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安庭:应鼓励学校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各类学校开设学农类课程的优良传统,目前没能很好地全面延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建议,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下,要实现传承我国优秀的农业文明、农业科技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目标从娃娃抓起,应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心田。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江山社稷’与农业和土地密不可分,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优秀文化中的看家宝。现在的孩子,许多也都是农二代、农三代,可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跟随着祖辈、父辈远离农耕生活,更与现代的农业和农村疏离。”安庭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热点,农业产出的根基更应该得到教育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农民的职业身份终将替代传统社会角色。随着种质资源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全面拓展,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学农”将成为集成科技、人文、团队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内容与形式的社会实践。
安庭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这种课程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可以依托各个层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及其试验田、试验圃、试验棚、实验室,协调组织对接大中小学的学生开展现场观摩、专家讲解等活动,以此为契机让孩子接触到我国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打开“四个面向”的科技之窗。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根据不同的农忙季节组织大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成果,以“农”为主题,丰富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在常态化防疫的背景下,可以开设网上“学农”课程,或是用游戏的方式娱教于乐,或可通过田园管理的监控设施远程观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或可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科普。“学农”类课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视野,与养殖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进一步对接。新时代的“学农”既需要传承以往“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更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进行综合设计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