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30日,《海军部招考学生委员会规则》公布。四月,设在福州的马尾海军学校就开始组织统考招生。
在当年,马尾海军学校算是底蕴深厚、制度新鲜的中国名校——说底蕴深厚,是因为它的前身是福建船政创办的船政学堂。
1913年起,船政学堂归海军部管辖,改称海军学校。1918年,当时的北京政府制订并公布《海军学生考选章程》,考生有6个条件:
1.身家清白,不入外国籍者;
2.年龄14-16岁,尚未完娶(结婚)者;
3.身体健壮,无暗疾,目不近视,能辨颜色者;
4.国文通顺,能作浅近论说者;
5.曾习英文读本第一、二集者;
6.曾习算学、比例、代数加减乘除者。
这是100年前的条件。
到1930年的“综合评价招生”,招生条件还没有大的变化。15岁左右,初中文化程度(中学堂开始普及),身体健康,视力好,无色盲,身高4呎10吋(约150厘米),体重80-90磅(约35.6-40公斤),身家清白的青少年均可报名。那时招考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全国各地侨务委员会、海军中校以上军官、地方官绅,均可保送子弟直接送部应试。
说是保送,考试还是很严格的。考试分为各省初试和海军部复试。各省初试取前20名,然后送南京复试。
最高面试官,是海军部部长、福州人陈绍宽。
陈绍宽主持海军部以后,对招生工作极为重视,执行也非常严格。
据1934年参加考试的学生回忆,当年综合评价考试分两场举行。
第一场是体检。体检时设在海军部内大厅一侧。考生集中在庭外,点名入厅,健步经过案前进入体检室,由军医进行体检。视力要求极严,双目没有达到2.0,或有色盲的,马上被淘汰。陈绍宽端坐大厅中央的办公桌,对经过的考生从头看到脚——他看中的学生,四肢要灵活健全,还要品貌端庄、眉清目秀,因为,陈绍宽说了,将来海军人员要能有国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场是笔试。体检合格的考生,才参加笔试。能参加笔试的学生只有200人。笔试用密封试卷,国文考作文一篇,英文除了作文,还有阅读听力等其他试题,算术试题略高于一般高小的课程。考试放榜,公布正取生50名以及备取生数名。
这是整个综合招生评价的过程。录取率并不高
14岁的作文,一鸣惊人
1937年抗战形势紧张,马尾海军学校先搬迁至鼓山涌泉寺旁福建省政府前代主席兼财政厅长陈培锟所建的楼房中继续上课、继而迁至湖南湘潭,最后于1938年10月中旬迁到贵州桐梓金家楼。
之后两三年,招生暂时中断。到1941年11月,才恢复招生。
这次招生,火了一位考生。那次是在重庆面试。
作文考试的题目是《海军救国论》。一小时后,交上来一篇作文,惊到了陈绍宽:“不会吧?14岁能写这样的作文?是事前漏了题?有人替他备写的?”
陈绍宽专门把这位考生叫来,让侍从官备好纸笔,吩咐说,再写一篇!
这次的题目叫《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论》,是陈绍宽自己临时拟定的,怎么都不可能漏题。
就在陈绍宽的眼皮子底下,那少年从容坐下,略一思索,提笔开写。陈绍宽看着他写了百余字,一拍桌子:不用写了,确实优秀!
至于那篇《海军救国论》,陈绍宽大笔一挥,批示:十二月号《海军杂志》全文刊发!
所以,我们到今天,还能看到这篇胸襟见识不凡的作文。不妨给大家瞧瞧:
《海军救国论》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反是者灭,已成公例矣。
世界风云日紧,战争烽火益炽,在此环境中,若能生存屹立于世界中,舍武力为何耶?
盖一国之兴衰,在观乎其军备之完陋,军备即海陆空三军防是也。今日之战争,盖由所谓平面战而转成立体战,更由所谓持久战而幻变闪电战,然此咸不可舍海军于不建,乃立奏奇功也。
夫国防之卫也,必有其领海领空领陆之制权,若任何一权控制于敌,则其国危矣!况战时耶?更况我临海国之中华耶?
试观今日之中华,其海防若何?沿海尽被封锁,海权操纵敌手,其故何耶?盖因中华传统不重海军,而政府之失策,与夫国民见解之错误也。
或云:“抗战久矣,海军之功何在?”此庸夫之言耳,殊不知我海军亦正担负有救国之使命耳,如沿江之封锁防卫,水雷之攻敌,此皆莫大之功者也,何谓海军之无功,而不可救国耶?此与耳食何异哉!
由是观之,海军建设,实汲汲焉刻不容缓者也!当今日也,海军盖可救国,救国亦端赖乎海军,吾人更应献身海军,建设坚韧大无畏之海防,增强海军救国力量,发挥海军救国功能,为我海军救国之先锋焉!
——这位学生叫刘和谦。1941那一届录取了68名学生,送往贵州桐梓海校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至于刘和谦的作文、14岁的照片以及他后来的人生故事,你可以去马尾船政博物馆找一找,墙上该还有资料。
1942年,千里跋涉的考试
1942年的福州考生高孔荣,曾经写过一篇详尽的招考回忆录。
1942年2月,他作为福建考生,经福建省内初试录取,被送往重庆部考。
当年不比现在的条件,这26名初试过关十四五岁的孩子,坐的是敞篷卡车,一路上风吹雨淋,从福州、南平、邵武,过武夷山到光泽、南城,转而南下宁都、赣州,穿越大庾岭至广东的南雄、韶关,改乘粤汉路火车北上至湖南衡阳,又改坐敞蓬卡车,西行经邵阳、芷江,穿越雪峰山至贵州镇远、贵阳,而后折向北经娄山关,越过大娄山至四川綦江,最后到达重庆,行程数千里,历时半个多月——抗战时期,不得不绕过战火,才能抵达大后方的重庆。
可是,到部考时,同行26名考生中,只有七人合格。原因在福建初试时测试色盲,用的是不同颜色的丝线,结果很不准确。到部考时,在测验色盲的专用册子面前,许多考生当场傻了眼。
高孔荣回忆说,当时体检室设在海总部礼堂,陈绍宽将军坐在台上,测验视力和色盲的位置就在他的右边,在他的亲自监视下进行,毫无变通的余地。当年录取的是64人——当年海校的考试,是合格一个录取一个,不求整数。
海校学生的陈列墙
没能录取的19名福建考生,是哭着被退回去的。至于高孔荣,海校毕业后,1947年任航海官,1949年6月参加中共地下海联组织,当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福州,还记得他的人,应该不少。
到1943年招生时,福建省接受了前一年的教训,初试时体检更加严格,测色盲改用专门的测验本进行,结果保送的18名考生全部录取。
另一位叫周幼良的考生回忆:记得报考海军学校考试的那一天,是在重庆山洞海军总司令部内举行的。当时的总司令是陈绍宽上将,他亲自面试每个学生,要求我们脱去鞋袜站立在沙盘上,然后下来,可看出我们是否有鸭脚板(平足)。在他的观念里,海军军官常有机会参与国际社交活动。对外代表国家,应熟悉国际礼仪并有风度。如果走路像鸭子一祥,有失风度,故一律不予录取。这是陈将军选择学生的小秘密。
海军总部大礼堂
周幼良说,我真庆幸不是鸭脚板!
在年老时,周幼良还记得,海校伙食不错,非常重视卫生,当时就实行一人一份的分食方式。早餐有白馒头、稀饭和多种小菜。就餐由队长带领,每班排队进入餐厅,饭菜全部排好后,才统一就餐。用餐时馒头要先撕碎放在碗里,吃时要闭唇慢嚼细咽,喝汤不准出声,整个餐厅200多人用餐,竟然鸦雀无声。陈绍宽的海校,是非常讲究餐桌礼仪的。
海校都学些什么?
据周幼良回忆,海校的教官与老师,主要是从留英学生或海校刚毕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派,他们均具有丰富的学识与教学经验。在教学方面,除了国文、本国史地等学科之外,大多数课程,如天文学、航海学、海道测量学、地文学、罗经差、物理、化学、静力学、水力学、动力学、应用力学、高等代数、微积分、弧三角、解析几何、平三角、几何、代数、算术,都采用英文原本的教科书。
英文更不用说,背不出来,手心要挨板子。体育方面,游泳是必修项目,兵操项目有持枪跑步、劈刺、三角瞄准及实弹射击等,兵操中的劈刺是冯玉祥部队传下来的“杀四门”,要求格外严格,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军姿与守纪服从的精神。
陈绍宽晚年住过的福州宁庄
抗战时期,校方考虑到海军急需用人,在课业安排上力求紧缩,密集授课。全年虽分为两个学期,但均无寒暑假。每周上课六天,周日上午为学生内务检查、校阅,午餐后放假4小时,晚餐前收假,一年中,只有元旦和农历正月初一放假一天。
学生都非常用功。因为若不能通过期考,是要被降班或淘汰出学校的。所以期末考等待发榜期间,好多同学是非常紧张的。有些同学在发榜后,看到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少零点几分,也会大哭一场。
海校军歌也是陈绍宽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