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为福州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建言献策
在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提高的都市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是缓解交通拥堵等“大都市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剂良方。如何发展高质量的公共交通?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基层司机、市民乘客等群体,从不同角度为福州公共交通问诊把脉,探寻公共交通发展的“福州路径”。
观察
从“挤不上”到“坐不满”
2011年至2018年,福州公交客运量连续8年下跌,2019年短暂“回春”后,随着疫情的发生又呈断崖式下跌。相关数据还显示,截至2020年底,福州两条地铁线路日均客流量为33.8万人次,公交日均客流量为89.7万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仅为45.09%(2016年为46.5%),与公交发达地区相比,指标偏低。
车厢内乘客少了,这是111路公交司机陈宇峰的直观感受。“我刚参加工作时,高峰期每站都是满满的人,挤不上的话只能等下一趟,车内乘客好像‘插蛏’,挤到上下车踏板上了,关车门都很困难。”陈宇峰说,如今这样狼狈的场面看不到了,高峰期乘客不用你争我抢,到了平峰期还经常坐不满,“111路有40多站,过了30多站后,车内只有寥寥数人”。
市民周斌高峰期从鼓楼乘公交到五四北,单趟耗时1.5小时。他认为,选择何种交通工具,要综合考虑金钱和时间成本,“只有不赶时间的人才愿意坐公交,很多地方没有点对点的直达公交,加上前后接驳环节,平均都要1小时以上”。
调查
从“非你不可”到“备选项”
据市道运中心公交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交客运量和分担率的下降,源于其他非公共出行方式的挤压,这是全国大多城市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私家车的飞速增长、电动车的普及、各种打车软件的兴起,都抢占了原本属于公交的“蛋糕”。
在福州,城区面积扩大、通勤距离拉长,加上汽车价格下降,机动车迎来快速增长期。2021年,福州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87万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1辆机动车。
“15年前,大家出行主要还是靠公交,如今可选择的方式多了,不坐公交或地铁,可以自己开私家车、电动车,赶时间的话还可以打车。”陈宇峰介绍,在通行效率和成本上,公交不能和地铁比,在机动性上又逊于私家车、电动车和出租车。以五四北到金山为例,高峰期乘坐111路公交车,全程耗时2小时,搭乘地铁只需50分钟。
我市交通部门曾做过调查,在福州,公交出行平均耗时约46.7分钟,是小汽车的1.44倍,高峰期平均运营时速仅为18.16公里,低于电动车的时速。
探问
福州应发展怎样的公共交通?
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高运输能力、高分担率的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是近年来福州交通运输部门努力的方向。不过截至去年,福州公交分担率、机动化分担率与国内同规模城市横向对比,指标偏低。
交通部门曾对市民出行方式和意愿做过调查,约38%的市民选择电动车,26%的市民选择步行,15.8%的市民选择私家车,选择公交、地铁出行的比例分别为12.37%、3.73%。
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吕英志认为,福州居民长期依赖两轮车(自行车或电动车)出行,是由城市空间、平均出行距离、城市拥堵时间等因素决定的。2020年12月中规院一组监测通勤数据显示,福州通勤距离为6.9公里,通勤时间约33分钟,若再计入非通勤居民,平均出行距离约为5公里。“不管如何,都应提供可靠且符合需求的公共交通。”吕英志说。
2016年至2020年,福州组织实施了3批共计477项缓堵建设项目,在全国主要城市交通拥堵排名中从第19位降至第29位,私家车出行相对便利,让公共交通很难像大城市一样占主导地位。
吕英志建议,公共交通发展不是先有“模板”再去套用,而应在摸清居民出行特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调整,发展适应城市需求的公共交通。
支招
加强公交与地铁无缝接驳
2016年,福州地铁加入了交通“大家庭”,高容量、高效率的地铁运输方式弥补了公交的短板,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构建“地铁为主干、公交为补充”的全新公共交通体系。
“有些公交站距地铁站过远,而且为了美观,不允许在地铁站周边停放电动车,这些都影响了‘最后一公里’的便利程度。”吕英志建议,公交与地铁的交通功能融合,应在细节上进一步优化,比如公交、共享单车和地铁口的无缝接驳。
市民周斌建议,在二环、浦上等大客流走廊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多乘员专用道,建设公交“快速走廊”,解决跨江、跨区的通勤问题。
闽江学院教授郑建湖认为,应加快布局周边新城(大学城、滨海新城、东南汽车城等)的公交线网,解决公交线路少、班次少导致只能靠私家车出行的问题。他还建议,借助国家“新基建”战略,加大对智慧公交、智能设施的投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挖掘新模式、新价值、新机遇。
市人大代表林向荣提议,制定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地铁政策,鼓励绿色出行,减少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
行动
今年初步构建
绿色出行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我市正在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引导群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全力答好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答卷”。
支撑公共交通的“两轮”如何融合互补?发挥地铁主体功能,实现与公交乃至出租车、共享单车的高效接驳是关键。目前,我市已开通25条接驳专线,接下来将进一步构建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接驳线网。
如何解决公交“跑不起来”的问题?到2022年,建成公交专用道及优先车道150公里以上,早晚高峰期城市公共交通拥挤度小于80%。
如何完善公交基础设施?2022年前,建设义序综合车场、樟岚公交首末站等12个项目,完成东部办公区、祥坂公交首末站等9个储备项目的交地工作。眼下,樟岚公交综合车场项目主体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室外附属工程施工。潭桥公交首末站项目综合楼装饰、电梯、水泵等设备安装已完成,室外雨污管线已铺设。
如何破解线路“冷热不均”问题?对客流密集廊道上的公交线路,采取调整走向、截弯取直、更换车型的方法,提高公交周转效率和准点率,缩短候车时间和出行时耗;在周边组团等地铁未通达区域,以快速、大站为主,增开和调整公交快线。
如何解决公交空载率高的问题?优化大中小各类车型配置比例,根据客流量配备不同车型。目前,我市首批33条线路已完成“大小车搭配”。“同时对高峰期客流量集中的38条线路加密频次,将发车间隔由12分钟缩至5-8分钟。”市道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