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庄严时刻 感悟和平征程

来源:经济日报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庄严的胜利日阅兵式上,现场观众兴致勃勃地辨认着各个方阵,新闻报道工作者则不停地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着仪式上的每一个珍贵瞬间。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他们对此次胜利日大阅兵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抗战老兵精神长存

  本报记者王 晋

  3日,在抗战胜利日,当抗战老兵方队由摩托车礼宾护卫着驶过天安门广场,第一个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检阅,这些平均年龄在90岁的抗战老同志、支前模范和抗日英烈的后代,成为世界和每个中国人在心底定格的影像。

  这是一群值得共和国记住的人。他们从没想让谁记住,他们的心愿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流血牺牲时,他们抱着必死之决心,当他们看到今天中国繁荣昌盛,他们心愿已足。今天,我们理应给他们更多关爱。

  这是一群值得中华民族敬重的人。在强敌入侵之际,他们用自己的抉择印证着着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力。

  在大阅兵这个举世瞩目的时刻,抗战老兵方队彰显了每个中国人对捍卫祖国尊严的英雄们的敬仰。这是对抗日英雄们的尊重敬仰,也是对已经献身的先烈们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那段红色历史的深刻铭记。

  抗战老兵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开创者。向老兵致敬,理应继承他们的精神财富,找到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筑牢国家安全盾牌

  本报记者姜天骄

  铁流滚滚,气势如虹。由18辆99A主战坦克引领的地面突击方队揭开了装备方队的神秘面纱。一时间,数千名中外记者的镜头齐刷刷地聚焦在这支“铁甲雄狮”上。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此次参阅的27个装备方队,都是清一色国产型装备,它们首次按作战体系编组,涵盖地面突击、防空反导、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后装保障、海上攻击6个作战模块,其中84%是首次亮相,充分展现了我军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

  相信现场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从小米加步枪到铁甲雄狮,从“万国制造”到自主研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脱胎换骨的发展,正在向世界一流水平接近。这一切,没有国家发展的雄厚基础和改革创新的超前眼光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防永远是国家安全的盾牌,我们的强军梦、我们的中国梦只有依托强大的国防建设才不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流沙上的大厦。然而,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更加珍惜和平,在坚不可摧的铁甲之下,我们有一颗豁达、包容的中国心。纵使铁流滚滚、势不可挡,挺直腰杆子的中国军人仍然用平和的姿态、自信的笑容向世人宣告:我们只为和平亮剑!

  为将军领队们点赞

  本报记者韩秉志

  当一位位将军领队亲率方阵、昂首阔步、分毫不差地通过天安门城楼,人们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极具历史意义的珍贵瞬间。

  张海青少将、赵冀鲁少将、吴亚男少将……阅兵式上,徒步方队首次出现将军领队。这些现役中将指挥员和少将指挥员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对将军领队来说,能够带领方队接受检阅,不仅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更是一项艰苦的挑战。他们要与比自己年轻数十岁的战士们以同样标准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喊口令。不仅如此,相比日常队列训练,阅兵训练动作要求更精准、更有力,训练强度和难度也更大。但将军领队们忘记职务、忘记伤痛、与官兵同甘苦共训练,留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他们突破了意志与体能的考验,走出了共和国将军的士气与豪迈,表达了军队高级将领对党的忠诚,展现了一往无前的意志与风采。

  官兵一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抗战期间,许多高级将领身先士卒,与普通战士并肩作战,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而今,将军们用担任方阵领队的方式,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他们点赞。

  英模战旗永不褪色

  本报记者李哲

  当英模部队方队英姿飒爽地走过天安门,一面面飘扬的红旗上,“铭刻”着那响当当的英雄称号。刹那间,抗战先烈们的面貌清晰起来,那一场场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战役也在记者的脑海里显现。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出战日寇的第一仗,打败了当时最凶恶、最猖狂的日军板垣师团,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华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当年的纵身一跃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抗日民众誓死战斗到底,以五壮士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用他们不畏流血、甘愿牺牲的先锋模范精神,凝聚了万众一心,最终取得全民族的伟大胜利……

  阅兵现场,记者看到,在饱经硝烟洗礼的旗帜下,是一张张年轻而又鲜活的面孔。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展现当代军人的风采。

  苦难的战争已成为历史,然而,胜利的荣光依然照耀着今天的战士,那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更是代代相传,深深地刻在新时代军人的心里。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新时代军人不惧强敌,随时准备为祖国决胜疆场!

  携手同心共创未来

  本报记者 李景录

  作为参与胜利日纪念活动现场报道的摄影记者,我感慨万千,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报道这次纪念活动是历史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对话,也是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而我要用镜头留下这一时刻、铭记这一瞬间。如何与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对话我已思考良久。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此时更是一位在现场报道阅兵活动的摄影记者。军人的经历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更感自豪和骄傲,作为媒体人见证了我国国力的强盛,军力的不断强大,而这一刻,我要用我的镜头记录这段历史,铭记这个值得让每个中国人骄傲的瞬间。

  用镜头,我记录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五大洲的17个外军方队和代表队近千名官兵,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1支徒步方队一起走过天安门广场的英姿;

  用镜头,我还记录了首次参阅的英模部队,首次按作战体系模块化编组的装备方队和近200架飞机组队的空中梯队……

  镜头凝固历史,历史昭示未来。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与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起,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感到无比荣耀、无上光荣。祝愿全世界人民携手同心,共创美好未来。

  汇聚强大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梁 婧

  东方传出隆隆引擎声,空中直升机悬挂着国旗、军旗,呈“70”纪念字样编队飞行,紧跟其后的歼击机拉着彩烟,气势磅礴。这是空中梯队的第一方队,也是大阅兵的第一方队。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在天安门上空飞过的只有17架飞机;而此次阅兵,空中梯队规模涵盖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陆军、海军、空军的航空机型和数量都超过了历次阅兵。

  歼击机、预警机、直升机等组成的空中梯队呼啸着由东向西,经过天安门上空,顺着长安街飞驰而过时,一道道完美的弧线,画出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美丽蓝图,激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强大、富饶,且拥有着一种磅礴的力量—中国力量!当来自科技的力量,来自人心的力量最终汇聚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时,我们将开足马力,让中国梦高扬起风帆。70年前,一场胜利让这个国家重新站起。70年后的今天,我们珍爱和平,也会守卫和平!

  胜利日大阅兵是作为胜利者的一次自我确认,是对当年战争英烈的缅怀,是对未来和平的一次充满阳刚气息的祈愿,更是坚定维护和平决心的宣示。和平值得珍惜!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