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联合 共同腾飞

来源:福州日报作者:陈永章 覃作权 朱榕 冯雪珠 俞松

山海联合 共同腾飞

山海联合 共同腾飞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要坚定不移地走山海协作之路,共同谱写五地市联合与协作的新篇章,共同迈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21世纪。”3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谋划实施“3820”战略工程,把闽东北地区纳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腹地,倡导并组织山海协作,推动形成“山海联合、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腾飞”的发展格局。

嘱托巍巍,重于泰山。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进入新时代,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强省会战略全面实施,为闽东北协同发展注入强心剂、新动力。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福州、莆田、南平、宁德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四市一区,坚决扛起政治使命,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加快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快捷联通、产业体系配套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实现新时代的“共同腾飞”。2021年,福州都市圈GDP总量达19777亿元,人均GDP达11.1万元。

大道通四方 山海筑坦途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闽大地,山高路远是30年前的真实写照。百业勃兴,交通先行。上世纪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交通重点项目,以开放促开发。在“先行工程”指引下,贯穿闽东的104国道和横穿福州、宁德、南平的316国道加快建设,逐步形成“福马”线、“福厦”线两条开放走廊;温福铁路前期工作取得可喜进展;长乐国际机场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马尾新港区、松下元洪码头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福州港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码头行列……山海协作推动扩大开放,山门、海门、城门进一步打开,闽东北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

30年来,闽东北持续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放眼闽东北,飞速延伸的路网、空中繁忙的航线、海上如潮的货轮,在山海之间铺就一条条坦途。《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福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

干线路网互联互通,筑起沿海开放桥头堡。上个月,国道228公路工程宁德蕉城城澳至福州罗源界段竣工。“通车后,从村里去福州城区只需要40分钟。”在福建师范大学念书的蕉城三都镇村民小崔兴奋不已。之前他每次去福州上学都要绕道,全程耗时近2个小时。这条国道228公路,将串起宁德、福州、莆田等地,打造成滨海风景道。

从1999年福州首条高速公路福泉高速通车,到莆炎高速、长平高速、长福高速等建成,闽东北持续推进公路互联互通,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当前,沈海高速扩容二期、宁古高速、宁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等加快推进,闽东北交通大动脉将更加畅通。

推动高铁进机场,空铁联运打开海丝门户。国际航空城长乐机场二期工地,海风猎猎,夯机轰鸣,“双跑道、双航站楼”的梦想正照进现实。二期工程将新建T2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飞机起降27.7万架次的需求,架起连通全球门户的空中丝路。

眼下,高铁进机场,F1、F2、F3等城际铁路以及机场高速、机场第二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温福高铁、宁德至南平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将打造高效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港口建设乘势而上,携手共创世界一流港口。30年前,福州港吞吐量只有560万吨,到2021年达2.74亿吨,成为全国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之一。闽东北以福州丝路海港城建设为引领,加快提升江阴、罗源湾、三都澳、湄洲湾、平潭、延平新城等港区,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港口群。

随着闽江水口坝下工程船闸试通航,闽江口—南平—三明的闽江“黄金水道”今年有望复航,江海联运体系呼之欲出。

产业龙头舞 项目遍开花

联合与协作是发展地域经济的必由之路。1990年11月20日,五地市横向经济联合第五次恳谈会在宁德举行,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带队参会。会上,五地市横向经济联合改称闽东北五地市经济协作区,从单纯内联走向“内联—外向”的更高层次。各地不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在资源、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开展广泛协作,形成水产、水果、粮食、金融、科技、物资、纺织等16个行业协作网络。1994年,福州创立“国际招商月”,首届就邀请其他地市参加,由福州搭台,兄弟城市一同唱戏。

今天的闽东北经济协作愈加深入,从文化旅游、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到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各地持续加强资源共享、项目对接、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绘就山海相拥、产业兴旺新图景。

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链。宁德时代,一块电池撑起万亿市值。这块“锂电池”上,有福州丹诺西诚公司配套的电动加热器、福建海源公司制造的电池组壳体、福建银河骏鹏公司提供的电池面板配套件。这是闽东北产业协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州、宁德、南平等加强纺织、显示面板、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分工协作,落地永荣CPL、佳通轮胎、云度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项目,一个个跨地市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特色农业多点开花。福建茶享誉中外,四市一区以茶为媒,携手打造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示范区。春伦集团在宁德、南平等地建设4.2万亩茶园,带动3万多农户年增收3万多元。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博览会,吸引宁德古田、南平顺昌等优势食用菌主产区参展,现场零售额近3000万元。南平泰妃南瓜等农产品,通过永辉、朴朴等平台,走上闽东北千家万户餐桌。

海洋经济抱团发展。福莆宁岚四地海域面积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大力推动深海养殖在沿海地区推广,继全国首个深海鲍鱼养殖平台“振鲍1号”落户连江后,“振鲍2号”也落地莆田南日岛海域。福州“百台万吨”项目将建成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带动闽东北海洋经济加快发展。

文旅融合携手共进。四市一区编制《闽东北旅游地图》,发布山海摄影、世界茶香、休闲养生等主题旅游线路和优惠政策,利用武夷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平潭国际旅游岛和三坊七巷等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持续扩大文化旅游消费,打响“清新闽东北”旅游品牌。去年福州成立海丝国际旅游中心,整合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综合体,带动闽东北地区海丝文化旅游加快发展。

发展惠民生 “同城”同待遇

增进民生福祉是闽东北地区开展协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92年2月,闽北山区一名农民因车祸导致脑外伤,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垂危。当时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派脑外科专家到南平市立医院参加紧急会诊,使患者转危为安。两院加强医疗技术协作,助推南平市立医院连续4年获评全国先进。在人才交流方面,1994年7月,马尾和武夷山签订协议,结成友好合作区市,推进人才、干部交流、劳务输出等协作,成为闽东北人才服务一体化的先行实践。这些年来,四市一区持续深化在民生领域的合作,围绕医疗、教育、人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同打造同城化生活圈。

打造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的同城化生活圈。近日,南平市民李先生不慎被重物砸伤,被诊断为颈肩部粉碎性骨折合并严重臂丛神经损伤,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就诊,术后恢复良好。“过去,严重臂丛神经损伤要到北京、上海等地治疗,现在不用出省,太方便了。”李先生说。

华山医院福建医院与建设中的福州市疾控中心、长乐康复医疗中心,联手打造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一流医疗服务向闽东北甚至省外辐射。

福州、宁德、南平派出医护人员支援莆田疫情防控,助力莆田用时16天实现“零新增”;闽东北儿科联盟为广大儿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共享,让闽东北百姓得到越来越多实惠。

打造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同城化生活圈。走进清华附中福州学校,校园环境美丽宜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年轻学子青春洋溢。高中部创新班里,来自宁德、南平、平潭等地的学生,正在接受名校特色教育。福州与清华附中合办清华附中福州学校,面向莆田、宁德、南平、平潭等地招生,推进人才协同培养。

福州莆田两地36所中学合作共建,福州不定期组织中职教研员前往协同区中职学校开展交流研讨,闽东北协同发展教学研讨活动在福鼎举办……四市一区教育合作不断加深、教育资源逐步共享、交流活动丰富多彩。

打造人才资源共培互通的同城化生活圈。人才是第一资源。四市一区签订技能人才相互认同协议书,促进闽东北范围内人才合理流动。福州打造高校毕业生线上招聘会、“好年华·聚福州”人才线上双选会等平台,累计提供3.2万多个岗位,助力闽东北人才对接共享。随着协同发展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福州市充分发挥省会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才要素在四市一区畅快流动。

当好“优等生” 共护生态美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如何护好共同的生态家园?

1995年,为了改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一场守护“母亲河”的行动在闽东北展开。福州“本着上游对下游负责,下游对全局负责的态度认真组织实施,不讲条件,不讨价还价”,成立领导小组,拿出整治方案,定下治理目标,与其他地市一道,共同推进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近年来,四市一区坚持开展生态协同保护,用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等工程,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生态协同保护,让河湖更清澈。2018年以来,以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试点为契机,闽东北各地全面展开闽江流域生态协同保护。上游,南平等地开展水源地保护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下游,宁德、福州推进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碧水盈盈、鸟翔鱼跃、风光旖旎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修复”后的闽江河口湿地正推进申遗。

四市一区治水兴水,探索形成一批福建经验,并推向全国。莆田市开展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让曾经的水患之河蝶变为幸福之河,成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福州打响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生态协同保护,让天空更蓝。省旅游局曾到北京推介福建“清新指数”,现场拿出150罐“清新福建”空气罐,让参会人员“品尝”。这是福建“蓝天保卫战”的战果呈现。四市一区不断健全空气质量联合监测、数据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去年以来连续开展10多次联防联控。四市一区还建立空气污染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当其中一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轻微污染,就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生态协同保护,让海湾更美。四市一区携手实施碧海工程,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福州落实“湾滩长制”,打造特色海上环卫工作机制,推进1115个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平潭坚持源头垃圾减量,建立末端保洁机制,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宁德建立健全沿海乡村和海上环卫队伍,推进海漂垃圾与沿海乡村垃圾保洁一体化运作……一项项创新举措,守护着蔚蓝海岸和浪漫风情。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2021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福州滨海新城岸段从3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如今,闽东北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福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骄傲。(记者 陈永章 覃作权 朱榕 冯雪珠/文 俞松/摄

责任编辑:徐昕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