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来源:福州日报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林则徐主持疏浚了西湖

  福州新闻网8月29日讯(福州日报记者赵金华 杨莹/文 俞松/摄)道光十二年(1832年),刚刚赴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抵达苏州,受到了数万百姓的热情迎接。

  林则徐的弟子冯桂芬这样记述当时盛况:“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相告曰:林公来矣!”

  好个“林公来矣”!

  寥寥4字,极强的画面即视感,当地百姓对林则徐的渴慕、期盼,跃然纸上!

  那一年,林则徐48岁。

  48岁的林则徐,早已名满天下。

  还是冯桂芬,这样介绍他的恩师:“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林)公名氏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

  人民之所以记住林则徐、爱戴林则徐,理由就2个字:好官!

  的确,纵观大清王朝,好官难得,清官难做,林则徐便是难得的好官、清官,他“历官十四省”,在每一地都施行仁政,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留下的许多惠民工程迄今还在惠及民众。他的拳拳爱民之心和博大爱民情怀,让他受到了万民景仰,名垂百世!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林则徐在江苏兴修水利示意图

  单衔上疏惊天下

  林则徐的仕途生涯,多数是与防灾抗灾连在一起的。

  据《清实录》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安徽一带水旱灾情不断。林则徐就任江苏巡抚前一年,江苏就因运河决口酿成大灾,以至“颗粒无收,哀鸿遍野”。

  接任江苏巡抚后,灾荒依然不断,尤其是水旱两灾,几乎年年都有。江苏一省,乃天下粮仓所在。然而,由于连年灾荒,这里“民力愈见拮据”。

  面对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的惨状,上任不久的林则徐忧心如焚,他决定与两江总督陶澍一道,联名向道光帝奏报灾情,请求缓征漕赋,拨发赈粮,以救灾民。

  不料,联名折还没写,道光帝的圣旨先来了。也许是洞悉了陶林二人的心思,旨意十分严厉:“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

  不仅如此,道光帝还进一步威胁说:“该督抚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是国家徒有加惠之名,而百姓无受惠之实,无非不堪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得声誉。”暗指陶林二人不为国家分忧,甚而中饱私囊、沽名钓誉。

  口含天宪的皇帝,下了口气如此严厉的圣旨,换任何人都会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冒犯龙颜,对抗圣旨,轻则丢乌纱,重则掉脑袋,甚或诛九族,后果十分严重。

  总督陶澍首先退缩了,他怕联名上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巡抚林则徐没有退缩。救民于水火的忧心,让他抛弃了私心,他毅然决定单衔上疏,声明“倘有应得的处分,待当独任”。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林则徐挥笔写就长达3000多字的奏折《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如实反映了灾区的惨状。

  让我们看看奏折里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吧——

  他说:“民生凋敝之际,官斯土者无不棘手焦心,惟矢此一片血诚,上以宣皇仁而下以结民信。”

  他说:“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使小民感君上之恩,则元气培而根本固。”

  他说:“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在折子结尾,林则徐说:“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宵闻风雨之声,难安寝席……楮墨之间,不禁声泪俱下!”身居巡抚高位,为灾情而自省自责,为灾民而寝食难安,为救灾而涕泪横流,这样的爱民情怀,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幸运的是,道光帝见到奏折后,密令陶澍复查,在陶澍支持下,道光帝最终准了林则徐的奏请!

  林则徐单衔上疏的消息,在江苏甚至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记述:“疏稿争相传抄,远迩为之纸贵。小民闻之,皆嗟叹聚泣,庆更生。”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西湖新景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林公渠

  一生为民办实事

  福州西湖,藏于闹市间,秀气妩媚。近几年,政府部门大力整治,打通左海水路,让湖海一体,又在其上建环湖木栈道,西湖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然而,今人多不知道,如果没有林则徐,西湖或许早已湮灭。当年,眼见西湖日益“缩水”,湖宽已不足七里,丁忧在家的林则徐忧心如焚。他召集乡绅,主持疏浚了西湖,将土堤改为石堤,堤岸旁广植树木,湖面再度变宽,湖光山色重现,世代福州人因此受惠,直到今天!

  林则徐为官一生,留下的惠民工程,又岂止西湖一处!

  每任一职,林则徐都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时人评价林则徐“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他重民、恤民,亲民、爱民,一生为民办实事,把“民惟邦本”的思想付诸从政实践中。他为官十四省,修整过海塘,疏浚过河流;他清理积案弊案,赢得“林青天”美名;他亲自试验稻种,大力推广良种……这些仁政的实施,为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巨大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流放新疆时,他初心不改,抛弃个人荣辱,一路为民办实事,在边陲苦寒之地,仍以待罪之身奔波劳作,修建了诸多民生工程。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为官一地 造福一方

林公井

  林公渠——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历经千辛万苦,林则徐终于到达伊犁。1844年6月,林则徐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建坝筑堤,耗时四个月,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龙口水渠”,为垦荒屯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条大水渠,因此称为“林公渠”。

  林公井——在吐鲁番,林则徐发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的水利设施,经询问当地群众,他得知这是一种因地制宜、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经调查研究,他将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疆百姓把这种“卡井”(又名“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林公车——在新疆,林则徐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吐鲁番产棉,棉多质好。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采用纺车,使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推广。为纪念林则徐的这一贡献,新疆人民把他这种纺车称为“林公车”。

  林公林——林则徐还在新疆南北广植树木,新疆人民也同样将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林称为“林公林”,与后世左宗棠的“左公柳”一道,成为福荫西北边陲的绿色屏障。

  “民惟邦本”得民心

  在《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中,林则徐明确提出了“民惟邦本”的理念。在他看来,“国计”与“民生”并非割裂和对立的两方面,恰恰相反,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人民是衣食父母,朝廷的一切财富、开支,都来自于人民,因此,只有体恤民生,才能保证国家的运转;而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感受到王朝皇室的宽仁,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事实上,“民惟邦本”并非林则徐的首创。《尚书》最早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经典中,“民贵君轻”一直是主流思想。然而,尽管历代统治者多奉儒家为正统,尽管历代为官者也把“民贵君轻”挂在嘴边,但伴君如伴虎,臣子即便稍有言语闪失,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古来诤臣、谏臣、直臣,真如凤毛麟角。林则徐敢于冒犯龙颜,为民请命,在有清一代,实属难能可贵!

  林则徐登上仕途特别是出任地方官以后,关心民瘼,对漕务、盐政、救灾和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要政,都认真研究,革除弊病,采取各种措施,力疏民困。尤其是对病民很深的水灾、漕运等项十分留心,锐意兴修水利,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建议。在他看来,“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治世理念。他坚持保民恤民,足食安民。他说,“牧民之官”须“乐利吾民”“通民疾苦”,“知民以生活望我,我必有以生活之”,因此,他反对“官吏侵渔,闾阎破累”,同时,为官者必须知道“纾民力”,为此他多次上奏,阐明国家赋税须以不超过“民力”为度的道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体察民情、了解民心向背当成为官者最重要的工作。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锻造了林则徐一生为民办实事的爱民情怀,也因此得到了万民景仰。

  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今世有些为官者,不以人民利益为重,漠视民生,媚上媚俗,热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割裂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给党的事业埋下了隐患。因此,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重温林则徐的爱民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政者须知,心中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人民的利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遗余力地为民办实事,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事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倘如此,就是对林则徐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责任编辑:伊宁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