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创造性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不仅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而且为抗战胜利积蓄了决定性力量,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建立晋察冀、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并巩固陕甘宁边区。到1940年,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加上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拥有1亿人口,超过当时全国人口的1/4,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有效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保守其占领区,从而阻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据统计,到1940年,日本中国派遣军一半以上的兵力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
组织指挥一系列战役战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动员和组织全民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而且组织指挥一系列战役战斗,大量杀伤日军,取得不少辉煌战绩,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创建之初就遭到日伪军的围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了坚决反击。比如,1937年12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南北两线七路围攻,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取得反围攻作战的胜利。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105个团20多万人发动“百团大战”,对华北日军开展了大规模进攻作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约3万人,在抗日局面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组织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1941年前后,日军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企图毁灭抗日根据地的生存条件,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指出:“认真地精细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去组织各根据地上的经济,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是长期支持根据地的基本环节。”并提出了根据地建设和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如实行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等等。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为度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通过认识和把握抗战规律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指导抗战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抗战胜利的必然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才能胜利。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的特点是: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等等。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以前瞻敏锐的远大政治眼光描绘抗战胜利的路线图。《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经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同志对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方针作了详细论述,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科学的基本遵循。
用科学军事理论鼓舞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指明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提出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还不甚明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回答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了对于抗日战争的种种错误认识,才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作者为兰州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