭,山上的山麂、松鼠等时常可见。
废旧鱼塘经过系统改造,已变身为美丽的归水潭。摄影:陈鹤
福山郊野公园,也处处体现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通过生物栖息地环境营造、林相优化、生态保护修复等,这里已成为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指标最丰富的区域。目前,福山郊野公园有植物217种、两栖及昆虫553种、鸟类138种。“福道最长、生物多样性最多、观鸟道最美”是市民对它的一致评价。
红耳鹎、白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叉尾太阳鸟、树蛙,都是福山郊野公园里的常客。供图:鼓楼区委宣传部
福山郊野公园还是福道建设中“园中有园、园中有城”生态格局的典型。这里的另一个“园”,指的便是福州软件园。公园将软件园7个片区和周边生活区紧密串联,无论是步行,还是公交车都能顺畅直达,让福州软件园成为“花园中的软件园”,吸引了大批数字经济企业慕名落户。据统计,公园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游人约1万人次,周末3万多人次,全年500万人次以上。
福山郊野公园与福州软件园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有园、园中有城”生态格局的典型。摄影:林双伟
祈福台打造了“五福石”特色景观。摄影:姜克红
登福道、看福山、览福地,以“福”字命名的景观遍布郊野公园,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好去处——福字坪上,全市最大的“福”字摩崖题刻高达4.5米,气势雄伟;福光隧道前,“福”文化墙介绍了福州传统文化美德,寓教于游;祈福台,打造了“五福石”特色景观,体现着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文化。
福字坪上有目前福州最大的“福”字摩崖题刻。摄影:陈建国
从人迹罕至的郊野山坡,到老少皆宜的休闲公园;从路人掩鼻的黑臭沟渠,到碧波荡漾的美丽内河……福州正在把真山真水变成造福市民的真宝贝,让群众感受更多绿色福利。
游客在福山郊野公园的“七溜八溜 不离福州”石刻前打卡拍照。摄影:叶义斌
福道,编织出幸福生活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来到福州福山郊野公园。他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州正在全力打造生态休闲空间,实实在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现在,福道不仅串起了象山、后县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体,连接了屏山公园、西湖左海、福山郊野公园,而且将山道与巷道、水道相互串联,市民和游客可以“看山、望水、走巷、忆乡愁”,尽享绿色美景,感受福州之“福”。
以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为契机,流花溪、晋安河、白马河等一条条滨河绿道绵延开去,实现“树不断、路不断、林荫不断、景不断、灯不断、设施不断”,重现“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的景象,沿线滨河绿带、串珠公园串起有福之州的“绿岛链”,成为福道新的延伸。
水系综合治理后的白马河重现光彩,已成为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慢道。摄影:叶义斌
流花溪再现“飞花逐流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观景好去处。摄影:陈建国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2200多年的岁月风华,给福州古城留下数不胜数的历史印记。依福道主线,向内衔接文化资源密集区,向外则串联周边特色片区,除了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鳌峰坊、中山路、北院巷、能补天巷、卧湖路等诸多老城内的街巷,也逐步与山水福道相连,成就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慢行系统。
连着冶山历史风貌区的中山路整治一新。摄影:原浩
鳌峰坊打造书院文化,赓续闽都文脉。摄影:倪榕生
改造后的秘书巷内,闽都文化气息浓郁。摄影:史鲁闽
“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的福道,不仅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更成为居民尽享山水之乐的幸福道。拥山水之势的福州,将创造更多福道建设的智慧与成果,让“有福之道”更紧密地编织进百姓的幸福生活。
晋安河畔鸟语花香、绿意绵延,如一幅嵌在城市中央的美丽画卷。摄影:何小军
上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表示,“我当时给福州的定位是建设‘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并叮嘱,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
2021年,福州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绿水青山格局,构建高质量生态系统,并把建设串联城乡的千里福道列入福州绿色生态“十百千”工程。
跨越30年的接续奋斗,为的是同一个目标,就是把福州建设成为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