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

来源:福州晚报作者:管澍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福州文庙。记者 林双伟 摄

“世界遗产作为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的《福州宣言》犹在耳畔。这是全世界为保护世界遗产不懈努力的信念凝聚起的广泛共识。近一年来,文物保护正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新气象,在举办地福州继续活态传承和发展。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里,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进福州市博物馆和大大小小的古厝博物馆、名人纪念馆、革命纪念馆,感受福州“博物馆的力量”。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市博物馆“古城印记”历史名城展示平台吸引观众。记者 陈暖 摄

数字赋能

高科技多维“话”榕博

钻入运用声光电特效的海底隧道,穿过灯光投影覆盖下的“水中船舱”,浮现在眼前的是全息投影下“碗礁一号”上精美绝伦的瓷器;在体感交互设备的辅助下,化身水下考古队员,踏上奇妙的“寻宝”之旅;在数字沙盘技术打造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浏览浩瀚烟波中的海丝变迁……这就是去年为迎接第44届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撩开面纱、惊艳亮相的福州市博物馆《至宝通洋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这个展览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文物最多、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为多样的“碗礁一号”展。展览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手段,让观众沉浸体验,也让文物在科技助力下得以新生。

这一次数字化探索的开端,正式为福州市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和数字化改造项目,按下了启动键。2021年6月,在福州市政府支持下、市大数据委指导下,市博物馆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公共空间互动体验、互联网展示宣传、展馆无线网络覆盖四大方面,共计启动九大项目,进一步提升市博的数字化水平和游客服务能力。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采峰别墅。记者 林双伟 摄

通过“古城印记”历史名城展示平台、数字多宝阁、文物数字化采集等提升改造内容,市博物馆打造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数字信息化博物馆。这也是福州市范围内首个对博物馆数字化进行系统性探索的实践案例。“古城印记”历史名城展示平台被福建省文物局选送,代表福建省参展2022年在郑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字多宝阁将在“2022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亮相。

据了解,福州国有博物馆26家,馆藏文物24923件/套。另外,涵盖文物、标本、非遗等众多内容的非国有博物馆1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超过全省总数的20%。同时,福州文博馆所的基础建设不断升级,林则徐故居展陈设计方案和华林寺大殿陈列展览等项目将在年内完成;总投资约9.47亿元的福州市博物馆新馆将在“十四五”期间绽放三江口。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学员在古建培训班制作木构件。记者 林双伟 摄

强化组织

高起点谋划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和提升作为保护、研究、收藏、展示文化遗产物证的博物馆,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完善的组织架构则为福州文博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021年,福州市委、市政府新组建正处级单位市文物局,作为福州市政府工作部门,编制20人,成为全国第四家单独设立的设区市文物局。同时,各县(市)区文体旅局全部加挂文物局牌子。去年9月,新调整充实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由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任总协调、市长吴贤德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全面推进福州申遗工作。福州还成立“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目前拥有129名专家。

近年来,福州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及六城区3个历史文化街区、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形成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同时,市文物局完成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新店古城遗址等一大批文物保护规划,将文物保护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等各类规划,从规划层面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福州的一张金名片。“要动土、先考古”已成为福州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共识。在城乡建设和旧屋区改造中,市文物局主动介入,向国土规划、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明确文物保护要求,并做好跟踪落实。近年来,市文物局结合“多规合一”平台工作,对全市水系治理、旧屋区改造等3000多个建设项目,提出具体文物保护审查意见和保护要求,健全文物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记者 林双伟 摄

量体裁衣

高标准修缮保护文物古厝

“来了!百年校长楼”“福州最完整的民国大药店”……这一年,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采峰别墅、咸康参号等文物建筑修缮并开放的信息飞速传入千家万户,大家奔走相告,相约逛展,好不热闹!文物建筑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贴近了,并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林则徐故居、长乐九头马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校长楼、上下杭商号建筑群之咸康参号、长门炮台等84处各级文物修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约1亿元。同时,各县(市)区也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修缮了阮公祠、罗源城隍庙等一批文物和古厝,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和古厝保护。

福州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展现福州的工程技术、建筑水平、审美情趣,更承载了福州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城市记忆。留住它们,需要每一位匠人的匠心浇灌。2016年-2021年,福州市文物局连续6年承办福州市古建筑保护施工技术人员培训班暨岗位技能竞赛,共培训、考核、甑选出362名合格工匠,进一步充实了福州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储备库。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星塔。记者 林双伟 摄

“后世遗”时代,福州市文物局将继续做好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水西林建筑群、张经墓、广东会馆、福州文庙、永泰庄寨昇平庄等一批重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严把工程质量关,努力打造文物修缮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持续擦亮“福州古厝”名片。

福州革命文物“家底”丰厚,目前共有120处文物列入国家和福建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单。2021年,开展全市域革命文物专题调查,新发现长乐区玉田镇琅尾港抗日伏击战纪念地、闽清县兴增厝2处革命文物,并核定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长乐罗联蕉岭烈士纪念亭、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永泰杨启厝、吊打楼等7处革命文物相继晋级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新公布潮江楼、胡也频故居、广东会馆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投入1000多万元对闽清文庙、后屿烈士陵园、林可彝故居、罗源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进行保护修缮。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修缮后的林则徐故居七十二峰楼。记者 林双伟 摄

因物施策

高品质讲好“福州故事”

在福州市苍霞新城社区里,有一座富商家祠几经辗转,曾被用作学校、工厂和宿舍,它就是区级文保单位——曾氏祠堂。1年多来,这座文物建筑在精心修缮之后,蝶变成为“苍霞人家”生活馆。它不仅是生动展现苍霞棚屋区改造历史的小型博物馆,还兼具新思想学习重要基地、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居民议事厅、文化服务中心等复合型功能,成为福州市探索文物利用新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

像曾氏祠堂这样结合文物建筑自身特色,进行活化利用的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如三坊七巷林聪彝故居打造成福州城市会客厅,上下杭罗氏绸缎庄辟为非遗展示馆,烟台山亭下山37~49号民居利用为文创基地,永泰仁和庄以创客空间“引凤还巢”等。这些探索“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的利用新模式,正在推动福州文物建筑实现更有效更合理利用。此前,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林森公馆、汇丰银行福州分行、独立厅等4个文物建筑利用案例,已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

千年闽都迸发“博物馆的力量”曾氏祠堂蝶变为“苍霞人家”生活馆。记者 叶诚 摄

在此基础上,福州市文物局拟于近期出台《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提供规范性指导,推进辖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这在我省九个设区市中也是首创。今年,福州将力争完成20个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案例,确保覆盖每一个县(市)区,为服务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挥积极作用。

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目前,福州已利用潮江楼等34处革命文物设立展馆,对外开放。全市利用革命文物建成44处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今年,福州还将继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搭建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讲好福州革命文物的故事。

福州市文物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系列指示批示、《〈福州古厝〉序》精神,以及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后世遗”效应,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记者 管澍

责任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