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5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 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图为:2015年5月5日,习近平在十二次深改会议上首提“三个有利”
标准:把"改革促进派"用起来。
改革促进派是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何为改革促进派?按照习大大的说法,就是“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人。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活生生的现实。正如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改革促进派就是那些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衡量改革促进派的三大标准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选拔重用那些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牢靠,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做“骑墙派”,衷心拥护和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改革促进派,才能确保改革方向、增强改革信心、完成改革任务。
二、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关键要靠有能力、有勇气、敢破敢立、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具有改革精神状态的“干改革”的人来推动。
三、风清气正,清正廉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促进派要打破体制壁垒,突破利益藩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才能无所畏惧,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亮剑。