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各级各部门按照“快准严实细”要求,快速推进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线工作人员任劳任怨,为我们筑起了坚实的疫情防控屏障。
穿拖鞋干部
把“家”安在车上
唐伯琳是高新区南屿镇中溪村党支部副书记。记者20日见到他时,他身上穿着红马甲,脚上穿着拖鞋,这样的装扮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有些突兀。
“不好意思,我这些天没回家,洗脚又不方便,怕有异味,就一直穿着拖鞋。”唐伯琳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13日上午9时45分,唐伯琳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旗山万佛寺核酸采样点10点之前投入使用。他立即组织人员搭建帐篷,摆放桌椅,不到15分钟采样点就搭好了。
由于该采样点交通方便,医务人员充足,且24小时开放,前来这里的群众络绎不绝。“晚上很多上班族过来,还有快递员,大家会遇到各种问题,必须有专人在现场答疑解惑。”为此,唐伯琳索性把家里的被子抱到车上,夜晚人少时就在车上睡几个小时,群众如果有问题,他可以马上现场解决。
“其实不止我一个人在车上睡,我们村的支委宋剑武也把被子搬到了车上,我俩轮流值班。”唐伯琳说,有热心群众给他们送来矿泉水,这让他们很感动。
老党员勇担当
参与疫情防控
“请大家积极配合,还没有做核酸检测的人员尽快来检测。”20日下午,在仓山区仓山镇双湖新城小区里,一名身穿红马甲的老人拿着扩音器,在小区边走边喊。
他叫江福清,今年72岁,去年还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仓山区全民核酸检测启动后,他和其他老党员主动报名,动员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并维持现场秩序,大大缓解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
“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疫情发生后,90多岁的福建师大退休教师、黄以孟党建工作室带头人黄以孟,第一时间在小黑板上写上了疫情防控知识。他还积极动员老同事、老邻居接种疫苗,详细普及疫苗接种知识和接种方式,消除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顾虑。
台湾社工
为第二故乡尽力
“小朋友,别害怕,眼睛向上看,跟着我喊‘啊’。”20日上午,在马尾区滨江社区采样点,台湾社工杨浩紝安抚着一名小朋友。
杨浩紝是马尾区致睿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他20日凌晨4点多就从晋安赶往马尾,5点半开始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
很多孩子对核酸采样有些害怕,迟迟不愿张嘴。杨浩紝变着花样逗他们开心,让他们顺利完成采样。
杨浩紝来自台北,8年前结识了来自福清的妻子,现在两人的孩子已经6岁了,他早已将福州当成第二故乡。
“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福州、守护家园,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作为新福州人应尽的一份责任!”杨浩紝说。
母女和夫妻
一线抗疫忙
摸排从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督促群众进行核酸检测……这些天,长乐江田村原村支委陈香英异常忙碌,她和同在抗疫一线的女儿陈羽巧已经快一个月没见面了。
陈羽巧是长乐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报送和疫苗接种专项工作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收集汇总外防输入组和全区18个乡镇(街道)排查的入境人员和重点地区来长乐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数据,每天经手的数据有上千条。
“女儿最近一次和我打电话,是20日凌晨沟通工作上的事情。”陈香英说,她和女儿也是战友,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罗源县凤山镇凤嘉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陈琳,是凤山镇九大中心核酸采样点的联系人。这几天,她的手机总是处于通话状态。“凌晨也有人打来咨询问题,虽然辛苦,但我一定会全力做好工作。”陈琳说。
陈琳的丈夫是凤山镇的工作人员,这几天在夜间值完班后,刚好接替她继续工作,夫妻俩在24小时核酸采样点中合力战疫。(记者 徐文宇 何佳媛 马丽清 郑瑞洋 王光慧 林铭 李锦清 林春长 通讯员 廖思兴 黄益辉 王圣洁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