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海峡奥体中心气势恢宏。 王东明 摄
福州海峡奥体中心夜景。 王东明 摄
中新网福州10月23日电 (记者 张羽)“这里没有雾霾、没有沙尘,一连几天天空都是蓝蓝的。”23日,在福建举办的中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赛程过半,结束跳水比赛的北京队选手廖静茹对这里的蓝天白云依依不舍。
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本月18日开幕以来,主办地福州的空气质量均为优。“福州蓝”给前来参赛的近万名运动员、教练留下了深刻印象。
福州市执委会城建与综合保障部常务副部长林慧23日告诉记者,主体育场与运动员村所在的福州海峡奥体片区按绿色生态城区标准建设,实施低影响度开发,大大改善了片区生态环境。
生态元素,在本届青运会中随处可见。奥体片区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区内道路人行道采用透水砖和砂石垫层,找平层采用透水混凝土;中轴景观带地面采用加大地面铺装缝隙垫层。
奥体片区不仅会“吸”,还会“吐”。福州城建部门在场馆及运动员村周边的内河设闸,收集建筑、道路及场地雨水,场地绿化灌溉使用河水。内河采用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而设计成倒梯形断面的河道,加大了滞蓄雨水能力。
车辆行驶在奥体路下穿通道内,光导管技术利用自然光作为隧道入口段的照明,大量减少隧道入口段大功率隧道灯的使用。飞凤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植物浇灌水源,均直接从飞凤湖中抽水而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在福州期间,让廖静茹感到愉悦的还有满目翠绿。“下了飞机来到青运村,一路上空气清新,在海峡奥体中心周边都能见到成片的绿地,环境美极了”。
走进运动员村,配套酒店建筑屋面全面采用屋顶绿化,近2万平方米的植被既能短暂蓄积雨水,又降低了屋面温度,营造屋面生态景观。
首届青运会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承办的最大规模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事、后勤组织等多方面颇具考验。
福州市执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涵表示,福州举办全国首届青运会,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搬用,充分借鉴了南京青奥会、南昌城运会、沈阳全运会、深圳大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的成功经验。
“缺少经验”的福州市敢于创新,机构“瘦身”成为鲜明特色。本届青运会在历届运动会中专职办公人员最少,采用“编制管理”的方式,利用原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调配,实现了各项组织工作的高效运转。
3万多名志愿者分布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为赛事及外围提供周密的服务。张涵称,首届青运会志愿者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高效管理的理念。
“节俭办赛”已经成为国内举办体育赛事的新风气,福州市秉承这一理念,让节俭之风吹拂青运会的各个角落。执委会办公用品和运动员村家具、电脑等物资均从南京青奥会折价购入。据估算,仅该项就节约近2100余万元。
在比赛场馆方面,根据青运会的赛事安排,福州市属比赛场馆共15个,其中新建的有10个,改造提升的有5个。沙滩排球赛以福州市南江滨的沙滩排球场为场地,未作任何改造。而多个场馆同时承担两项比赛,大大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
而崭新的运动员村也是采取“商赛结合”的方式,依托已出售未交付的商品房,作为赛时运动员、教练员等临时性驻地,既节约了资金成本,又提高了社会效益。
福州市执委会竞赛部常务副部长彭乐介绍说,在福州市承办的13个项目中,竞赛器材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原则,压缩经费开支近300万元。乃至到运动员手中的颁奖物资,也力求物美价廉,在确保颁奖物质制作精良的基础上,大大缩减了制作经费。
记者了解到,青运会后各比赛场馆将对外开放,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休闲、健身、娱乐场所,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
可见,首届青运会给福州、福建留下的,远远不止是一场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