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8月7日讯(记者 王礼林)夏日午后,福州艳阳高照,室外温度达30几度,但是并不妨碍三坊七巷内的如织游人,大家漫步在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堆里、踩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或纷纷按下快门,或走进福州百年老店品味独特的“虾油味”。来自沈阳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朋友都推荐来福州一定要到三坊七巷,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听到、尝到真正的福州味。据悉,从2013年-2014年,三坊七巷连续两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超900万人次,成为福州向外界展示推广福州文化的金字招牌和重要窗口。
获评国家5A景区,是展示福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古建筑缺乏保护,乱搭建、破坏严重,同时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对此,近年来福州各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从2006年7月,三坊七巷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开始,到2007年底,三坊七巷保护开发修复与开发利用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多年努力,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日臻完善。
记者从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了解到,从2013年-2014年,三坊七巷旅游氛围日渐红火,连续两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超900万人次,不但繁荣了我市的旅游业,也成为了福州向外界展示推广福州文化的金字招牌和重要窗口。由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突出,三坊七巷被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示范点”、“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录。今年7月下旬更是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福州仅此一处。
福州作为千年闽都古城,文物古迹众多,了解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我市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及旅游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究竟三坊七巷保护传承工作走过了哪些路?如何规划?未来如何发展?等问题,记者特别采访了三坊七巷管委会有关负责人。
规划先行,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保驾护航
据介绍,2005年以来,三坊七巷管委会分别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清华大学编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以“政府组织、部门指导、地方调查、强强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手段开展编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部门、多专业、多渠道合作的项目责任运作模式。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完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规划,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3月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承接和进一步深化及完善补充。目前,修建性详规正在报批。此外,管委会还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福州朱紫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恢复坊巷格局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三坊七巷文保工作的初期,首先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通过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对传统小园林的整治与充分利用,展现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凸显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与建筑风貌。
三坊七巷范围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其中,国保级文物单位共15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在文保单位的修复过程中,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和“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设计方案均邀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严格按照报审程序进行审批。
同时,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保护三坊七巷所蕴含的各项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体验区域民俗文化等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与载体。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手工艺入驻南后街。目前,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裱褙、糖画、书坊、微雕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已相继入驻;二是以还原三坊七巷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每个福州的民俗节日,积极开展各种特色民俗活动,使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三是还原了南后街的原有商业街市功能,通过优惠政策使“米家船”和“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原来的老字号陆续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