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承“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福建日报

福州传承“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有福之州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1992年,神州春潮涌动,榕城暖意融融。

当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擘画宏伟蓝图,让福州人民对未来的幸福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他还亲自谋划推动“安居工程”“广厦工程”“为民办实事”等一系列民生事业,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30年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将“3820”战略工程作为引领福州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总方略,用城市功能品质的步步跃升,为群众带来稳稳的幸福,福州也赢得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中国十大“大美之城”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实施连片旧屋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惠及群众近70万户;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9所、中小学226所,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4.15张提高到5.35张,持续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2021年“三公”经费支出总额较2012年下降70%以上,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0.7%,占比稳定在77%以上,用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群众“过好日子”……

传承弘扬“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有福之州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品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

“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走进福州台江区苍霞社区的“苍霞人家”生活馆,墙壁上一排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人们纷纷在此合影。

这句朴实又厚重的承诺背后,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支持帮助苍霞群众改善居住条件、领导推动福州棚屋区改造的一段往事、一片深情。

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棚屋区。“房子建了四五十年,都是木头盖的,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台风暴雨天水会淹进来,家家户户木板上糊报纸。”老居民周依明感慨地说。其实,那时候不少福州市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榕城被称为“纸褙的福州城”。

“安居工程”“广厦工程”等改造项目,让苍霞棚屋区的群众盼到了解决居住难题的希望。“到了2001年春节,我们一家搬进了60平方米的新居,新年搬新家,欢天喜地,心里乐开了花!”时隔20余年,周依明依然清晰记得从旧板屋搬进新楼房的巨大喜悦之情。到2001年5月1日,苍霞社区3441户近万人的安置回迁房全部竣工。

20多年过去,当年的崭新楼房变成老旧小区。福州市、台江区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从去年9月起,推动苍霞社区开启新一轮改造,打造出由长者食堂、儿童梦想空间、幸福便民驿站等组成的民生服务综合体,还利用空地增加公共配套设施,让居民住得更舒心。去年底,这一改造项目获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老城更新样板项目第一名。

走出苍霞看福州,从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的旧城改造实践中学习经验、抓好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全市改造城区连片旧屋区562个、整治老旧小区1587个,惠及群众近70万户,彻底告别了“纸褙福州城”历史。到目前,累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3万套,让市民的居住品质有了跨越式提升。

从出门见绿的城市公园,到就近方便的看病就医;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到城区水系治理带来的内河生态美景……近年来,福州全方位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带动民生事业兜底线、补短板、稳公平、促发展。2021年,全年共生成城市品质提升项目921个,总投资3678.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38.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福州城市品质提升的新成果,正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走路2分钟,花10块钱,就能吃上一荤两素一汤一饭,太方便了!”饭点一到,家住鼓楼区融侨锦江D区的郑依姆便下楼前往长者食堂,这是她生活中的一件暖心事。目前,福州已建成133家长者食堂,今年还将新增70家,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

“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亲切话语,说到了福州人的心坎上,道出了福州人的骄傲。

保护古厝,打造省会城市金名片

“实践充分证明,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都是指引福州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传承弘扬。”福州市领导说。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如今,每年有1000多万名游客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当他们徜徉于巷陌之间,感受着明清建筑博物馆的文化底蕴,领略着一座座名人故居见证的厚重历史,对上面这句话必然有着深切感受。

当年,正是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三坊七巷才免遭破坏,林觉民故居得以抢救。“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一直感念于心。

时光荏苒。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又一次来到三坊七巷。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真情依旧,嘱托依旧,期望依旧。

近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护修复了“三山两塔”、上下杭、烟台山等一批历史风貌区,建成开放一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修缮各类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与此同时,每逢节假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表演、体验活动在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上演,每年累计举办上千场,让古厝“活”起来。

全国十佳“最美导游”黄玉麟,每年都带着游客参观福州各种文化遗产,他对保护进展如数家珍:冶山春秋园发掘展示唐代马球场遗址等,展示闽都的发展与变迁;今年1月,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开放,多处摩崖题刻重见天日……

2021年7月,福州以文化遗产保护的沉甸甸成果与强大自信心,迎来了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这里举办。这是我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也是我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世遗大会花落福州,既是对过去文化遗产保护成就的肯定,也开启了福州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新征程。

“我们正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加强古厝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擦亮福州古厝、温泉之都等特色名片,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去年10月,仓山区历史风貌区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开启。近年来,仓山区加快推进烟台山古厝和街区的修缮工作,保留“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质感,力争把烟台山精心打造成文化与商业共融的福州新名片;今年1月,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馆以原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综合仓库进行改造,气势更加雄伟、设施更加齐全、展览主题更加鲜明。

曾经藏于山林的永泰庄寨,也为福州文化遗产保护“成绩单”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3月初,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发布“2022世界建筑文物观察名录”,永泰庄寨“黄氏父子三庄寨”谷贻堂、绍安庄和积善堂,从全球225个提名遗产地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建筑文物,迈出了闽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步伐。

乡村振兴,开创共同富裕新时代

从推动制定实施“3820”战略工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福建,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农村的发展记挂在心间。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2021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州在“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描绘共同富裕蓝图,开创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实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须臾不可放松的重要政治任务。”今年4月,福州市领导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部署会上要求,切实拿出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定方向、聚合力、兴产业。

立夏时节,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迎来了一群群踏青寻芳的游客,乡村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万元,较2020年翻了近一番。”坵演村党支部书记陈掌平说,这一成绩,源于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新机制——坵演村联合福州城投、相关乡镇,建立了福州首个乡村振兴联合党支部,凝聚各方力量,破解资源少、力量弱难题,策划生成乡村好农场、特色木屋民宿等10个乡村旅游项目落地,让城市的客人源源不断。

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强劲有力。2021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2.21亿元,稳居全省首位。全市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产业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新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2家。到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327家,累计建成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2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27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基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近日,福州市政府印发《2022年福州市城乡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在农村品质提升方面,提出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居住环境整治、风貌管控、基础设施提档等四大工程18项重点任务,强调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

走进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村道平坦开阔,广场干净敞亮,房前屋后花草飘香。“过去旱厕遍布,如今美景扑面,主要靠我们探索的‘可回收垃圾积分+农户文明分’双积分制。”南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俊峰介绍,积分制引领农民从“旁边看”到“主动干”,当起了乡村振兴主体,促进了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

在2021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福州市再次荣获第一名,实现“三连冠”。有福之州,正在奔向城乡品质共同提升、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记者 卞军凯)

责任编辑:钟培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