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医生接力守护麻风病人30余载 患者都把他们当亲人
巴南父女医生接力守护麻风病人30余载 这里的患者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蒋威正、蒋朝辉父女给病患诊断。 上游新闻记者 甘侠义 摄
几十年前,麻风病就犹如现在的癌症,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而且传染性强,那时候,人们几乎是谈麻色变。很多麻风病人因此妻离子散,无亲无友。然而,巴南区有一对父女医生,他们用爱接力守护麻风病人35年,成为他们的亲人和朋友。
父女同心 守护麻风病人35年
昨日上午8:30,37岁的蒋朝辉早早就来到了单位——位于巴南区新农街的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她习惯提前20分钟到办公室,看看昨天的门诊情况,翻看一下之前的病历,做上记号。不上门诊的时候,她就在住院部,住在那里的大多是一些麻风病患者。这些病人,她都很熟悉,能马上说出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的病史。她每天给病人们量血压,检查皮肤的溃疡情况,为他们开药,除了这些,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交流,说说话唠唠家常。这里的麻风病人,亲切地称她为“小蒋医生”,个个把她当作亲人一样。
早在35年前,从父亲投入麻风病治疗的那一天起,蒋朝辉就开始接触这个群体。200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她有很多选择,但她最终留在了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这个决定源于父亲蒋威正。
“老蒋医生来了。”当蒋威正出现在医院时,很多人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今年65岁的蒋威正已经退休,但却丝毫没有闲下来,每天都会接到病人的各种咨询电话,除了耐心回复,他还会抽时间探望患者。他说,人虽然退休了,但防麻工作不能忘。
谈麻色变 他却毅然投入麻防工作
35年前,蒋威正还是一名乡村医生,经常走街串户为邻里乡亲看病。1984年,当时的巴县皮肤病防治院需要增加人员,他和其他9个热血青年一起走进大山深处,开始了麻风病防治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当时,老百姓对这个病是非常排斥的,所以医院的住院部和门诊部都设在百节镇的深山中,住院部在山上,门诊在山腰,从住院部走到门诊需要40分钟,从门诊走到镇上要半个多小时。”说起当时上班时的情景,蒋威正至今还历历在目,“每次去住院部,我们都要穿上防护隔离衣,戴隔离镜,还要跨过两个消毒水池。当时医院有六七十个病人,人手不够,我们既做医生又做护士,打针、清创、敷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有些病人病情严重,甚至不能起床,为了更好的照顾他们,几个医生轮流住在住院部,随便找间房,铺盖往地上一铺就睡觉。”
然而,他们的工作还远不只如此,除了照顾病人,还有院外病人每月一次的送药工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送一次药查一个点,往往要走上几十里。渐渐地,蒋威正和这些病人有了深厚的感情,病人也把他当作亲人。
“这些病人太可怜了,有些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病痛,还遭受周围异样的眼光。甚至自己的家人都躲着他们,不愿来往。”提到病人,蒋威正十分感慨。随着时间推移,当时一起来的医生陆陆续续离开了,最后走得只剩下2个,他却暗下决心,坚守到最后,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蒋威正的付出没有白费。1987年至今,巴南区的麻风病患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1997年,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荣获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女承父业 接力父亲来到麻防一线
恶劣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繁杂的工作……这些现实条件让医院面临着人手紧缺,二十年没有进过一个新人。“有些护士到了医院,看到医院的条件又回去了。”蒋威正回忆说,医务人员的匮乏,让他深感后继无人,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学医的女儿蒋朝辉。
受父亲影响,蒋朝辉从小就爱上了医学,她从小在医院长大,和那些麻风病人非常熟悉。2004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她面临就业的选择。“一开始,我也有些犹豫,但看到父亲每天为医院的事情担心,我非常心疼。”蒋朝辉说。
“一次谈话中,父亲希望我能到麻防第一线,加入麻风病防治队伍中来。”蒋朝辉说,父亲的话非常打动她,她从小在这个环境长大,也了解麻风病人这个群体,明白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她希望尽力帮助他们,就这样,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终于迎来了新成员。
对巴南区很多麻风病人来说,“老蒋”和“小蒋”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划破了无边的黑幕,给他们送来了爱和希望。这些患者中,有的成了家,有的找到了工作,蒋朝辉也已经结婚生子。医院从最早的茅草房、到红砖房、到现在的公寓式病房。从人们原来的谈麻色变,到如今的理解和关爱。30多年来,她很庆幸看到这些巨大的变化。而她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为麻风病的防治工作继续努力。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