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抗日战场宦溪大北岭:血肉长城捍卫福州北大门

来源:福州日报作者:柯竞

探访抗日战场宦溪大北岭:血肉长城捍卫福州北大门

国民党军向降虎机动。(资料图)

  福州新闻网8月29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柯竞/文 廖云岚/摄 实习生 林洛羽)坐落在晋安区北峰宦溪镇的大北岭,山峦叠嶂,风光旖旎,而位于最高处莲花峰上的一座破旧军事碉堡,不经意间透露出,这里曾有过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宦溪镇地处福州北大门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军再次进犯福州,我守军在大北岭与日军激战3日,二三九团第一营全部壮烈牺牲。大北岭一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从连江登陆占领福州,迅速向南平发展,配合东南亚日军的军事计划,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抗敌御侮的爱国气概。

  莲花峰上遗留抗战碉堡

  近日,记者来到北峰宦溪镇,重新走访当时战役发生地——降虎村和宦溪村。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山峰连绵。降虎村党支部书记李则良在坪岗顶向记者介绍,当时日寇进入福州必须经由大北岭的古驿道,因此这附近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降虎村位于宦溪镇东部,而宦溪村位于镇西部。1944年日军从连江登陆后,兵分两路,一路经丹阳向罗源县境进犯,另一路向潘渡与汤岭一带前窜,后者为夺取古驿道,与守军先后在降虎村、宦溪村激战。

  宦溪村党支部书记池云章说,当年修葺的工事与战壕已无遗存,唯一剩下的就是位于莲花峰上的一座碉堡。“据村里的老人说,当年国民党军队奉命在这里驻守,团指挥部就设在一户姓钱的人家里,村里一共驻扎了3个营,有四五百人,他们在山里修了5个碉堡,村民们还帮着一起修。”池云章说。

  提起战争的亲历者,池云章遗憾地表示,知情的老人几乎都已去世,村子里也没剩下什么战争遗迹,莲花峰上的碉堡经历几十年的风雨也已残破不堪,由于地势险要,也没有进行专门的保护。

探访抗日战场宦溪大北岭:血肉长城捍卫福州北大门

大北岭守军顽强抗击日寇进攻。(资料图)

  守军利用山地拖疲敌人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一名参加过大北岭战役的军官后人尤志一,他的父亲尤汉辉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通过父亲在《沪浙闽黄埔同学抗战回忆录》里所撰写的文章,尤志一才详细了解了父亲英勇抗战的往事。

  1944年9月,时隔3年,日寇再次对福州发动攻势。9月28日,日军从连江、镇海登陆,占领连江县城后,主力由潘渡趋大小北岭进犯福州,第二次福州保卫战开始。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日寇兵力、火力远胜过驻守福州的国民党军队,八十师师长李良荣决定利用山地拖疲敌人,将敌人主力堵在大北岭,然后相机自小北岭出击,攻敌人之右翼。于是命二三九团第一营营长张稚生为左翼,二三八团第二营营长许祖义为右翼,在大北岭前沿莲花峰之宦溪、降虎一线,构筑防御工事,拦截入侵日寇。

  全营官兵坚守阵地壮烈殉国

  9月29日,第一营先头部队到达降虎时,已经天黑,而敌人早已突破潘渡防线,先期到达降虎。一阵惨烈搏斗后,第一连全部牺牲。张稚生率部且战且退,到30日天亮时才在前沿阵地宦溪村后一线站住阵脚。

  “我父亲当年19岁,是国民党八十师二三八团第二营的一名作战军官。9月30日,父亲所在营奉命撤出于山,到大北岭支援二三九团第一营,指挥所就设在莲花峰上。”尤志一说。

  30日下午,日军向许营阵地左前方移动,许祖义即命重机枪猛射,张营也对日军开火。在我猛烈炮击下,日军再无行动。

  时近午夜,日军集中所有大炮,在短时间内对两个营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工事差不多全被摧毁,伤亡惨重。战士们虽个个奋勇与敌拼杀,终因平时未习夜战,而处于劣势。经过1个多小时的残酷战斗,张营阵地被突破,张稚生的指挥所被包围,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不久,策应张营的许营四连也失守,日军又来攻击莲花峰主阵地。父亲他们意识到整个大北岭只剩下莲花峰一个阵地了,如果落入敌手,福州就没有了屏障,决心不惜牺牲坚守阵地。”尤志一说,许祖义在视察战情时被击中,父亲将他背下火线。不久,二三八团团长罗达时亲带一连步兵前来支援,他带领官兵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下午3时,许营奉命撤离莲花峰向小北岭转移。

  “最早听父亲提起这些往事,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到中秋,父亲望着空中的明月,总是陷入一片深思,会谈起关于抗战的只言片语。”1996年,父亲病逝,尤志一从父亲留下的笔记和文章中还原了当年那场壮烈的战斗。

  “我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这样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而感到自豪,他们的光荣事迹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这样的精神对我们是珍贵的无价之宝,我会尽自己的努力传承下去。”尤志一说。

探访抗日战场宦溪大北岭:血肉长城捍卫福州北大门

张稚生烈士像。(资料图)

  抗战人物

  抗战英烈张稚生

  “投笔当年气纠纠,丈夫何能老窗牖;誓身革命不为家,杀敌抗倭怎肯后;大湖一役鬼神惊,八闽河山赖回守……”70年前,抗日英雄张稚生在大北岭战役中英勇捐躯,他的家乡惠安县崇武镇的群众为表达哀悼之情,为他作了这一首诗。

  张稚生,1901年出生于崇武镇,出身将门的他少时就读于集美水产学校,是该校第一届渔航班的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张稚生有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毅然投笔从戎,请缨到抗日前线。此时日本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福建虎视眈眈,1939年张稚生加入“八闽子弟兵”——军政部十三补充兵训练处,任装备一团连长。

  1941年4月19日,侵华日军在我省长乐、连江登陆。奉命到福州前线阻截侵华日军的张稚生部队,在闽北大湖与北上的侵华日军相遇。时任搜索连连长的张稚生率领突击队员,勇敢作战,全歼日寇,为大湖会战扫除了障碍。由于建立奇功,张稚生被授予“一级战功”证书及“荣誉军人”的光荣称号。当时,陈嘉庚亲自为张稚生等抗日英雄颁奖。

  大湖战役不久,张稚生升任第八十师二三九团第一营营长。1944年在大北岭战役中,张稚生率部阻击日军。经过两天多的激战,看到掩护任务已基本完成,张稚生便于10月1日凌晨,带着英勇奋战到最后一刻的5名士兵突围,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但由于众寡悬殊,全部殉国。张稚生浑身弹痕累累,仍浴血搏斗,徒手杀敌数人,最终右手紧攥手枪,左手撑地,牺牲在一座荒凉小庙的石阶前。

责任编辑:伊宁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