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家中孤独离世 泉州一社区一年已发生3起
老人家中孤独离世 悲剧再三上演 探视独居老人
独居老人过世多日才被发现,西郊新村一年已发生三起
曾阿伯生前就住在这幢老房子里
这是一个令人不愿相信的事实,8月8日上午,泉州市区西郊新村77岁的曾老伯在家中被发现时,已经去世多日。一年来,独居老人家中过世多日无人知的事件在西郊新村已发生3起。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截至去年年底,泉州全市老人已近95万,独居、空巢老人占23%。老人们独居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生活中面临哪些困难?我们该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关怀和帮助,让他们安享晚年?
孤僻阿伯独来独往 过世多天才被发现
记者近日来到过世的曾阿伯居住过的西郊新村6号楼,空气中仍弥漫着一股异味。
“他平日都不与邻居打交道。”西郊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介绍,曾阿伯77岁,独自住在西郊新村已有十多年,两个女儿出嫁后都在市区居住,平时大家经常看到曾阿伯骑电动车出门,“身体看起来挺硬朗”。
此前,曾阿伯养了几条狗做伴,但因卫生问题被邻居投诉就没有再饲养,平日里大家只看到他独来独往。
前些天,曾阿伯家的楼道里一直飘着恶臭,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死老鼠,直到后来居民通过居委会联系到老人的女婿,打开房门才发现老人已经过世了好几天。据了解,此前曾阿伯的晚辈已经多日未和他联系。
独居阿婆家中离世 养子数月未来探视
今年6月份,70多岁的蔡阿婆也被发现独自去世在西郊新村的家中。
蔡阿婆早年丧偶,收养了一名养子,养子娶妻生子后便分了家。
“老人脾气不太好,孩子不和她住,搬了出去。”西郊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介绍,蔡阿婆独居了十多年,此前她摔倒过几次,走路时一瘸一拐,她家的门也常年是坏的,都是用桌子抵住。
阿婆的养子一年里都难得回来一次,加上阿婆听力不好,又有智力障碍,平日里阿婆的堂妹隔三岔五会来看望她,阿婆的低保金和养老补助也都堂妹在帮她领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不定期会去家里了解她的近况。
蔡阿婆过世时刚好是周末,大家在周一到家中查看时,发现她倒在了床前已经离世。事发后,居委会一直联系不到阿婆的养子,接到派出所通知养子才赶来,而他上一次来看望阿婆已经是今年春节。
居委会发现老伯过世 打多个电话家属才到
去年8月,西郊社区的68岁独居老人李老伯被邻居发现时,已过世了好几天。当警方赶到家里,老人的遗体已开始腐烂。
据街坊介绍,李老伯平时看着人挺好,但可能是与老婆和孩子关系不和,几年前妻子和孩子都搬离了这里,李老伯开始独居。平时他的身体看上去都挺好,但在过世前的一两个月内,老人的身体大不如前,走楼梯都不稳。
李老伯过世前几天,他还被送到医院,但因为当时没有亲属赶到,事后又被送回家。之后的多天里,没有人见过李老伯出家门,其间邻居们还自发给老人送点水和食物。
之后几天里,李老伯家里没有了声响,居民向居委会反映后,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推开门后才发现老人已过世。“那天上午联系到他的子女,但他们一直到下午3点多才到现场。”
社区:辖区独居老人众多 关怀难以面面俱到
西郊社区居委会书记朱永红介绍,西郊社区的服务辖区就是西郊新村,有常住人口上千人,而其中老年人就有500多人,截至2015年年底,独居老人有50多户,年龄最大者80多岁,是个典型的“老人村”。
因为老人多,社区工作人员人力有限,在服务上倾向于优先关怀社区里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老人。尤其是此前社区里有五保户,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社区在帮忙打理,甚至在他们过世后,他们的后事也是社区在料理。朱永红说,目前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生活上都能自理,平时社区工作人员也会不定时去家里探望。
“对于有子女的独居老人,他们的生活照顾更应由他们的子女来负责。”朱永红说,尽管平时社区工作人员会不定时去独居老人家里探望,但是子女的关怀显然更重要。
家庭:老人不愿接触外界 子女很少上门探视
“就算人不来,一天打一个电话关心下也无可厚非。”朱永红表示,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都有子女,大部分也生活在市区,但有些子女很少主动与父母联系。社区曾主动找老人们的子女要电话备案以便联系,但有些人都不愿意主动提供。“子女对老人是有赡养义务的,父母出现这样的意外,做子女也应该反思。”朱永红说。
另一方面,在社区多位老人的印象中,在家中过世的曾阿伯“为人较内向”,几乎不与街坊邻居们打交道。而6月份过世的蔡阿婆,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多觉得她“讲话有些语无伦次”,加上听力不好,不常主动与人打交道。去年过世的李老伯,多年居住在西郊新村,在邻居们口中,听到的,是他“脾气暴躁”。
因此,3位老人更多是在独来独往,当他们出事时,邻居很难第一时间获悉他们的情况并提供帮助。
老人独居 几多无奈谁人知
有的老人习惯了老地方的老生活,有的老人则为了不拖累子女
“独居老人”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悲凉,老人选择独居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老人习惯了老地方的老生活,喜欢和熟悉的街坊邻居打交道,也有老人是为了不拖累子女而选择独居,有的甚至是因为“与晚辈合不来”而无奈选择一个人生活。但是无论因何而独居,老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更多的关注。
更习惯老生活 喜欢独居自由
“我就愿意一个人住,爱做什么就做什么。”75岁的林算治老人,独自住在西郊新村8号楼一套64平方米的老旧石头房里,已近18年。
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打扫房间,然后去西湖散步,再到市场买菜,下午到楼下和邻居们话家常,晚上在家看电视,她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林算治膝下有“四朵金花”,女儿们都很孝顺,一直叫她过去住在一起,但她觉得一个人住可以按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安排时间,活得更自由。除了偶尔感觉脚酸,她的身体健康,女儿们也几乎每天都会轮流来家里看她。
80岁的汪阿婆也表示,她住在西郊社区几十年,独居十多年,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孩子们虽都住在市区,但她也不想搬过去,“孩子住七楼,又没电梯,周围邻居也不认识,过去住没意思,还是在老地方住着自由。”
生活习惯差异 不想拖累子女
“现在生活压力大,子女过得也不容易,就不想拖累他们。”在西郊社区采访多位独居老人时,他们大多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83岁的林阿婆自老伴过世后,就一直独自在西郊社区生活,至今已有20多年。她育有两男一女,阿婆认为子女都是普通职工,收入也不高,有各自的小家庭要照顾。考虑到子女生活“不容易”,林阿婆每月只向两个儿子要500元生活费,自己节省着用。
平时林阿婆有个头疼脑热,子女知道后都会第一时间赶来带她去医院检查,有一次医生给林阿婆开了一个疗程中药,需要每天服用,为方便照顾,儿子就把母亲接到家里居住。
“但住孩子们家里我会不自在。”林阿婆觉得,子女要工作,还要额外照顾她,她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另一方面她的饮食习惯和作息都和晚辈们不一样,“就怕孩子们和我住在一起也不自在”。十多天后,林阿婆病情好转,坚持回到西郊社区独自居住。
与子女不合拍 怕有家庭矛盾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老人感觉很难与儿媳、女婿等“外来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合拍,也有子女“嫌弃”父母性格孤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被迫”独居。
去年独自过世在家中的曾老伯育有两个儿子,起初曾老伯就和儿子在一起生活。“他以前会打骂妻儿,脾气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和家人合不来,之后曾老伯的妻儿搬出去租房住,曾老伯就自己独居了五六年时间。
“和年轻人住久了,难免也会产生矛盾。”林算治老人觉得,老人和子女在生活上和价值观上有差异,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摩擦,“但以后我要真走不动了,也是要和女儿们住一起,才有依靠。”
建议:与外界加强交流 别关起门来生活
独居,并不代表着孤独。83岁的汪阿婆虽然已独居了20多年,但她满面红光,精神很好。
汪阿婆说,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她不寂寞。街道举办的老年大学讲座,她已经上了十多年,俨然已是一名老学生。她喜欢听健康保健和养生课,虽然不识字,但她记忆好,都用脑子记下来。
“上课能学着怎么吃药,怎么照顾好自己。”林阿婆说,她喜欢上课,因为既能学东西,又能学着让自己保持健康,才能不给子女添麻烦。
一到暑假,老年大学也放假了,但林阿婆不闲着,每天傍晚便与十多位老邻居一起聊家常。
“老人爱啰嗦,就要主动找人说话。”今年84岁的辜老先生自2003年老伴过世后,就一个人住在西郊社区,虽然两个儿子在市区都有房,但辜老就喜欢一个人。
辜老先生认为,独居老人要多与外界交流,不要关起门来自己生活,而做子女的三不五时打电话来关心下父母的情况也是应该的。他建议,要关心独居老人,邻里之间要多走动,互相监护,随时关注多方情况,“这样一来,有老人出意外,大家就能第一时间得知。”
提醒: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适当运动别全吃素
泉州市中医联合医院陈弼沧提醒,每个老人最好应该佩戴一个诊治卡,把病史及联系方式等纪录在上面,独居老人出现状况时有利于及时诊治。
陈弼沧说,老人年龄增长后,反应慢,感知能力差,身体出现状况却不能及时发现,所以提醒老人有一点不适就应该及时就医。老人在晚上10点到早上9点之间是危险高发期,独居老人最好配一些报警系统,大屏幕手机等。
饮食方面,他建议老人多吃好消化的食品,少吃零食,油多,咸和甜的食品,同时也不提倡老人全吃素食,这会导致骨质疏松等疾病。
此外,独居老人应该多出去走动,但不建议做竞技类运动,可以进行游泳、广场舞、太极拳等没有对抗性的运动。
预防心理疾病 避免出现抑郁
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小觑,专家指出,要预防老人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抑郁。
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李萍妹说,60岁左右的老人多可以照顾自己,对自身的状况比较灵敏,会自己调节心理上的问题。但到70岁以上,不少老人开始出现很多生理疾病,心情受影响,对死亡的恐惧加剧,个别独居老人为引起家人注意,甚至夸大自己的病症。
平日里,老人要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打牌或者跳广场舞,再次找到自己的价值,哪怕做家务,即使累,但对老人而言也是有意义的。
“另外,子女要多跟老人交流,多与老人说说家里的琐事,也可以让老人家觉得自己被重视,还有价值。”李萍妹说。
“健康、经济乃至朋友的散失都会给老人带来恐惧。”泉州青年心理咨询协会会长、黎明职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叶彦琪表示,独居老人生活要有规律,邻居朋友对老人的陪伴对老人抑郁的预防能起到很大作用,独居老人应多参加社区活动,广交朋友。
多点关爱让独居老人更幸福
建立信息平台 子女要随叫随到
社区发给老人们的老人手机上面有sos求救快捷键
除了西郊新村,老人独居现象在全市并不鲜见。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老人已近95万,其中独居、空巢老人就占了23%,将近四分之一。如何保障这些独居老人的生活健康和精神愉悦?
目前,泉州已经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设有24小时求助热线,独居、空巢老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获得帮助,对于保障老人权益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此外,专家还建议,子女的关心是老人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老人有事,子女要“随叫随到”。
独居空巢老人 占全市老年比重近四分之一
记者从泉州市老龄办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老人已近95万,其中独居、空巢老人就占了23%。
而鲤城区成了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截至去年的统计,全市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68%,而鲤城区的老年人口就占鲤城区总人口的19.37%。而据调查,鲤城区多个社区,如:伍堡社区、金山社区、红梅社区等,老年人比重都较高,独居老人人数也不低。
“独居老人只会越来越多,这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老龄办商黎霖副主任说,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独生子女家庭,第一批独生子女现在也已步入老年。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同时现代社会中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间”,独居老人增多是个社会趋势。
不但生活上需要照顾,独居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
截至目前,全市各社区都建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重点服务对象就是独居和空巢老人,“其中有许多老年人担当志愿者,互相关怀”。
成立信息平台 独居老人有事就拨“SOS”
在西郊新村林算治和辜恩来老人的家里,记者看到了相同的红色手机。据了解,这部手机是鲤中街道办分发给独居老人的,平日里,老人们就用这部手机与子女们保持联系。而这部手机与其他手机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个“SOS”键。
泉州市老龄办商黎霖副主任介绍,在2014年,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成,目前全市有2万多名老人纳入其中,他们多是三无老人、低保户等急需要帮助的老人,其中也有部分独居老人。
该信息平台设有24小时求助热线,每位老人派发一部手机,“一有事,只要按下‘SOS’键,信息平台马上能定位到老人位置,并第一时间赶到提供帮助”。
商主任表示,对于有子女的独居老人,老人的生活起居首先应由子女来负责,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如果自己实在没时间经常关心老人,也可以拨打电话“968962”申请让老人加入这个信息平台。
常关心才是真孝顺 老人有事要随叫随到
“每天早上一睡醒,孩子就打电话过来叮嘱我要吃早饭。”80岁的黄阿婆说,她在社区独居十多年了,自己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不需要子女额外承担生活费。孩子们专门给她配了一部手机,叮嘱她随身带,每天也都会打过来询问她的情况,自己如果不舒服,他们一知道就马上赶过来了。
华侨大学通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认为,一般人过了75岁,自理能力及身体基础变差,可以根据情况对家里进行一些装修,洗手间设计得更方便些,最好用马桶少用蹲盆,避免摔伤。家里地板等板材的选择应该柔软些,以及床的高度不宜太高,在家里可以安装一些防摔软垫、防滑垫等。
“孝顺,孝是态度,顺是顺老人。”他建议,子女孝顺老人并不是完全顺着他们,而是要符合健康标志,把握一个度。子女回去看望老人,在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会让老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比如为孩子做饭太辛苦,睡眠不足产生疲劳,以及子女离开时的一些心理波动等问题也要考虑,但一旦老人有事,都该“随叫随到”。
“对老人的关心主要是一个氛围。”肖教授说,“政府出政策,社会要有气氛,家庭负责,社区落实。”家庭要尽责关心老人,去适应老人的啰嗦,多倾听,在精神上给老人安全感。社区主动关心老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的空间。
“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把老人放在身边,别把老人当负担。”在谈到社区独居老人们的去向时,西郊社区居委会朱书记说,她的母亲和公公都健在,母亲和她住在大套公寓里,公公则住在隔壁的单身公寓,老人们平日里吃饭都和子女们一起吃,其他时间就让他们自由活动。朱书记觉得,子女把老人放在身边,一旦老人有个头疼脑热都能第一时间关注到,自己也安心。当然也不要限制他们的自由,要鼓励老人们多社交。
记者手记
给独居老人更多精神关怀
“独居老人摔倒受伤10天无人问”“83岁独居老伯家中身亡多日无人知,尸体高度腐败”……当这些新闻撞进我们的眼帘时,我们不禁为这些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担忧;而泉州西郊社区在一年里连续发生3起“老人过世多日未被发现”的事情,又再次把这个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西郊社区应该不是个例。我们注意到,现实中很多独居老人,其实平时身体还算健康,生活也能自理,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大多也不存在问题,而最短缺的是精神关怀。“去世多日无人知”恰恰是独居老人孤独寂寞最悲情的体现。
当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他们的父母也逐渐老去,“纯老家庭”也越来越多,数量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独居老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承受着比普通老年人更大的困难和压力。作为独居老人的子女,在提供给父母衣食无忧生活的同时,更少不了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没空也要每日一电话,有空就上门陪聊。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对独居父母莫大的抚慰。作为社会和社区,则应多给他们提供老有所乐的空间,让独居老人在精神满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而作为独居老人,也要放开胸怀,走出独居的小屋,和外面的老年人结成朋友圈,给自己找到快乐的源泉。(许奕梅)
他山之石
1.上海首条独居老人医援热线开通
近日,“沪西万人健康公益计划”在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启动,将独居老人群体作为该计划重点援助对象,并开通上海首条独居老人医援热线,专项用于独居老人医疗健康呼叫服务。服务项目涉及:上门诊疗、健康咨询,陪诊、就医免费接送、心理抚慰和急诊绿色通道等。
2.银发志愿队乐为独居老人服务
在宁波北仑区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因为16名志愿者年纪都在60岁以上,不少已是满头银发,大家都称其为“银发志愿队”。与普通的志愿者不同,这些志愿者服务的对象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将近6年的时间,从日常照顾,临终关怀,一直到身后事的安排,“银发志愿队”用爱,温暖了一位位老人最后的路。
3.社区志愿者和独居老人结对帮扶
为了保证独居老人的健康,解除老人家属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河北省衡水市中华大街街道办事处开展了社区志愿者和独居老人结对帮扶的“金钥匙”活动。对辖区13个社区的独居老人进行了排查登记,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走进社区,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社区、独居老人、老人家属三方签订协议,由社区代管一把老人家门钥匙,由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务,必要时启动金钥匙,使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据了解,首批活动共有65名志愿者与19名老人结成了“金钥匙”帮扶对子。
(记者 许奕梅 戴晓晖 实习生 郑余滨 方怡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