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11日电(记者赵洪南、徐扬)地点:黄海海域丹东港西南方向10海里
深度:海底18米到23米
1894年,致远舰留给国人的最后绝响是危难关头撞向敌舰……
2015年,随着“丹东一号”沉船的大量文物从黄海海底出水、重见天日,再次引发人们对这段悲壮民族记忆的探究。
致敬致远舰:沉没了121年,重回人们视线
121年前,黄海上一艘有“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之称的致远舰在硝烟弥漫中缓缓沉入海底,121年后,随着考古人员在“丹东一号”水下打捞出的120余件文物的相继出水,这艘沉舰的谜团渐渐解开。
152毫米炮弹、保存较为完好的方形舷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结束对“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通过翔实的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其身份为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
“3只瓷盘是初步认定沉没舰是致远舰最直接的证据。”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崔勇说,带有“致远”篆书的瓷盘碎片是在沉船左舷前部未过火处、堆积着散乱的木材的地方发现的。
记者看到,其中有两只瓷盘有篆体的“致远”二字,另外一只仅剩一枚碎片,但却留有一个篆体的“致”字。
周春水说,对“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共发现水下文物60余种,计120多件,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3大类。
“我们还发现了皮带、鞋垫、梳子等物品。”周春水说,这些物品损坏严重,无法判断所属的主人,120余年后能重见天日实属不易。
“致远舰的发现其实是偶然的失而复得。”崔勇说。
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存在沉船。
2014年4月,进入物探调查阶段,考古人员经过潜水实地搜寻,发现少量出露海床的铁板、煤炭与木质船板,并依据相关分析结果,推测可能为北洋水师的一艘沉舰,命名为“丹东一号”。
同年8月,“丹东一号”进入第一期重点调查阶段,通过抽沙,清出长达50米、宽10米-11米的舰体,表面的外部轮廓大部分出露,并发现1门机关炮及少量弹药、部分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残片。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海上历时67天,大批文物得以陆续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