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历史风貌区(2020年3月22日摄)。(姜克红/摄)
◇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景观,而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吸引人的重要载体
◇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累计公布了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数量持续增加,保护传承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永庆坊是广州荔湾区的一条老街,近年来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使街区肌理完整,新业态纷至沓来。一间间老店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漫步其中可以让人去领略和品味广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味道。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景观,而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吸引人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各地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人文魅力,在城镇化中坚守个性气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创新长效机制呵护历史文脉
穿行于开园不久的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山明水静的气息已扑面而来。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勉介绍,乌山历史风貌区全域面积约25公顷,曾经仅开放了15公顷。
占山而建的房屋,有的因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历时一年多,乌山共清理拆除风貌不协调建筑45栋。如今,乌山历史风貌区的开放面积已扩大到21公顷。近6.8公里山林步道,串起了如今的乌山环形园路,徜徉其间,时见花草傍幽径。
福州乌山历史风貌区大变身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塑造城市品牌、传承历史文脉的一个生动缩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黄鹤说,当前,中国城市经历高速发展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城乡环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的更高追求和更好塑造,成为新时期重要而又广泛的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到加强老城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续推进,老城市的记忆得到更好的保留,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乡愁的载体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度召开,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一一作了明确。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成为当下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纲领性文件。
摸清、摸准传统风貌建筑的底数是保护的基础。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累计公布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数量持续增加,保护传承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同时,继续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体系。
“随着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保护对象呈现出体系化、主题性及跨区域等发展特征。”在王世福看来,工业遗产、线性文化遗产、近现代优秀建筑、公园景观、历史地名等特定对象类型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愈发受到重视,与物质遗产相关联的自然山水格局、传统街巷、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被进一步识别,并成为保护传承体系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坚守个性气质避免“千城一面”
“河边寻烟柳,小巷访画桥”的水乡韵致,让杭州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样本;街巷间、公园里,三苏的流风余韵为眉山注入诗书味道……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建设中重塑文化标识,延续城市记忆,提高城市辨识度。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秀娥说,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依托城市已形成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反映历史、体现差异,要传承文化、体现特色,这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57幢闽南官式大厝,12幢南洋风味番仔楼,11幢罗马式、哥特式洋楼……漫步泉州晋江梧林,时光穿越其中。这座600多年的古村落,如同一个村落式的百年建筑博物馆。
2017年,晋江市启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投资初步概算10亿元,需征收240幢房屋,涉及400户、海内外1.6万多人。为打消原住民的疑虑,聚焦项目涉迁群众关注的安置住房、公益教育等问题,政府部门经多次与华侨乡贤、社区居民协商讨论,另行征收项目周边地块,配套建设400套闽南侨乡风格的安置房和优质市级公办实验幼儿园,保留了家门口的“生活圈”。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黄茂兴说,老城古巷不能圈禁起来供人欣赏,城市文脉既在历史记忆之中,也要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
“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必须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说,在编制规划蓝图、制定和实施规划时,要处理好民生改善与老城区保护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好城市文脉,就要以“留”为先、活化利用,让城市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跨越千百年,文脉之泉如何汩汩长流、活水不断?
在福州,随着古城日渐复兴,曾经的“老古董”变成“潮文化”。代代传唱的方言童谣,成为热门课;林则徐、严复等福州先贤“化身”卡通人,吸引游客争相打卡。
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活化利用、旧物新用。上海杨浦废弃的旧仓库被改造成网红美术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近年来,一座座老厂矿、工业区在保护利用中悄然蜕变。
业内认为,低能耗、污染小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恰好可以与城市产业转型有机结合,也将加快城市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文化创意产业以其高产值、低能耗、绿色无污染的优势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让人期待,而如何借助文化创意的力量有效实现这一转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在“国潮”带动、政策资本支持下,具备深厚品牌优势的老字号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日,商务部等8部门出台《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到,将老字号集聚区建设纳入相关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打造老字号特色街区。
“老字号背后是历史、文化和经济现象融合的载体。”在黄茂兴看来,将老字号品牌置于市场化环境中,有利于唤醒其自身发展潜能,让其在时代红利发展中焕发生机。
城市文脉犹如城市发展的根系,续写着城市的编年史。业内专家认为,要善于借鉴和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螺旋交替上升之路。(记者 董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