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

来源:福州晚报作者:王威 林雅 陈暖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福山郊野公园卧牛潭彩色步道。

你知道吗?以绿著称的福州,曾经是全国绿化“后进生”,1985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居全国倒数第二位。

崛起,从“八五”绿化规划的第一场战役开始。1990年12月10日,《福州晚报》头版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市最大的城市绿化工程拉开序幕,并定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 年小目标:5 .44平方米。如今,这个数字已变为14.82平方米。

福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89年的一扇门大小(2.2平方米),到1992年末翻了一倍达到4.48平方米,再到如今人均拥有一间绿色“会客厅”大小(14.82平方米),这正是福州绿化之变的生动缩影。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1990年11月29日,《福州晚报》在头版刊发文章《我市召开今冬明春城市绿化工作动员会》。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2021年3月22日,《福州晚报》在4版和5版刊发文章《福州成“千园之城”》。

绿化“后进生”崛起

1990年12月15日,《福州晚报》2版刊发了一则读者来稿《植树不学寒号鸟》。文中提到:“十八号台风虐卷福州,街树刮倒一大片,本来绿化已不怎么好的福州,就像过冬的鸟,又被平白拔掉了许多羽毛,满目疮痍。”

投稿的市民叫林树,他痛心地说:“据《文摘报》披露,全国各大城市的绿化名次,福州是位居末尾的。从福州的地理条件、福州的气候,都不应该是这样的。”

榕城为何会缺“木”?据“老福州”回忆,上世纪80年代,福州在全国率先引进外资进行旧城改造,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相比之下,城市绿化工作滞后了。

如何兼顾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其实,在林树的这篇来稿刊发前半个多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开始部署城市绿化战役了。一度沦为绿化“后进生”的福州,奋起追赶,以人民为中心,探索绿色崛起之路。

1990年11月29日,《福州晚报》在头版刊发文章《我市召开今冬明春城市绿化工作动员会》,报道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上说,动员五个城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市民广泛行动起来,开展群众性造林绿化,使福州市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0年12月10日,《福州晚报》在头版以《今冬明春城区绿地建设拉开序幕》为题,刊登了福州市实施“八五”绿化规划,第一场战役拉开序幕的消息。文中提到,按“八五”规划,至1995年福州市将新辟和扩建以水域、山地、森林为特色的公园绿地16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44平方米,略高于省下达指标,从根本上改变福州市城市绿化面貌。

今年68岁的邱泰斌,被称为福州园林的“活档案”。他说,在1990年时,福州市年度公园绿地建设数量和财政投资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牛岗山公园。

“幸福之城”显山露水

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1995年1月11日,《福州晚报》2版刊发了《我市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报道指出,1992年末,福州市的两项国家考核指标即城市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48平方米和21.27%。1995年,福州的城市绿化基本完成了达标任务。

从1996年至1999年,福州加快“显山露水”绿化工程建设步伐。邱泰斌说,也正是这一时期,福州跻身“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48个重点绿化城市及省级园林城市,美丽的“幸福之城”初具雏形。

晚报新读|织绿三十载 绣出山水“福”在金鸡山公园,长长的高空绿道两侧风景宜人。

千园之城尽享山水“福”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理想生活,是今日福州的幸福写照。

2021年3月22日4版和5版,《福州晚报》以《福州成“千园之城”》为题展开专题报道。文中提到,“十三五”期间,福州新建了15个大型生态公园、1202个串珠公园,而此前福州已拥有城市综合性公园31个。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园和总长1294.48公里的绿道网络,串联起了整座城市的园林式幸福生活,福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来自市园林中心的最新勘测数据显示,目前,福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43.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4.97%。

30年来,变的是数字,不变的是人的精神。在挥写园林绿化“大手笔”时,福州始终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最好的“绿”给百姓……(记者 王威 林雅/文 陈暖/摄)

责任编辑:钟培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